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這道題總是算是沒有最後那句坑爹的注釋了,也就是說,這道選擇題是正式計分的題目。

其實想想也是,這道題本來就不存在答不出來的可能性,就算是傻子,只要他在備選答案上面隨便打個勾,也就算回答完成了,但楊慎橫看豎看,也想不明白,到底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

難不倒傻子,卻難倒了才子,這說明出題的人本身也有點問題。楊慎很是不厚道的腹誹着,然後勉強在第一個答案上面打了個勾,反正也就前兩個答案還靠點譜,後面那倆......天,那是什麼和什麼啊!

痛苦的捏了捏眉心,楊慎又看了眼周圍的動靜。到這會兒他也明白了,為啥這裡的監考一點都不嚴格,這麼怪異的題目,誰能有針對性的準備小抄啊?

寫好的文章?謄寫的經典?還是說左顧右盼抄襲別人的答案?都是白扯,除非把市面上的話本都帶齊嘍,否則帶啥也一樣抓瞎。

所以,楊慎也不怕左顧右盼被人當成作弊了,要是不看看其他人的狀態,他真沒法控制住自己越來越低落的情緒了。

當然,右邊坐着那位世兄沒有必要看,儘管多做了一道題目,可看他抖動眉梢,喜不自勝的模樣,明顯還意猶未盡呢,要不咋說這人放蕩不羈呢?

左邊那個也沒啥看頭,小世子的神情極為專註,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捲紙,手中炭筆也是一刻不停,顯然被數學院開出的題目牢牢的吸引住了,並且在努力的解答難題。

那些正常的讀書人則多是和楊慎一樣,或是左顧右盼想尋點安慰;或是愁眉苦臉的對着捲紙。一臉官司;也偶爾有幾個咬牙切齒,念念有詞的,也不知是罵誰,以楊慎的猜測,他們八成是在罵出題的考官。可是......那可是辱罵天子啊。還需慎言慎行才好。

將其他人的反應看在眼中,楊慎突然想開了,他本就是個豁達的人,有李兆先這個例子在,他覺得自己似乎想通了什麼。

皇上素來以天馬行空的作風著稱。除了謝宏之外,就沒人能跟得上他的思路,所以,與其去思索出題人的深意,莫不如按照本心作答。書院費了那麼多時間精力,為的就是替皇上取士,為國家取才,又豈能只是拿來開玩笑?

他強任他強,只若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正如明月照大江,惡搞任惡搞,我自視之若浮雲,由他去。由他去......於是,楊慎臨陣悟道。

這一悟道,那些本來稀奇古怪的題目就不足為難了,不就是對大明現行的外交政策有什麼看法么?

很好?差不多?可以慢慢改進?

才怪!要是皇上覺得好,又怎麼會那樣對待朝鮮和琉球,設立什麼倭朝總督府?

很顯然,皇上是想讓人選最後這個答案,拳頭大就是硬道理。不服就打到他服,看看。多鮮明的正德作風啊,就是它了。楊慎大筆一揮,直接勾取,意泰神閑的模樣,大有他師傅在內閣票擬的風采。

不就是......

楊大才子下筆如有神,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選擇題,接下來的題目是簡答題。

看完簡答題的第一個題目,楊慎的神情凝重了起來,不是因為題目太怪,而是反過來了,題目突然嚴肅起來,嚴肅的甚至讓他有些吃驚。

“古人曰: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先是引用了一段聖人之言,在這張試卷中,這還是第一次。

“......問: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養?”

這個題目好大,足以用為科舉的主題了。若是從前,楊慎自然會引經據典,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出來,細述用聖人之道教化百姓,使人人有禮,恪守道德,進而達到天下大同的老生常談。

可是,即便不考慮皇上對禮儀不屑一顧的態度,只要想到天津的見聞,楊慎也知道從前的答案是不正確的。

道德是好東西,但這玩意只適合拿來當自己的行為準則,並不適合拿來要求別人,更遑論朝廷以之要求百姓了。其實,嚴格去追究的話,聖人的話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孔夫子經常用看淡名利來教誨弟子,但實際上,這位儒家聖人當年奔波諸國,所為何事?還不就是為了求個一官半職,進而飛黃騰達嗎?

士人們可能會辯解說,孔聖人是為了從政之後為天下人謀福。可是,當年跑去衛國,投靠衛靈公嬖倖的宦官癰渠的人,難道不是這位夫子嗎?走後門,走被他後世的徒子徒孫唾棄的閹豎的後門,為的不就是謀官么?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陽虎謀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請孔夫子,結果他又是躍躍欲試,要不是子路拚命攔着,而謀逆的兩個人很快事敗,沒準兒早就被人當亂黨幹掉了。

正德和謝宏哥倆都是不讀聖賢書的,也不知道這些典故,可楊慎是誰?這位神童自幼就開始讀經典了,對這些典故也是存過疑慮的,當時有授業老師給他授業解惑,並沒有深究,可此時他觀念已經有了變化,哪裡還會和從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楊慎在題目旁邊寫下了兩個字,他用的當然不是炭筆,而是毛筆,這二字蘊含了他的濃烈的情緒,因此也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

嚴肅的問題不止這一個,可以說,所有的簡答題,都是類似的風格。不單是楊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筆也慢了下來,皺眉思索時,眉宇間濃郁的凝重之色,全然不在楊慎之下,顯然這位首輔公子也不完全是個玩世不恭的浪蕩子。

“海外有廣大的疆域,不盡的財富,若要攫取之,何策為上?”

“世間有人富有卻不通應用之法,有人貧窮卻善於經營。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浪費?”

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乍一想很簡單,可深思起來卻是奧妙無窮,楊慎結合天津見聞。一一加以對照類比。更是覺得其中的學問博大精深,別說一兩個小時,就算窮盡一生,也未必能找出最正確的答案。

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串連在一起,其實就是士大夫們天天掛在嘴邊的治國安邦之道。只不過士大夫們卻很少研究罷了。以道德為名,來壓榨或者奴役百姓就已經足夠了,又何必研究這麼深奧的問題呢?用那些時間搞點風花雪月不是更好嗎?

觀念的轉變就是這麼突然,這麼徹底,連楊慎自己都很驚訝,也許從踏上天津地界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了會跟從前的自己,跟從前的信仰一刀兩段,然後南轅北轍了吧?

簡答題比前面的問題難度高得多,很多問題楊慎也同樣無法確定答案。可他的精神卻越來越亢奮,情緒也越來越激昂。

來書院真是來對了,謝總督雖然行事有些偏激,不過。他對治國之道的理解,卻堪稱博大精深,就算他的能耐僅限於提出這些問題,也足以令人稱道了。

沒有答案不要緊,只要自己,只要在場的和沒在場的考生和學員,只要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會源源不斷加入這個書院的同道。只要有人本着為國為民之心,不斷的探尋下去。總會有雲開月明的一天的,楊慎對此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