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高亮度LH-LHC強子對撞機的升級工作正式完成,高達35Tev能級的對撞性能和對強電統一理論的驗證以及暗物質、惰性中微子的探索。

相關的新聞消息一出,便在整個物理學界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國際知名的物理論壇PhysicsForums上,討論的浪潮已經掀起。

【LHC的升級工作完成了!即將啟動35Tev能級的對撞實驗工作!】

【不可思議,這一次CERN居然按照預期順利的完成了升級施工,甚至他們還提前了一個月的時間,歐洲佬的效率什麼時候這麼高了?】

【當然效率高了,要知道在LH-LHC後面還有個華國的CRHPC在追趕呢(斜眼笑),聽說CRHPC也快完工了。】

【太棒了,35Tev的能級實驗,不知道這這次又能有什麼全新的發現!興奮.JPG】

【新的發現大概得往後排排吧,首輪對撞測試完成後,應該會先驗證那位徐教授的強電統一理論和尋找暗物質。】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強電統一理論和暗物質的線索都是那位徐教授的研究成果來着。結合之前華國和CERN鬧掰自己獨立修建CRHPC,CERN這有些搶別人研究成果的感覺啊。】

【理論物理學上談這些沒什麼太多的意義吧,誰探測到了不都是全世界共用么。而且高能物理界驗證這種理論,還需要本人同意么?沒這個規定吧】

【怎麼可能沒意義,提升知名度,吸納人才,提升科技等等都是啊。】

【CRPHC本來就是華國和CERN鬧掰後自己獨立修建的,都公開競爭了,華國肯定是想着自己探測暗物質和驗證強電統一理論的。】

【樓上說的有道理,但都公開競爭了,CERN不驗證還將成果留給CRHPC么?】

【說起來,CRHPC什麼時候能完工啊,對撞能級能有多高?】

PhysicsForums國際物理論壇上,相關的討論議論紛紛,不過大多都集中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升級後的LH-LHC高亮度對撞機能夠理論物理學家帶來什麼新的發現。

另一方面則是華國和CERN的競爭了。

兩台大型強粒子對撞機相互爭鋒的時代,在整個物理學界都是從未有過的,這吸引了眾多物理學者們的興趣和討論。

而互聯網各大平台上,CERN的新聞報道也引起了眾多吃瓜群眾的討論。

尤其是在推特、臉書等網站上,更是引起了眾多西方網友的注意,不過和物理學界不同的是,這些網友的注意力完全不在LH-LHC本身上。

【上帝!史上最大的粒子對撞機LH-LHC完工了!】

【他們曾經用對撞機在法國和瑞士交界處的地下製造過一個小型的黑洞!現在他們造了一台更大的,超過LHC數倍的性能對撞機,這極有可能會在對撞機內部創造出一個黑洞,這將吞噬我們的地球!】

【WTF?對撞機黑洞?什麼鬼?】

【這是真的!35Tev的能級,比之前的對撞機要強大整整三倍!他們會毀滅整個地球的,我們必須要阻止他們!】

【什麼鬼,你們在討論些什麼?對撞機僅僅是用於科學研究的設備,怎麼可能製造出災難?而且,別說是35Tev能級的對撞機,就是350Tev能級的對撞機也不可能毀滅地球。】

【但你怎麼解釋LHC運行的時候層出不窮的災難?地震、洪水、颱風、巨型閃電、甚至各種各樣的異象都在LHC運行的時候誕生。我不敢想象更瘋狂的LH-LHC對撞機啟動的時候會怎樣!】

【富士山世紀大爆發?(斜眼笑)】

【CERN必須停止實驗,否則地球之靈不會饒過他們的。】

就在CERN的高亮度對撞機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時候,另一邊,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中,徐川正在站在寬敞無比的廠房中仰望着面前一架還在施工的龐大的航天飛機。

二代航天飛機!

基於一代星海號的基礎上,二代航天飛機的造型和結構都有巨大的改變。

如果說一代星海號的外觀看起來和米蘇兩國在上世紀製造的航天飛機,那麼二代航天飛機則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不少科幻的色彩。

其機翼比一代航天飛機更寬闊,也更加的厚實,整體看起來有些類似于海洋中的‘蝠鱝’。

站在徐川的身旁,負責二代航天飛機設計與製造的常華祥院士眼神中充滿了自豪。

他看着面前這架比一代星海號看上去還要龐大不少的二代航天飛機語氣自豪的介紹道:“這就是咱們的二代航天飛機了。”

“機長66.47米、翼展寬達65.81米、高17.44米;理論上來說,起飛重量如果是在大氣層內能超過千噸,突破大氣層重量最高為168.44噸,可攜帶物資突破大氣層重量為87.55噸,內部貨艙空間約莫550立方米.”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突破。

在機長還縮短了幾米的情況下,這架二代航天飛機的性能差不多在一代上漲了近三分之一。

聽起來似乎並不多,但對於航天飛機這種大型設備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相當誇張的數值了。

雖然突破大氣層的載荷並未上漲多少,但內部貨艙空間卻是大了許多。

一代星海號只有約莫330立方米,而二代漲到了550立方米,四捨五入一下,都快接近兩倍了。

這意味着在星際航行運輸物資的時候,二代航天飛機的載荷要遠超一代。

當然,這也和二代航天飛機的造型改變巨大有關。

一代航天飛機的造型類似於傳統的民航客機,而二代航天飛機因為徐川提出來至少在月球和火星上具備垂直起降的能力,所以它的機翼被設計的更加的寬大和堅固。

類似於‘蝠鱝’形狀的設計,不僅能讓機翼承擔更大的重量的同時,也擴大了航天飛機內部的空間。

空間的提升,意味着小型化仿星器聚變堆的體積能做得更大一些,提供更充足的能源的同時,也能巨幅提升可使用空間。

聽着常華祥院士的介紹,徐川饒有興趣的走到了二代航天飛機下面,仰着頭看着‘蝠鱝’形機翼下部署着的小型化空天發動機。

和尾部部署的長達二十多米的主動力空天發動機不同,‘蝠鱝’形機翼下部署着的空天發動機在體型上要小很多。

但是它的數量卻更多,每一邊機翼都部署了三台小型化的空天發動機,通過形變後的超導材料和鈦合金管道鏈接上主引擎與空氣壓縮機,分配推進工質。

而這六台小型化的空天發動機可以各自調節輸出能級,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動力不同幅度的調節。

見徐川的目光落在機翼上的引擎上,常華祥院士走了過來,目光也落在了機翼上,輕笑着開口解釋道:

“二代航天飛機的機翼上每一側都部署有三台小型空天發動機,每一台在最大功率下可提供45.29KN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