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天策府:

坐落在洛陽的天策府是李世民還在做秦王時就設立的組織,後隨李世民稱帝成為機密機關,負責江湖事宜。雖然經過武周一代的極力打壓,天策府還是成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明教勢力的日益擴張早就落在官府眼中,玄宗上台之後立刻頒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為非法,明教與天策的衝突在所難免。光明寺事件爆發,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擊明教高層聚集地,直接擊殺明教四法王及許多高層,明教損失慘重,僅以教主一人身免,明教不得以西遷。自此之後,天策府“東都之狼”的外號不脛而走。

天策建自太宗李世民之手,人數不多,但個個都是精兵。在這些男兒好漢眼裡大丈夫就該精忠報國,“苟利國家,不求富貴”。他們不願過多地浪費時間,總要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他們行色匆匆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接到任務後騎上棗紅馬奔馳而去。在院後教頭帶着弟子習武,他們偶爾喝酒卻不會喧嘩,站崗的時候一絲不苟,待人待事剛正不阿,仁慈善良。

他們身着厚甲重鎧,是大唐帝國的最後一道防線。雖然加入江湖多年,但是內部還保持早期天策府的軍隊編製。自軍師、教頭以下,各類軍士一應俱全。他們心中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善與惡、正與邪。沒什麼宗教信仰,但是堅持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以李唐王朝為本。

作為一支進入江湖的官府力量,天策府眾人一直處於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對內,他們是混跡江湖的武林人士;對外,他們又是大唐官府的維護者,兩邊都對他們敬而遠之。但是,他們不在乎,因為,他們是狼!狼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在他們心中,沒有比維護自己理念更為重要與崇高的了。為了維護大唐的安定,他們願意遇神殺神,遇佛殺佛,即使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也在所不惜。

天策府的強大是有目共睹的,這主要得益於它的槍術。儘管天策府的領導者中也有少林、霸刀等名流的武功高手,但天策府大部分成員都是進入天策後才學習的槍士。天策府武學與平常武功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實戰武藝。總教頭楊寧在教授武術時雖用的是木槍,但一招一式都從怎樣在戰場上使用着眼。天策府從不強調招式或是原則,只要求找到對手的弱點,快速出招,將對手一擊必殺。除了李承恩、楊寧等人外,天策府的其他人實力也很強。雖然怎麼說都是被正統武林看不起的武功,但這些軍旅出身的人實力不在其他俠客之下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令天策府強大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名的集體戰術。由於當時天策府的主要對手是單個的過激志士,所以天策府在人數上是佔優的。根據經驗,李承恩把天策府編成天殺、天槍、天盾、天弓四營,除了天殺營是獨立行動以外,其他三營協同作戰,每隊十四人許,由各隊隊長帶隊巡邏,副統領輪流統一指揮各隊。隊士們統一行動,堅決避免一對一的戰鬥,而要以眾擊寡。平時,天策府里就常進行這種集團戰鬥的演練,戰鬥時,誰吸引注意,誰迂迴到後面,互相掩護,一切都井井有條。這種戰術是李承恩的發明,它大大減低了傷亡,成功地掩蓋了個別隊士的較差實力。

萬花谷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萬花谷主東方宇軒遊歷四方,恍惚間誤入秦嶺青岩,嘆西部山間竟有如此仙處,於是招納賢士在此居隱,並命之為萬花谷。

萬花谷可以說東方宇軒一人建立的門派,他憑藉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籠絡天下奇人異士,一時間,萬花谷成為大唐時期思想最超前、氣氛最自由的地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萬花谷以其兼容並包的寬容態度,成為各種思想各種特長人才的聖地。

東方宇軒琴棋書畫無一不曉無所不精,建立萬花谷後,常常邀請社會名流以及武林高手到谷中下棋品茗,飲酒彈琴。久而久之,萬花谷竟成為江湖上第一風雅之地,許多厭倦了武林生活、官場險惡的名士們紛紛選擇到萬花谷隱居。萬花谷之名盛,幾乎可以和當時的長歌門相提並論。但是萬花谷又與長歌門有所不同,長歌門是騷人墨客聚集之所,講究的是詩詞歌賦,吟詩作對等風雅之事,而萬花谷則可以說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種奇人異士都可以在萬花谷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但是既然踏入江湖,就很難做到不問世事。江湖上很快傳出萬花谷主東方宇軒其實是俠客島方家的人,因為某種原因來到中原,一時間俠客島這個名字又在武林引起一陣新的騷動。

據說《萬花秘笈》共分為《總綱》、《武經》、《棋經》、《書經》、《醫經》、《琴經》和《雜經》七部分。這是隱居在萬花谷的能人異士們耗十年之功嘔血完成,內容博大、所蘊精深,其中《武經》與《醫經》是武林人士最為關注的。

萬花谷醫術之神奇是眾所周知的,人在江湖行走,難免有各種傷病,據說《醫經》所含醫術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更關鍵的是,萬花谷的醫術是五毒毒術之剋星,受夠了五毒之苦的武林人士更是恨不得早日拿到《醫經》。

但是最讓大家關注的還是《萬花秘笈》中的《武經》,原本倒也不打緊,但是據有人從隱元會高價收購的消息,說他把一部分方家的武功心得寫到了《萬花秘笈》之中,一下子勾起大家當年的回憶。一時間,萬花谷成為了武林的焦點。

純陽宮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太宗李世民降世在他們回太原的路上。剛到太原,便有一道人拜訪,說這嬰兒將來必救世濟民,遂取名“世民”。爾後,道人又贈予李淵一書:《開元典論》。李世民從書中逐漸悟出了開國之道,便是這一書,給予李世民打江山很大的幫助。可惜的是,《開元典論》大部分內容講的是如何打江山,治國方面卻談之甚少。但照那道人所說,這世間必還有一部講治國之道的寶典,道長留詩曰這部寶典必出“純陽”。於是太宗登基後派人四處尋找叫純陽的地方或人,終無果。後來的君主皇子都已忘卻此事,唯有一人卻注意到這一伏筆,那便是皇子李隆基。李隆基當時只有十五歲,正是武后當權,皇子們提心弔膽,只能乖乖待在宮裡讀書,李隆基卻暗下決心要把這一典論找到,遂偷偷派親信四處打聽。

在一個意外中,李隆基查到,上元二年,有一進士中榜後卻立刻辭官,他名呂洞賓,號純陽子。李隆基隱隱感覺到此人便是詩中所提的“純陽”,便讓人四處尋找這純陽子。奇怪的是這純陽子卻自己飄然上門了,給李隆基送來一本《大統典論》,講的全是治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