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顧絳點評:諸葛亮建議劉備奪取西川,跨有荊、益兩州,從而使劉備確立政治上的優勢,實現經濟上的自給,獲得軍事上的依託,這種思路從表面上看正確無比。

但是,福兮,禍所依。在這輝煌的正確下面,正隱藏着一個巨大的陰影。

錯誤之一:一廂情願,低估對手

首先,低估了劉璋集團的抵抗決心。

劉璋集團是以四川士紳豪族為主體的半鬆散型聯盟。它以劉璋為共主,其中許多重要人物擁有個人利益和自主行動能力。但極少數人勾結劉備集團,如張松、法正等人,並沒有影響到大多數人的選邊。

這些人清醒地認識到,劉璋引劉備為外援,那不過是引狼入室而已。一旦劉備入主益州,必然會使益州變成亂世中的一極,從而加重益州的負擔,損害益州的根本利益。因此,即便有劉璋本人的干擾,劉璋集團仍然對劉備的軍事進攻進行了堅決抵抗。

在得知劉備損失慘重之後,諸葛亮為了實現他在《隆中對》中佔領益州的基本規劃,不得不親自出馬,以自己、張飛和趙雲各領一隻人馬增援劉備。為此,他不得不向孫權重申“借荊州”的承諾,並大幅消弱荊州駐軍,僅僅留下關羽守備荊州。

即便兩軍合一,劉備和諸葛亮依然用了近三年的時間才拿下成都,逼得劉璋出降。

曹操和孫權兩方則利用這三年的時間,獲得了休生養息重整軍力的寶貴機會。

三方再次見面,必然又是一場大戰。所以,取益州,是一個三方各取所需的交換,並非僅為劉備單方面獲利。

其次,低估了曹操對劉備的必除之心。

曹操以漢相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至死不曾取代漢祚。劉備高調宣稱漢室正宗,稱呼曹操為漢賊。降劉璋、代劉表,劉備的所作所為自然讓曹操咬牙其次,必欲除之而後快。

同時,曹操曾與劉備同朝為官,對劉備這名出身寒微、起身草莽的的人的野心和能力知之甚深。他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既是試探,又何嘗不是一句肺腑之言;劉備聞之大驚失箸{zhu},正是因為心中有鬼。

劉備攻取西川,曹操立即正確判斷出了劉備的戰略意圖——以蜀為基,奪取關中,稱帝長安。

但那時曹軍尚在修整補充,又有孫權掣肘,只能無可奈何看着。但三年後,當劉璋出降時,曹操便親率大軍攻佔漢中,一舉降伏張魯。

漢中為蜀地咽喉,曹操卡住了劉備的咽喉,劉備不得不爭。

就此開始,蜀漢與曹魏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漢中、隴右之爭,形成了三國時期最激烈的主戰場。諸葛亮“不與曹操爭鋒”的建策完全落空,變成了他個人的一廂情願。

再次,諸葛亮低估了孫權對荊州的必奪之心。

荊州對於劉備而言,是個擴展實力的地方,是個攻打北方曹操的進攻出發地。然而荊州對於江東的孫權,那就如漢中之於益州一樣,是個生死攸關的咽喉。

為什麼?

因為荊州就是江東頭上懸着的一盆水。不是冰水,就是開水。

孫權可以在合肥與曹操反覆爭奪,因為合肥屬於長江流域,吳軍可以憑藉舟楫水軍的優勢,利用合肥毗鄰巢湖的地形特點,四面出擊,靈活打擊魏軍,消耗魏國的實力。

然而面對荊州以及更上游的益州,孫權沒有時間和實力來做持久之戰,必須一擊致命。在蜀軍增援翻越巫山出現在江漢平原之前,徹底消滅關羽的軍隊。

孫權耐心等待着,等待着驕傲的關羽犯錯。終於,關羽開始北伐了,在襄陽陷入曠日持久的攻城戰,同時把後背暴露給了孫權。

孫權沒有錯失時機,他突然出手,打了關羽個措手不及。最終,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聯合絞殺下,英雄末路,走了麥城。

錯誤之二:逆勢而為,有正無奇

所謂“勢”,天時、地利、人和也。然而不幸的是,數場大戰,諸葛亮都不得不逆勢而動。

赤壁大戰,以下游的江口水軍對陣上游的赤壁曹軍,是地利上的逆勢;隆冬季節,西北風為順勢,東南風為逆勢,是天時上的逆勢。

攻取四川,以下游伐上游,是地利上的逆勢。

七伐祁山,以低地攻高地,以山地攻高原,還是地利上的逆勢。

既是逆勢而為,須得奇正相依,虛實結合,利速戰而棄持久戰。

諸葛亮長於政略,短於軍略,本不善以奇謀爭勝。可他在《隆中對》中,偏偏制定了一個處處逆勢而動的戰略,以至於《隆中對》中的美好設想處處落空。

他曾經滿懷詩意地幻想:“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可當他率蜀軍出四川經漢中攻祁山之時,“簞食壺漿”沒見着,反而見着了魏軍的堅壁清野。

蜀軍士卒補自蜀地,糧草運自漢中,遙遙兩千里。經年征戰,兵疲馬乏,糧草不濟。魏軍即以城池要隘為憑,先是堅守不戰,待到蜀軍糧草匱絕,疲憊不堪,再行大舉反擊。是故七出祁山,有正無奇,皆是無功而返。

而曹魏集團憑藉關中有利的地勢,以守代攻,以逸待勞,逐漸消耗着益州有限的人力物力。最後諸葛亮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若《隆中對》僅有上述兩處錯誤,蜀漢還不至於兩世而亡。

顧絳道,《隆中對》還暗藏着一個致命的錯誤。

錯誤之三:兵分兩處,主次顛倒

粽子席上,顧絳放眼四顧,慷然陳詞:

“昭烈兵少而敢戰,蓋其多徐、淮舊人也;將寡而強悍,蓋其皆一時之選也!

少兵強將,當聚而用之,以眾擊寡,方可獲勝。故切忌分兵!

然孔明獻策於昭烈,益州、荊州各引一軍以向北,是謂兵分兩處也!

況且益、荊州之間,雖有長江水道相連,然其間有三峽之險,有巫山之阻,東西橫亘千餘里,實誠為兩分之地,倉促間焉能合兵互援?

荊襄四戰之地,曹、孫兩強交攻。劉備以蜀地為根本,以荊州為偏廂。主次顛倒,焉得不敗?是故關羽之敗,非關羽之過也。以關羽一人而領孤軍,大意失荊州,不大意亦要失荊州;以孔明替換關羽,雖日夜防備,亦要失荊州!

學生查閱史書得知:龐統、法正諸人曾獻策於昭烈曰,關羽孤守荊州,危矣!不如撤之於益州,將荊州拱手讓與孫權。既示好於孫權以合力抗曹,亦可使孫權不得不出兵與曹賊爭鋒。待曹孫兩軍疲敝,蜀軍便可集全力以向秦川,一舉重奠漢祚。

然則孔明卻斥之反之!

顧絳竊以為,正因《隆中對》乃孔明本人所出,其欲固寵於昭烈,故而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