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447章巴別塔

空中平台項目已經啟動足夠久了。

事實上,哪怕從項目立項開始計算,到現在為止,這個項目也已經經過了三年的準備時間,而如果把時間延長到“產生想法”那一刻,南天門項目至少已經經過了10年的準備。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項目遇到的阻力是不小的。

首先,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有關空中平台必要性的討論。

普遍的觀點認為,空中平台是一個中看不中用的項目,因為它所具有的功能性,很容易被其他裝備所取代。

全球到達?

我們可以使用更大的戰略轟炸機、更大的戰略運輸機、更多的空軍基地。

戰略威懾?

東風系列導彈做的已經足夠好了,而在加上核潛艇、轟炸機之後,核捆綁已經被事實上加強到了如同鋼鐵一般牢固的程度。

超強火力和超級安全性?

電子戰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火力”的定義已經擺脫了戰列艦時代的判斷標準,尤其是在陸軍開始進入疏散化作戰進程之後,一個空中堡壘所能提供的火力支援,實際上是相當雞肋的。

總而言之,沒必要,也用不上。

當然,除了這個問題之外,成本也是另一個關鍵。

空中平台太貴了,哪怕按照第一版預算,它所需要的總成本,那也是萬億級別的。

看清楚,是萬億,不是萬或者億。

也就是說,一個空中平台的造價,將要等同於10艘以上的福特級航母。

這是絕對的超大型項目,也是絕對的戰略級裝備。

華夏能拿出那麼多錢嗎?拿出那麼多錢之後,經濟還能維持穩定運轉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人能回答。

所以,在這兩個主要問題的面前,實際上技術的問題,反倒降低到了相對次要的層面上。

這也是為什麼,空中平台項目的進展始終不快,始終以“驗證”的性質存在。

不過,在項目存續周期中,發生了兩件大事,徹底改變了這個項目的性質。

第一件,是以核聚變和超導材料為標誌的基礎科技大爆炸。

第二件,則是航天需求的爆發。

其中第一件事情直接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並將在可預期的、極短的未來里,同時改變世界的軍事權重。

也就是說,未來的作戰方式一定會發生變化,雖然誰也不知道會往哪個方向變化,但有一點是絕對可以確定的。

那就是,百年之內,核戰不可能再發生了。

不是因為所有人都變得善良了,不是因為人類變得團結了,而是因為

聚變和超導技術帶來的紅利,哪怕是全人類徹底吃撐、撐到肚子爆炸,一百年也吃不完!

為什麼?

粗俗一點說,因為生不了那麼快.

人類的繁殖能力限制了人類消化技術紅利的速度。

不要以“人的一生最多可以生十幾個孩子”這樣的理論數據去判斷人類人口的擴展速度,事實上,按照人口學家的理論預測模型來看,聚變超導時代,人類的平均生育率應該會穩定在4到5之間。

因為必須考慮文化、思潮對人口增長的束縛。

快嗎?

看上去很快。

但按照這個速度,人類在百年之後所達到的人口數量,應該是500億左右,翻了不到10倍。

而兩項技術帶來的綜合生產力提升、綜合資源增長,應該會超過20倍.

就這還是根據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後的統計數據估算出來的保守結果,事實是,大門推開之後,誰也不知道門後的沃土到底有多麼廣闊。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絕對,絕對不會有人試圖發起毀滅性的戰爭。

技術是一把鑰匙,也是一個囚籠。

一個把戰爭規模限制在人類可以承受範圍之內的囚籠。

而美國在軍事上的退讓,也正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他們所正在做的,歸根結底也不是退讓。

而是試圖轉變原有的戰爭模式,將整個軍工聯合體的核武地基,逐漸替代成“超大規模、超高技術水平常規戰爭”的地基。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戰爭應該怎麼打呢?

很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大炮巨艦。

也就是說,空中平台,重新具有了它獨一無二的意義。

至於資源的問題?它已經如同黑暗的陰影,被人造太陽的第一道光線驅散了。

當然,僅僅憑藉這個理由,空中平台項目還無法做到“非此不可”的程度,但隨着航天需求的爆炸性增長,建造超大型航空航天器的需求被擺上了檯面。

沒有比空中平台更好的選擇了,沒有比它能在極短時間之內驗證所有技術、嘗試所有路徑的項目了。

想要造星艦?

可以!但首先你得造出過那麼大體積、且還能飛的東西來。

想要建太空電梯?

可以!但材料的突破總是需要有一個旗艦項目去引領的。

想要發展超越傳統的發動機?

可以!電磁推進、或者反重力,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跟空中平台完全不衝突.

於是,這個項目的基調便在這樣的環境下悄然發生了改變。

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裝備”項目了。

――

當然,從一開始算起,它也不是單純的軍備項目,不過現在,它的綜合屬性變得更加濃重,所承擔的責任也更加沉重了。

所有部門都參與了進來,資源傾斜雖然不算太多,但也足夠有力。

而這也讓項目的進展速度猛然加快,哪怕陳念沒有特別去關注,也會時不時收到與它相關的消息。

不過這一次,情況有點不一樣。

因為發消息給陳念的,是目前空中平台項目的項目總監,林永明。

沒錯,就是曾經的中航一集團董事長,林永明。

他跟陳念可沒有失去聯繫,只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的主要負責項目都正好卡上了時間差,所以項目上的直接溝通少了許多而已。

但實際上,幾乎所有與航空有關的技術突破、技術應用,背後都少不了林永明的影子。

這一次,他親自給陳念發了這條信息,所展露出來的“自信”,是前所未有的。

新進展?

什麼樣的進展對陳念來說算新呢?

一個普通的結構優化、一個普通的發動機設計、一個普通的材料,可算不上什麼新進展。

陳念來了興趣,他沒有立刻回復,而是先轉向陳果,開口問道:

“南天門項目有什麼新動作嗎?”

陳果頓了一頓,思索片刻後才回答道:

“你要說沒有,那還是很多的。但非要說有,也真沒什麼值得你關注的――夠不上謎飫鐧摹新動作’的標準。”

“怎麼了,林永明給你發消息了?”

陳果甚至連看都不用看,在陳念問出這句話之後,他便立刻推斷出了陳念這個問題的來源,這大概就是一個真正統籌全局的人所應該具有的嘴基本的敏感性。

“沒錯,他給我發消息,說南天門項目有新進展,問我要不要去看看。”

“我挺好奇的,什麼進展能值得他那麼樂呵地跟我說?”

“我也不知道――準確的說,我現在還不知道。”

陳果攤了攤手,坦然地回答道。

當然,他不可能從頭到尾都不知情的,只不過情報和信息的傳遞無論如何都會有一個時間差,而很顯然,林永明選擇了在他知情後的第一時間,優先把事情告訴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