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攝影:鍾曉波)

文重橋是一座伸臂梁木平廊橋。

左右兩端為歇山頂,中間梁架稍提高。

中間的屋頂是懸山頂搭配皮條脊。

橋屋的中間有四十六根柱子,採用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梁架構作。

“井”字形的平面構造,可以讓構件之間產生摩擦,並且越壓越緊。

不用一釘一鉚,通過別壓穿插,增強橋樑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

這座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最初是什麼樣子,已經有點不可考。

現在看到的文重橋,有11開間,全長 27.5米,凈跨 22.4米,橋寬 4.2米,是民國十年,也就是1921年由當地村民集資重修的。

文重橋是一座半開放式的廊橋,迎風的一面是封閉的,另外的一面,有欄杆和橋裙。

在文重橋底下仰望迎風的那一面,更像是一座古老的民居,而不是一座橋。

據說在修建文重橋之前,東垟村的水流不暢,經常發生水災。

為了改善風水,當地村民決定修建一座橋來引導水流。

文重橋所在的泰順筱村鎮東垟村在清朝乾隆年間,一村同時有三個書院,文峰書院、竟成書院、西村書塾,因為書院太多了,後來就有個比較籠統的說法,直接叫東垟書院。

這些書院,見證着這個山區村落的人文氣息。

可能因為這樣,關於文重橋,也有個特別有人文氣息的傳說。

相傳,村裡有個林姓先賢,名遇,字文重。

看到村裡不管是孩童上學還是老人出入都很不方便,就想着要建一座橋。

一開始,他是和另外一個鄉紳商量,一人出一半。

結果那個鄉紳後來臨時變卦,一毛不拔。

這位林姓先賢憤而寫下一首詩:【人言海水遠,海水尚可量。人言人心近,人心未可詳。】

先賢的夫人看到了這首詩,支持丈夫變賣田地和祖宅,才使得這座廊橋得以完工。

大橋落成的那一天,先賢又寫了一首詩:【君子有酒當自醉,休把人心求向背。人心不似物心真,向面相看背面嗔。君看花開與花落,春風好是春風惡。惟有西家貧賤知,白頭相守不相疑。】

以上,更多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文重橋名字的由來並不可考。

但這個傳說和這兩首詩,又真真切切地賦予了文重橋比別的廊橋,更多的人文氣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