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書評區里有幾位讀者在爭這個問題,各持一端,誰也說不服誰。我看了其他不少書的書評區,在涉及到現代史的時候,都有類似的爭議,所以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點,我想說明一下,我在此只是寫一部小說,寫一群中國人打鬼子,寫這群中國人的喜怒哀樂,寫戰火中的友情和愛情。和政治有關的東西,雖然不可避免,但我會盡量不加議論,大家如果對政治感興趣,不妨去看《歷史研究》之類的學術期刊。

其次,對於70多年前的抗戰,我認為無論是國軍還是共軍,只要是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都是民族英雄,都值得我們尊重。如果基於意識形態而辱罵任何一方,都是對先烈的不敬。鄭重說一句,如果書評區出現辱罵先烈的內容,本人肯定毫不留情,一律刪除。

抗戰中,國軍打的是正面戰場,共軍打的敵後戰場。各有分工,不能說誰是誰非。

抗戰前期,國軍集結重兵,與日寇進行過幾次大的廝殺。據我看到的資料,僅淞滬一戰,國軍動用75萬大軍,苦戰三個月,傷亡30萬人。日軍大約死1萬人,傷3萬人,合計傷亡4萬人。此後還有武漢戰役、南昌戰役、長沙戰役、隨棗戰役、上高戰役、浙贛戰役等等,每戰國軍也都是數十萬人參戰。要說國軍不抗戰,或者國軍抗戰不堅決,肯定是不夠公允的。

再看共軍方面。1937年,紅軍整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整編為新四軍。其中八路軍只有4萬人左右,新四軍則只有1萬人,7000多條槍。這樣的力量,相比國軍的幾百萬大軍,幾乎是微不足道的。有人說共軍游而不擊,沒有打什麼如淞滬、武漢、長沙之類的大戰役,這種批評似乎有些不公道吧?國軍隨便一支5萬人的武裝,可曾有什麼大的戰績嗎?

隨着戰爭的深入,八路軍、新四軍通過動員民眾,逐漸發展起來。到1940年時,八路軍已經能夠集結100個團,約20餘萬人的部隊,打一場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斃傷日軍2萬餘,斃傷和俘虜偽軍2萬餘,這個戰績比國軍以70萬人打的淞滬會戰也不差了。

有些書友讀地攤文學入迷,滿腦子都是境外一些酸溜溜文痞的言論,說什麼共軍不抗日,只顧搶地盤之類。除了抗日之外,包括後來的解放戰爭,也有類似的言論。我見過的最可笑的一個說法,說共軍所以能夠在孟良崮殲滅國軍的74師,是靠着押了一大批地主家的小媳婦在前面當炮灰,結果國軍士兵不願意開槍,所以被全殲了。把歷史編到這個程度,居然還有人深信不疑,我只能說某些人的逆反心理實在是太過於嚴重了。

抗戰八年,共軍建立了1億居民的根據地,發展出120萬的正規軍,這是國軍十分不忿的事情。但簡單想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你不是一支堅定抗戰的隊伍,百姓憑什麼支持你?如果如某些人說的,共軍只打友軍,不打日寇,難道華北、華東的1億多老百姓都是傻的?他們不知道分辨是非?120萬共軍都是百姓子弟,共軍靠什麼贏得了百姓的心?

國共之間的磨擦,伴隨着整個抗戰的過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無論是國方,還是共方,他們的領導人都是極端聰明的。他們非常清楚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蔣從來也沒有信任過毛,毛同樣也從來沒有任何過蔣。在這種情況下,不磨擦才有鬼。把磨擦的責任歸於任何一方都不公平。

歷史是由百姓選擇的,70多年,在這片國土上,有女學生向國軍的英雄獻花,也有父老鄉親送自己的子弟當八路,有高呼委員長萬歲的民眾,也有千里迢迢奔赴延安的學子。國共兩黨在抗戰這個舞台上,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接受着百姓的評判。最終,國軍丟掉了江山,共軍贏得了民眾。不管共軍在日後犯過什麼樣的錯誤,我們必須承認,當年他們是得到了百姓承認的。

不要認為我們就比我們的爺爺那一代更聰明,當年他們作出的選擇,我們沒有資格去否認。

以上就是我對於國軍抗戰與共軍抗戰這樣一個問題的態度。在這本書中,我只想寫一個中國人抗戰的故事,所以,請各位有着某種強烈政治信仰的讀者不必糾結了。

最後,如果各位讀者覺得本書的文字還算可以,情節還算生動,人物還算豐滿,那就給投幾張推薦票,尚未收藏的請加一下收藏。我希望我能夠寫出一本在起點軍事區堪稱精品——為了對得起各位讀者的厚愛,也為了對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