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獻俘儀式還在繼續着,李承乾打量着囚車內,已經被嚇得失魂落魄的芒松芒贊,冷笑道:“芒松芒贊!你無才無智,貪得無厭,又無治國之能,弄得吐蕃民怨沸騰,吐蕃之亡,你難辭罪責。”

芒松芒贊此時還能如何,只能不住的叩頭,祈求活命,此時他可不會天真的以為自己還能繼續坐那個贊普的位子,甚至都不希望下輩子錦衣玉食的生活,當初杜睿讓他們投降之時,曾說得分明,是無條件投降,到了這個時候,他唯一還能祈求的是,饒他一條性命。

獻俘儀式,居然只有芒松芒贊這麼一個,未免有些單調了,李承乾看着那個早就已經喪膽的芒松芒贊也頓時沒了興趣。

“只可惜祿東贊愚忠,白白送了性命!”

杜睿接道:“祿東贊實為吐蕃第一良臣,松贊干布不聽其良言,與大唐擅起戰端,吐蕃滅亡確實怪不得此人,縱然落得身死族滅,卻也難掩其才華。”

李承乾笑道:“若是此人能歸降我大唐,朕倒是不介意授以顯爵!只可惜~~~~~~~”

一旁的褚遂良道:“聖上!大唐英傑輩出,聖上何重一蠻夷!”

杜睿聞言,心中當真是無可奈何,這就是大中華的優越心理啊!雖然說著過癮,可是卻難掩其弊,大國應當有的是大國的氣度,應當包羅萬象,海納百川,就連孔老二都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講的就是一個人只要接受了中原文化,接受了華夏文明就是中國人,而不管你種族和血統。只可惜到了如今,人們也很難有這樣的氣度。

李承乾笑道:“祿東贊的才華,先帝也十分看重,可見其人不凡,只可惜,可惜了!”

祿東贊當年來長安朝貢,太宗十分欣賞他的才學,曾想要留他在長安為官,為大唐效力,只可惜祿東贊拒絕了。

李承乾接着道:“漢武帝都能重用金日磾,如果祿東贊是真正的人才,朕如何不能重用他呢!?”

褚遂良聞言,無言以對,訥訥而退!

李承乾所說的金日磾本是匈奴的王子,被霍去病俘虜,成為漢朝的官奴,為漢朝養馬。一次,漢武帝偶然發現他養的馬與眾不同,格外強壯。再看他的長相,身長八盡,極是魁梧,又觀其行止度,目不斜視,極為端正,漢武帝大是驚訝,一問之下,才知是匈奴王子。.

漢武帝當即派人把金日磾召來,一通問答,讓漢武帝更加驚訝。金日磾對答如流,沒有任何差錯,往往還有出人意料的言辭。

漢武帝大喜,立刻下令,除了他的奴籍,要他做官,事實證明,金日磾做官也不錯,展現了不錯的政治才幹,最難得的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一員能臣。

漢武帝一步一步把他提拔起來,最後在漢武帝死時,命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人輔佐漢昭帝,這人號稱四大託孤重臣,金日磾這個匈奴王子赫然在列,成為一段佳話。~手打吧防盜章節

李承乾以此事為喻,明裡是說對祿東贊的看重,實則是對人才的重視。

既然祿東贊已死,李承乾自然也就不願在一個死人的身上糾纏了,看着眼前雄壯的飛虎軍將士,大聲道:“大唐的勇士們,你們戰勝了千難萬驗,石堡城、大非川、積石山、邏些城,都沒有阻擋你們的腳步,你們把吐蕃的險山惡水踩在腳下,平定了吐蕃,從此大唐西陲再無邊患,百姓得以安享太平,這都是你們的功勞!”

李承乾的這番褒獎,是對唐軍將士們浴血殺場,所創造出來的豐功偉績的最高認可,將士們無不異常興奮,齊聲吶喊:“大唐萬勝!”

李承乾也是難掩激動之情,接着道:“你們爬冰山,越懸崖,身經百死而的一生,你們的勇敢無畏,將大唐的國威遠播萬里,你們創造的功績,將名標史冊!”

“大唐萬勝!”將士們越喊越興奮,聲動九霄,看那雲彩似乎都要裂開了。

李承乾點點頭,轉過身,快步登上了承天門的城樓,高昂着頭,挺起胸,站得筆直。

城門前的褚遂良隨即高呵了一聲:“獻俘~~~~~~~~~~~~~~~~~”

獻俘,是古代最重要最隆重的儀式,是流芳千古的大事。

在華夏的歷史上,中原王朝的軍隊凱旋後要在太廟、太社告奠天地祖先,並有獻捷獻俘之禮,即報告勝利,獻上鹵獲的戰利品。

在兩周時代的一些銅器銘文中常記有戰爭勝利後獻捷獻俘之事,象《小盂鼎》銘文說,盂征伐四方,執獸四人,獲聝近五千,俘虜一萬三千餘人,及車、馬、牛、羊,數以百計。

馘,即作戰時將殺死的敵人的左耳割下,獻捷時作為計功邀賞的憑證。所以,這個字在金文里,以耳為偏旁。

“獻馘於王”,正是獻捷之禮。《小盂鼎》銘文還記載,盂將捉獲的敵人首領獻於周王后,周王下令審訊敵酋,然後將他們處死。在其他銅器銘文里還提到一些別的戰利品,如矛、戈、弓、箙、矢、甲胄等。

獻捷獻俘之禮,歷代大致沿用,只細節各有不同。例如在宋代,大軍凱旋後,皇帝遣禮官奏告天地、宗廟、社稷、岳瀆、山川、宮觀及在京十里以內神祠,以酒脯行一獻之禮。

獻俘儀式將被俘敵酋以白練捆縛帶往太廟、太社作象徵性的告禮,然後在宣德門行獻俘禮。皇帝在門樓前楹當中設帳幄座位,文武百官及獻俘將校在樓下左右班立,樓前稍南設獻俘之位。百官到齊後,侍臣將班齊牌用紅絲繩袋提升上樓,報知皇帝。皇帝就座,百官三呼萬歲行禮。侍臣宣布“引獻俘”,將校把被俘者帶到獻俘位。侍臣當眾宣讀戰勝敵軍的“露布”。~刑部尚書奏告,將某處所俘執獻,請交付所司處置。這時,如果皇帝下令處以極刑,就由大理卿帶往法場,如果皇帝下令開釋,侍臣便傳旨先釋縛,隨即宣布釋放。被俘者三呼萬歲,再拜謝恩。文武百官也都再拜搢笏舞蹈,三呼萬歲。

“露布”制度,始於後魏。東漢時,本來把官文書不加緘封者稱為“露布”。後魏以“露布”發表戰勝消息。每當攻戰克捷,欲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張縑帛,寫上捷報。這種辦法後來被廣泛採用,露布就成為“佈於四海,露之耳目”的“獻捷之書”。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儀。當時在廣陽門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讀露布。宣讀畢,百官舞蹈再拜行禮。

諸侯戰勝敵方,向天子或大國報告勝利消息,也稱為獻捷。後代,將帥統領軍隊在前方作戰獲勝,雖然不曾還師回都,遣人向朝廷報告勝利,也稱為獻捷。捷報一般在早朝時當廷宣讀,叫做“宣捷”。明代,前方有大捷,朝廷宣捷後要遣官告祭郊廟,中捷以下則不舉行告祭慶賀之禮。

戰爭結束,如果敵方投降,則有受降之儀。宋代起,國家禮典中都有受降儀式。宋代受降儀與獻俘大致相同,也在宣德門舉行,降王率降眾穿戴本國衣冠俯伏而拜,口稱萬歲。皇帝下旨赦罪,賜給冠服袍帶,降王等拜受,更換所賜冠服袍帶後,再拜稱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