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一件事情可以衍生出更多事情,這是萬物發展的規律。

人類文明的起源其實很簡單,大抵是幾個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原本過着快樂的茹毛飲血吃生肉的日子,後來有一隻小動物,不知道幹了什麼遭雷劈的壞事,恰好被一道過路的雷從活生生的生肉劈成了五分熟的帶皮熟肉,原始人躲在山洞裡看到這一幕,於是嗬嗬嗬的跑出來,掰下一條腿嘗了嘗,頓時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那個時候他們才知道熟的東西比生的好吃,於是,世間便有了火。

從茹毛飲血到牛排五分熟,這便是人類文明跨進的一大步,自從吃了熟肉後,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一棍子撲暈五個原始婆娘,拖進洞里洞房,不費勁。

後來,某個強壯的原始人偶然發現自己揮拳頭揍人之後,別的原始人都很怕他,於是人類有了畏懼心。強壯的原始人很高興,用咿咿呀呀的原始語告訴他們,從此我就是你們的首領了,你們去打獵,烤熟了送給我吃,人類於是有了權力和階級,再後來發現某種作物煮熟了很可口,於是嘗試着主動種植它,發現嘴和舌頭能發出各種聲音,這些聲音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於是有了語言,有了語言還不夠,於是他們試着把語言幻化為書面表達形式,把想表達的意思刻在石板上,先是用簡陋粗鄙的圖畫,漸漸的,圖畫經過演變後成為了文字……

看,人類的文明在一步一步的發展,進步,所有這些進步的起因,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方便,品質更高,這是一切文明發展的原動力。

李素不知道今日自己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算不算給人類文明添磚加瓦,他只是覺得有些事情如果有人想到了,就必須有人去做,千古以還,朝代興亡,那是大人物們的博弈,輸贏的結果對大人物們來說或許很刺激,但苦的卻是百姓,所以後世有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的源頭,說到底還是糧食,糧食這個東西一直在影響着文明的進程,有時候它讓人類文明進步,有時候害文明倒退,飢荒災年,千里餓殍,百姓流離顛沛,易子而食,那一幕幕慘如修羅地獄般的情景畫面,其實都是因為“糧食”二字。

李素並不覺得自己跟“高尚”“偉大”這些詞沾邊,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只是因為不想看到大唐的百姓們也有千里餓殍,易子而食的那一天,或許,他確實愛上了這個年代吧,想為這個年代多留住幾年純樸無華的光陰,讓這個年代裡可愛樸實的百姓們能夠吃飽飯後,像他一樣悠閑地躺在院子里曬着太陽,迷迷糊糊睡在銀杏樹下,一夢千年。

李素的一句提議,令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兩眼頓放光彩。

這個提議……非常可行,而且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提議對他的統治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所要付出的只不過是召集官員學者和有經驗的老農,然後從國庫劃撥些許經費,建幾棟大房子,圈一片荒地,僅此而已,可是得到的好處呢?

首先,天下所有農作物的種子都有改良增產的希望,百姓能吃飽,國庫糧草豐盈,這是天下安定的基礎,其次,他做了一件亘古以來帝王從未做過的事,可謂空前絕後,天可汗的青史列傳上,“設立農學”這件事必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農學的研究進程並不理想,所謂改良和增產全部失敗了,對李世民來說也不算壞事。

重要的是他在做,他做了。

失敗又怎樣?朝臣和百姓不會怪他,反而會在人前人後說,陛下為了百姓的溫飽殫心竭慮,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改良糧種,陛下真是有心,他是個好皇帝。

這句評語,對李世民而言便是沉甸甸的政治籌碼,便是號令天下,臣民絕對服從的至高威望。

所以,設立農學無論成或敗,對李世民來說都是有利的,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殿內,李世民臉孔忽然漲紅了,呼吸愈見急促,顯然內心很不平靜,旁邊的三位重臣自然也是老奸巨滑之輩,李世民聯想到的,他們也迅速想到了,然後一臉喜意地朝李世民拱手行禮。

皇帝和宰相這種工作就是這樣,外表正義偉岸,實則內心陰暗,總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別人,而且無論多麼正大光明利國利民的好事,從他們腦子裡轉了一圈後,過程和目的頓時變得非常齷齪骯髒了。

“設農學,改良莊稼,此事……卿等以為如何?”李世民控制着自己的情緒,故作平靜地朝三人問道。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交換了一下眼神,然後笑道:“臣以為……可行。”

房玄齡也笑:“臣附議。”

拽過旁邊畫圈圈的李素,長孫無忌滿臉喜愛,使勁揉着李素的腦袋:“這孩子,玲瓏水晶般的心思不知怎麼想的,隨口一句話便是利在千秋萬歲的大功德,我家那幾個孽子若有你一半的聰慧,老夫縱是現在死了也含笑瞑目。”

李素的腦袋被長孫無忌搬弄來搬弄去,頓時有些怒了,使勁一甩頭,掙脫了長孫無忌的騷擾,強笑道:“小侄性子懶散,又好嘴,所以平日里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讓人吃得飽吃得好,同時也不太累,很多想法都是小侄躺在院子里曬太陽想出來的。”

房玄齡失笑,指了指他,道:“掛着尚書省都事的官職,三天兩頭不來應差,偷懶竟偷出理由來了,往後你再往老夫這裡遞假條,老夫若不答應是不是耽誤你憂國憂民了?”

李素乾笑:“房相您莫鬧,小侄的官職和爵位已被陛下罷免了……”

李世民嘴角不易察覺地一勾,隨即露出怒色,不滿地哼了一聲,顯然對李素乾的混帳事仍未消氣。

君臣商議片刻,一致覺得設立農學非常有必要,於是李世民表態了。

“農學可設,朕決意在長安城外划出十頃天字良田,專研作物改良之用,鴻臚寺召集各國使節,命他們將本國作物種子呈來長安,國庫撥錢兩萬貫,工部領匠人先把農學房子蓋起來,再選拔官員,確定官職,最重要的是,農學內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經驗的老農,更要每年選一批寒門農戶子弟進來,將種田的手藝一代代傳下去,此事,玄齡親自調度,務必用最快的時間將農學的底子搭建起來。”

房玄齡凜然領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農學之設,獨立於朝堂之外,不參與朝堂政務,如同弘文館一般,是個專門研究學問的地方,不同的是,弘文館治聖賢經義,而農學專司農事,二者並存,澤惠士子萬民,甚善!”

長孫無忌等人聞言一驚。

李世民竟將農學與弘文館並列,可見他對設立農學一事何等重視,以後農學在朝中的地位亦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