85度c小說網

元奇給錢給股份供朝廷逐年買地?這話是什麼意思?是包含在之前說到的三成股份?還是另外再給?如果是前者,朝廷如何會同意?如果是後者,元奇股東又如何會同意?這可不是小錢,而且是需要長期投入的!

這事牽扯甚大,就連素來愛追問的趙烈文也識趣的沒有繼續追問,易知足也不願意順着這話題繼續談下去,呷了口茶,他看向看孫長齡,緩聲道:“《農業革命》一文並非是虛言,自五十年代以來,歐洲各工業強國以及美利堅都已經開始大量使用農業機械。

如今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範圍內的農業危機,勢必會更進一步促進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可以預見的是,今後的世界農業發展必然是由分散的零星的原始農業耕作模式逐步向大規模集約式的大農業模式過渡。

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有四個很明顯的優點,一是利於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如今的水利建設都是依靠國家,尤其是大型跨區域,投資大,周期長的水利基礎建設只能是由國家來投資建設和維護。

一旦形成大規模集約式大農莊,這些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就會由一個個大農莊接手,既能能保證水利基礎設施,又能為國家節省大筆的開銷。”

說到這裡,他伸出兩根手指,“二是節約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相比於使用畜力、人力和落後的生產方式的原始農業,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不論是在生產成本還是生產效率和產量方面都有債巨大的優勢,不僅是因為大量使用農業機械,還有科學的生產和管理方式。

三,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分散的零星的原始農業根本不存在抗風險能力,遭遇稍稍大一點的災害就會導致大量的個體農業陷入困境甚至是破產,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因為成本低產量高,利潤大,自然抗風險能力也大。

最後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足以保障我國的糧食自給自足,隨着工業的快速發展,隨着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向城市集中以及人口的快速膨脹,對糧食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僅憑現有的這種分散的零星的原始農業根本無法滿足不斷增加的糧食需求,唯有大規模集約式大農莊才能保證我國的糧食需求!”

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能夠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畢竟機器的生產效率遠遠不是人力所能比的,這一點這座幾人都清楚,但是大幅提高產量,幾人都有些將信將疑,畢竟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有着本質的區別。

趙烈文率先問道:“大掌柜,土地一年的產出不說是固定的,但上下浮動應該不大,況且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不可能比人力精耕細作的產量還高罷?”

易知足笑了笑,道:“你們的思維還依然停留在原始的農業時代,隨着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農業也必然會迎來一個飛躍發展時期!

農業革命指的不只是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應用,也不只是大規模集約式大農莊的發展模式,真正促使農業飛躍發展的是自然科學,是對所有農作物種子的改良,元奇在東北、華北、江南、南洋各省相繼建立的農學院可不是擺設,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農作物的品種改良!

現在水稻的平均畝產是多少?東南各省的平均畝產也就兩石罷,如果我告訴你們,水稻的平均畝產能夠達到八石、十石甚至更高,小麥的畝產也是一樣,你們敢不敢相信?”

這座幾人都被這話嚇了一跳,水稻和小麥的平均畝產達到八石、十石!甚至還更高!這可能嗎?別說那麼高,平均畝產只要能提高一石,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更別說是翻幾倍!

如果這話是出自其他人之口,幾人少不了都是一笑,認為是痴人說夢,但這話卻偏偏是出自易知足之口,一番面面相覷之後,李鴻章才遲疑着道:“王爺這莫不是在說笑?”

易知足點了支煙,這才悠然說道:“四十年前,若是有人說可以用鋼鐵建造艟朦巨艦,無帆而自行,你們敢相信嗎?四十年前,有人說汽車能跑一百公里每小時,你們會不會認為是在說笑?四十年前,有人向你們描述有線電報、電燈電話,你們會不會認為那是痴人說夢?”

幾人頓時都不吭聲了,大清這三十多年來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趙烈文、李鴻章都是親身經歷的,層出不窮,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發明讓人應接不暇,屢屢讓他們生出跟不上時代節奏的感慨,四十年前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都真實的發生了,那麼糧食產量翻幾倍,是不是也有可能?更何況這話還是出自易知足之口。

見的幾人都不吭聲,易知足緩聲道:“不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利潤的追求永無止境!自然科學以及科技的不斷發展也為這一不懈的追求提供了條件,這是一個糟糕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了無限可能和機會的時代,只要敢於想象,一切皆有可能!不定哪一天我們還真能飛上月亮去看看有沒有廣寒宮,有沒有嫦娥。”

飛上月亮這話還真沒人敢信以為真,不過糧食產量翻幾倍,卻讓幾人有些將信將疑,畢竟種子的好壞足以影響產量,這是個常識問題,如果真能改良種子,說不定還真有可能。

這座幾人中,趙烈文對易知足可謂最為了解,他試探着道:“元奇在改良稻種麥種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

“確實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距離我說的還很遠,不過至少說明研究的方向是正確的。”易知足緩聲道:“這方面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不懈的研究,既需要大量的時間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耗費巨額的研究資金。

分散的零星的原始農業不可能也沒有能力進行農業改良研究,唯有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在利潤的驅動下才會不惜耗費巨額的資金進行相關的研究,而且也更樂於嘗試和推廣新技術新種子。

例如,只能增產一成或者是二成的麥種,因為種子需要購買,對於只有數畝地的農戶而言,怕是沒有嘗試的興趣,因為增產不明顯,但對於動輒十萬畝,數十萬畝甚至是上百萬畝的集約式大農莊來說,增產一成的效果就十分明顯了。”

說到這裡,他看向孫長齡,緩聲道:“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則是形成大規模集約式大農業的必要條件,這次北方數省大旱,是推廣普及農業機械的良機,必須儘快擴大生產規模,保證市場的需求。”

孫長齡四十齣頭,戴着一副黑色寬邊眼鏡,他是湖南人,出身於元奇義學,畢業於德意志哥廷根大學,從1862年負責籌建上海農業機械廠起就一直擔任農機廠廠長一職,他有些為難的道:“這些日子農機廠門庭若市,但打探了解農機的多,買的卻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