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兵器篇駑

更新時間2010-12-719:00:49字數:5054

諸葛連弩

弩也被稱作“窩弓”、“十字弓”。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的床弩。

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某些時候尤其是以騎士為對象,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國的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就曾經兩次被弩箭射中,並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對於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後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於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射到千步遠。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餘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於弩炮的一種,置於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牆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牙”後連有“望山”;西漢開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quot懸刀&quot,用於發射箭矢。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quot牙&quot上,將箭矢裝於&quot臂&quot上的箭槽內,通過&quot望山&quot進行瞄準後,扳動&quot懸刀&quot使&quot牙&quot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

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於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後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後拉緊。由弩所發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並且帶有一個尖銳的金屬箭頭。

弩兵通常會攜帶一塊大盾牌上戰場,好在拉弩弓時有所防護,這種盾牌十分高大,並附有木製的支撐物。一隊弩兵可以用盾牌設立出一道盾牆,讓他們可以俯身在盾牌後面拉緊弩弓弦,在射擊時,便只有弩和頭盔會露出盾牆。如果他們在開放的地區遇上比較具威力的長弓兵,通常會被迫撤退。

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圖1戰國弩復原示意圖。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製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懸刀、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

弩的發展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置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