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拼音:huǐ

部首:蟲,部外筆畫:3,總筆畫:9

五筆86&ampamp98:gqji

倉頡:mulmi

鄭碼:gri

筆順編號:135251214

四角號碼:15213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867a

字形結構漢字首尾分解:兀蟲

漢字部件分解:兀蟲

筆順編號:135251214

筆順讀寫:橫撇折豎折橫豎橫捺

康熙字典》記載《申集中》《蟲字部》·虺

〔古文〕蟲《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音卉。《廣韻》蛇虺。《詩·小雅》維虺維蛇,女子之祥。《爾雅·釋魚》蝮虺。詳蝮字注。又王虺。《楚辭·大招》王虺騫只。《注》王虺,大蛇。又水虺。《述異記》水虺,五百年為蛟。又姓。《潛夫論》虺氏,皆子姓也。《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為虺氏。又人名。《書·仲虺之誥疏》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又《博雅》虺虺,聲也。《詩·邶風》虺虺其雷。《傳》暴若震雷之聲虺虺然。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虺。詩虺虺其雷,亦讀平聲。又《爾雅》虺隤,病也。《詩·周南》我馬虺隤。又與螝通。《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是虺字。○按螝當作虺。*考證:〔《爾雅·釋蟲》蝮虺。〕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詳細釋義△huī

虺尵:疲勞生病。也作虺隤。

虺隤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周南·卷耳》

△huǐ

&lt名&gt形聲。從蟲,兀聲。本義:蜥蜴

胡為虺蜴。――《詩·小雅·正月》。陸疏:“一名蠑螈,水蜴也。或謂之號蟪,或謂之蛇醫。”

為虺弗摧。――《國語·吳語》

蟲有虺者,一身兩口,爭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韓非子》

又如:虺易;虺蜥;虺蜓;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毒蛇,俗你土虺蛇,大毒蛇。泛指蛇類

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字彙》

維虺維蛇。――《詩·小雅·斯干》

虺,蝰地。――《廣雅》

雄虺九首。――《楚辭·天問》

姓氏,虺氏原姓李,是唐朝皇族李氏宗室的一支,“黃國公案”後,李姓宗室多數被殺,未殺者流放,被武則天命改李氏為虺氏,意為心如毒蛇,也諧音“悔”,令李姓後人悔改之意。

〈古〉傳說中的毒蛇:雄~九首。

~蜮:虺、蜴、蜮都是害人的毒物,喻奸惡小人。

為~弗摧,為蛇若何: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麼辦?原喻要趁敵人弱小時就把它消滅,後泛指壞人要及早除掉。

商湯之賢相,與伊尹一起輔佐商王。

《左傳》定公元年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奚仲遷於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可知仲虺為奚仲之後,商湯之左相,居於薛。薛,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南。

《尚書.序》中曾經提到「仲虺作誥」,但東漢時已經亡佚。

《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聞於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皮說:「《仲虺之志》雲:『亂者取之,亡者悔之』」。可見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定主張。

《史記》:「湯歸至於泰卷陶,仲虺作誥.」

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

古指雷聲。

由此可見,虺是一種傳說之中的神奇生物,長相與蛇基本相同。本書之中的虺便是蛟的前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