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諸葛亮曾經造木牛流馬,用來運輸糧食,以解決運力不足的困難。《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詳細記載了諸葛亮造木牛流馬之法。這可以說是人造機器牛、馬的先例,比起現代意義上的人造機器人早約1700年。

可是,諸葛亮所造的木牛流馬,還不是最早的人造機器人。據《列子·湯問篇》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個叫偃師的匠人造出機器人獻給周穆王。

《湯問篇》記載說:“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山。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名偃師。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己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越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也。”

與匠人偃師俱來的這個能倡者,就是偃師所造的機器人。從外形和運作行為上來看,這個機器人幾乎可以以假亂真。不僅如此,這個機器人還能按照人的意志翩翩起舞,動作靈活多變。《湯問篇》記載曰:“巧夫頷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因而周穆王“以為寶人也,與盛姬內御並觀之”。

更有甚者,偃師所造的這個機器人還有表情,會勾引挑逗女性。《湯問篇》描繪說:“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所謂“瞬其目”,就是用眼色勾引人。

這個機器人竟敢勾引挑逗周穆王身邊的眾美人,穆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非常恐懼,立即把機器人拆開了給穆王看,原來“皆傅會革、木、膠、白、黑、丹、青之所為”。就是說,原來這個機器人是用皮革、木料、膠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顏料做成的。周穆王仔細檢看這個機器人,肝膽、心肺、脾臟、腸胃等五臟俱全,而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等全是假的,但是一樣不少。周穆王讓偃師把這些東西重新組裝起來,又像當初看到的一樣。周穆王對機器人剛才的表演還不敢完全相信,於是去掉機器人的心,則“口不能言”;去掉機器人的肝,則“目不能視”;去掉機器人的腎,則“足不能步”。這時,周穆王才完全相信親眼所見,感慨道:“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推算周穆王在位的年代,是公元前1003年至公元前949年。據有關文獻記載,周穆王西征是在穆王14年,返還是在穆王15年,約公元前989年前後,距今已有3000年之久。現代第一台可編程機器人是1954年由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來的,這種機器人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靈活性。這就是說,早在3000年前,我國就已經造出了能歌善舞且有眼色表情功能的世界上第一台機器人了。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隻。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長兩尺;每艘各安五個:一個拿着酒杯站在船頭上,一個捧着酒缽站在旁邊,一個在船後撐船,兩個在兩旁盪槳。這些小船繞着水池的邊行走,走速比“水飾”快;水飾繞池一匝,小船要走三遍,才一同停止下來。

小船每次走到有客人的地方就停下來,手拿着酒杯的木人自動伸出手向客人送上酒杯。如有客人取酒,木人就為他斟酒;客人把酒飲完,酒杯還給木人,木人接過酒杯,又回身向拿酒缽的木人取勺子把酒斟滿。這樣周而復始地招待客人。

隋煬帝時代,有一個名叫柳的文人,在當朝受到皇帝的重用。他在朝廷上做的是秘書監,封漢南縣公。煬帝退朝,常宣召他到後宮飲酒吟詩;煬帝和后妃在一起飲酒,也宣召他參加,有時還和他同榻共席。原因是柳滿腹經綸,知道的故事和古典都很多,為人又很隨和,言詞詼諧,談吐幽默,說出的笑話常叫人聽得大笑不止。

煬帝不能每天都宣他進宮,特地叫工匠把柳的像刻成一個木人。這個木人的腹部裝有機關,能夠站起來,坐下去,並能行跪拜禮,和真的柳一模一樣。煬帝每晚在後宮夜飲,就叫宮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用作取笑的工具。柳的身體很弱,跟隨煬帝到揚州後,不久就生急病死了,煬帝心裡非常難受。

由這些小故事可知,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是十分發達的,只是經年累月這些神奇的技藝難以流傳下來,真是遺憾。

------------------------------------------

讀《三國演義》,諸葛亮造木牛流馬運糧,始終是一個令人饒有興味並很能勾人遐想的話題。

這是發生在諸葛亮最後兩次出祁山北伐中原的事。在其人生即將謝幕之際,給讀者留下一道耀眼的亮光。這並非小說家的文學想象,史籍確有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此事在《三國志·後主傳》中也有記載。

演義里的描寫,確實太神。長史楊儀進來報告:“即今糧米皆在劍閣,人夫牛馬,搬運不便,如之奈何?”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要,道路崎嶇。李白《蜀道難》中有雲:“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孔明笑曰:“吾已運謀多時也。”他告訴大家不用擔心,用木牛流馬,“搬運糧米,甚是便利。牛馬皆不水食,可以晝夜搬運不絕也”。還拿出製造圖紙,“尺寸方圓,長短闊狹,開寫明白”。圖紙所注木牛流馬製作之法,尤其是各種零部件,不僅名目繁多,而且皆註明幾尺幾寸幾分,不厭其詳,直看得人眼花繚亂,遇上對機械製造不感興趣的讀者,是很難有耐性讀完的。這段文字,為《諸葛亮集》所載,羅貫中基本上原封不動地把它搬到了演義中,他的用意也很明白,讀者諸君讀到這裡一定感覺太神奇,進而生出疑竇——這可不是我胡編亂造,它是有根據有來歷的。

木牛流馬的功能,大抵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上山下嶺,各盡其便”;二是不用餵食,不知疲倦;三是口內舌頭扭轉,即不能動彈;再扭回來,復奔跑如飛。司馬懿奪了幾匹,回去仿造千餘,被諸葛亮連牛馬帶糧草一齊奪回,就靠了這舌頭的機巧。

實際上這木牛流馬,就是中國早期的機器人。一千七百多年前,諸葛亮就把機器人運用於戰爭之中了,他算是當今軍事科學家們的先輩。

其實,古籍記載中,比諸葛亮木牛流馬更早更複雜者,都不乏先例。

中國這方面最早的記載,恐怕就是黃帝與蚩尤的那場史前大戰,為對付蚩尤布下的霧陣而發明的指南車。後世對指南車的真偽一直有爭議,東漢張衡就造成功了一部;三國時,魏明帝曹睿曾命令馬鈞也造了一部,造成之後當眾展示,這車無論怎樣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