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周道登這一問,正好讓皇帝把成立總參謀部的設想順勢提出來並加以解釋。不過洪濤很壞,生怕王象干入水不夠深,還能游上岸,硬生生把參謀部的創意扣在了人家頭上,算是對其閃爍其詞、態度不堅定的報復和警告。

“臣以為時不我待、刻不容緩!新軍早一日練成,京城早一日安全、朝廷早一日安穩、邊患早一日平定。”

現在不管王象干樂意不樂意,都不能再縮在後面坐享其成了,必須也只能站在皇帝前面,為籌建新軍和總參謀部的決議搖旗吶喊,因為是他的主意!

這位兵部尚書也還算有點勇氣,眼見被推上了前台退無可退,乾脆也別再當牆頭草了,那樣不光無法左右逢源,還得把兩邊都得罪通透。

“若是陛下常有對外征戰之舉,大明百姓將難以承受,朝廷也負擔不起,臣無法苟同!”

有些人天生就是砸鍋的料,隨着王象乾明確表態,眾人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不料高攀龍突然蹦出來提了個讓所有人都不得不擔憂的假設。

沒錯,雖然有了總參謀部約束,皇帝不能調用新軍對國內異己下手,可是常年對外征戰窮兵黷武,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歷史上由於君王好大喜功把江山社稷折騰散架的也不是少數,血淋淋的前車之鑒。

“高愛卿所言有理……不如這樣,再加個前提做為約束。如果在朕主動發起的對外征戰中有連續兩次失敗或入不敷出,則失去特權。”

這個在所有人看起來都無法解決的難題,卻沒能引起皇帝的過多遲疑,很快就拿出了辦法,聽上去不光能解決難題,還有點過於託大。

歷史上根本沒有常勝將軍,只有越挫越勇的英雄。但景陽皇帝不光要挑戰這個事實,還生怕太容易,又加上了一個條件,每戰不光要取勝還得盈利,太不把天下豪傑當回事了。

“陛下可知君無戲言!”高攀龍當然不希望皇帝手握兵權,也知道硬攔是攔不住的,更不相信皇帝是戰神下凡。如果能用限制條件迫使皇帝自動放棄,顯然是目前最完美的結局。

“朕願昭告天下!葉向高,你來替朕擬旨;王安,準備用印。”打賭是吧,那洪濤就不困了,生怕有人能把拉出來的粑粑再坐回去,忙不迭安排人手當場下旨。

有內閣大學士在,加上司禮監掌印和皇帝本人,這份聖旨必須特別快也特別符合流程。只要六科給事中們別一起發瘋行使封還權力,幾乎就是立刻生效。

“臣再無異議,願新軍戰無不勝,陛下名震海內!”眼見聖旨真下了,高攀龍不好繼續挑毛病。此時誰再敢說個不字那就是戲弄君王,有多少腦袋也不夠砍的。

“陛下,三大營的潰兵該如何處置?”眼見新軍的事情已然成了定局,禮部尚書周道登又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城裡還羈押着兩萬多潰兵,隨着時間推移,還會有越來越多的潰兵被州縣衙役收攏。這麼多人總不能不聞不問,更不能餓死凍死,但由誰處置、怎麼處置,必須得讓皇帝發話。

“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此戰非兵之過,朕不打算治他們的罪,卻也不能繼續從軍了。武清伯,將此役戰沒之人好生安頓,兵籍一律革除,連同女真俘虜一併交與陸軍總督李如樟發落。”

關於潰兵的善後處理問題洪濤在開戰之前就想好了,繼續當兵肯定是不成的,除了身體孱弱意志渙散之外,這些兵混日子的年頭太長了,已經沾染上了不良習氣,即便能改也不會太徹底。

與其讓他們把新兵帶壞,不如來個痛快,直接取消兵籍。但光裁撤不能解決問題,這麼多人一時間沒了飯吃,不管放到何處都是很大的隱患,必須還得妥善安置。

幾萬人啊,怎麼才能讓他們踏踏實實不禍亂地方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工作,具體講就是讓他們從士兵變成工人。

別看這些人打仗不合適,放到工廠里卻是絕對的青壯,甚至比招收的流民更適合。畢竟受過多年訓練,習慣了集體生活,懂得令行禁止,只要善加引導和管束還是能用的。

至於說其中有少數兵痞改不掉老毛病,不願意出力氣幹活咋辦。太好辦了,此時可沒有勞動法,誰敢不聽號令,等待他的就是不見天日的礦洞和有毒有害的苦役,待遇和戰俘同等,一直干到死也無出頭之日。

景陽九年二月,皇帝下旨新建京營禁軍,曰陸軍。原海軍陸戰衛指揮使李如樟遷進陸軍總督,下轄20個營,總計三萬人,建衙前軍都督府。

新設總參謀部,下置參謀若干,六部九卿、司禮監掌印、陸軍總督、海軍總督加御前參謀軍機銜,戰時與皇帝共議陸軍指揮調派,建衙後軍都督府。

由於京營廢弛、衛所羸弱,故裁撤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以及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所轄衛所軍務由左中右都督府分擔。

這兩個新部門的設立,標誌着景陽皇帝已經成功抓到了兵權。不過和以往的皇帝大權在握不太一樣,陸軍的指揮權並不在皇帝一個人手中,而是歸於總參謀部。

具體講是由十二名御前參謀軍機大臣與皇帝共同決定,沒有超過七票同意任何人也無權在大明境內調動陸軍,包括兵部。

但皇帝享受特權,比如說御前參謀會議只能由皇帝發起,且有一票否決權。也就是說即便十二位御前參謀軍機達成都同意,只要皇帝不同意,陸軍還是無法調動。

再比如說在對外作戰時皇帝享有特權,可以不徵得參謀軍機大臣的意見直接調動陸軍參戰。不過也有限制,連續兩次作戰失敗或者入不敷出,這個特權隨即失效。

為什麼要給皇帝特權,又為什麼加上如此怪異的限制條件,文武百官大部分都能理解。歷史證明皇權過強不是好事,對外戰爭對於頻繁也不是好事。

但大明武備廢弛又是事實,好像只有皇帝能改變。為了不讓皇帝大權獨攬,又能練出一支強兵,才不得不弄出來這麼一堆條條框框加以制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