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李家的做法是情理之中的事,一人得道帶挈全族的事在大鄭實屬正常,作為十大世家之一的李家肯把二房嫡女嫁於江安義為妾就是看重江安義的前程,張克濟曾坦言這是兩利的事情,讓江安義進京之時務必要到李家拜訪,加強彼此間的感情聯絡。

親戚親戚,有了往來才有親情,彤兒和冬兒都出身於李家,江安義於情於理也要來這一趟,而且不光是張先生,范師也建議他在李家找尋一個信得過的人做幕僚,一舉數得、兩全其美。

江安義藉著李明性的話頭道:“岳父的好意小婿愧領了,安義定會好生善待李家人。”

順利完成大哥所託的事李明性很高興,笑道:“這些人既然交給你和彤兒,你只管視他們為自家家人,打罰處治隨意,像霞姑這種事情不會再發生了。”霞姑之事傳到李家,李明德召回了她,並給江安義和彤兒寫了封信致歉,並來信在化州的李氏族人聽從安排,不得擅作主張。

李明性的表態讓江安義心中一寬,當年霞姑之事確實讓他頭痛不已,好在彤兒堅定地支持他,才沒與李家起大的衝突,後來霞姑被召回,接任的李王氏為人低調謙和,李家逐漸在化州站穩腳跟。

情意亦尚往來,江安義笑道:“小婿此次來李家,有一事相求。小婿此次從化州調任京城,以前的僚屬多留在會野府,因而身邊缺少出謀劃策之人,李家人才濟濟,小婿厚顏懇請能聘用一兩個才學之士幫我處理日常事務。”

這是意外驚喜,正是李明德希望達成的目的,準備明日正式向江安義提出,沒料到江安義主動提出,這真讓李明性有些喜出望外。同樣感到歡喜的還有一旁的李東興,妹夫想帶人進京,這個好機會當然要近水樓台先得月,找自己了。

李東興輕聲連連咳嗽,就差開口提醒父親推薦自己,可是李明性知道自己兒子的德行,此事關係到李家與江安義將來的合作與融合,肯定要與族長商議一番再做計較。

略思片刻,李明性道:“此事李家求之不得,我會向族長稟明,明日一早召集族中賢達,讓安義自行挑選合適之人。”李東興有些泄氣,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如果族中彙集才學之士,他怎麼排得上號。

吃罷晚飯,李明性便親自去了積善堂,積善堂的燈一直亮到二更。第二天吃罷早飯,江安義隨李明性再次來到積善堂,發現大廳內擺滿了椅子,滿滿當當坐着五十餘人,皆是二十幾歲往上,四十歲往下的青壯。

來的路上江安義聽李明性介紹,今日前來應選的人物都有秀才以上的功名,有十餘人甚至是舉人,在家中讀書準備應試,算上在外任官進士、舉人,江安義心中暗驚世家底蘊驚人,相比之下江家除了自家兄弟外,族人多是農家子,近些年開始有人讀書上進,但要想達到李家這樣的底蘊,沒有三四代人的經營是不可能的。

今天江安義是主客,被安置在李明德的身側,目光從兩旁的

李家子弟身上掃過,入眼是一張張興奮的臉龐。十家寒窗不見得得中,中了進士除了前三甲其他人多數外任為官,從**品的小官熬起,做到正七品縣令又要十餘年,而跟在江安義身邊,秀才有他指點定能得中舉人,舉人本身有功名有他相助便能為官。

成為江安義的僚屬,自然有機會結識京中諸位大官,甚至見到太子殿下,有這些資本仕途定然平坦。退一萬步說,江安義在士林中聲名赫赫,做他的僚幕一躍便成為士林名士,就算無意官場,寄情山水、悠遊林下也會有無數人追隨奉迎,享受另一種風光。

李東興鬱悶地坐在左下角,這樣的好機會父親為什麼拿出來給大夥,年底分紅的時候少了一兩銀子各房都爭得像烏眼雞似的,怎麼沒見他們“以大局為重”、“以家族為重”。

簡短地說了幾句,李明德把話題交給江安義。江安義謙和的說了幾句開場白,自稱才學不高、見識淺薄,處理事務考慮不周,因而想請兩位賢才幫附自己,時常指點迷津,出謀劃策。

不緊不慢地撥弄着手中茶盅,李明德打量着兩旁的族人,發現不少人頻頻點頭,看來真把江安義的客氣話當真了。李明德暗嘆,江安義二十幾歲便坐鎮一方,化州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這樣的人如果見識淺薄處事不周,在座的眾人包括自己在內有幾個能說自己比江安義要高明,要想成為他的幕僚豈是容易之事。

客套話說完,江安義笑道:“江某此次奉天子所命前往林華縣辦差,恰逢賊人裹脅災民作亂,面對叛亂官府無力應變,因而江某想向天子奏本,允許各縣召集民壯加以操練,平日保鄉安民,抓賊防盜,遇變則與官兵一道禦敵,使地方有應變之力。”

此次回家探親,江安義與張克濟討論過興凌縣、林華縣的匪患,地方僅靠衙役維護秩序,面對大亂束手無策的狀況讓江安義憂心忡忡,兩人多次商議才想出由地方舉建團練的辦法。原本準備返京後向天子奏明,今天為招攬幕僚,江安義靈機一動,作為考核的題目拋了出來。

“江某想請諸位起草一封《請建團練疏》,向天子陳明要害,請設州縣團練使,州團練使由刺史兼任,副手為州司馬,縣團練使由縣令兼任,縣尉為副手,上縣百人,中縣八十,下縣六十人,設練總、練長之職,由當地德高望重的鄉紳擔任練總、練長,練總、練長為虛銜,官階由朝庭設定,建議練總為正九品,練長為從九品銜。”

江安義的話引起“嗡嗡”的議論聲,李明德放下茶盅,輕咳兩聲道:“眾人且莫議論,先聽安義把話說完。”

屋內安靜下來,李明德細思起江安義的話來,端州之禍他有所了解,要不是恰逢安東都護府押糧兵渡江救援,林華縣鐵定落入賊人手中,林華縣是江南大縣,水陸交通發達,一旦為賊人所得,裹脅附近災民,禍不可測。

藏兵於民,民間多高手,江安義的奏書可解朝庭之急,按他所述

,大鄭二十七州,一千九百三十九個縣城,朝庭只需給出四千不到的九品虛職就能募得二十萬團練,這些團練的素質在李明德看來只會在府兵之上,這個奏本遞上天子定會同意。只是二十萬人的吃用、訓練、服飾等等也不是小數目,這筆養兵的費用由誰來支付。

“團練雖屬鄉兵,當兵吃糧天經地義,這筆兵餉江某建議當地官府和有能力的鄉紳協商籌集,畢竟保境安民、抓賊防盜是有利於鄉人,鄉紳為地方所重,為國分憂、安撫地方有責,團練之事應該出錢出力。”江安義道。

李明德心中一動,安齊縣是上縣,按江安義所奏可設團練百人,就算以十兩一人計算不過千兩銀子費用,如果李家將這百名團練的名額拿下,便名正言順地養下百名私兵,而且還能給家族增加兩個九品官,就算不要朝庭的一文錢,也有無數鄉紳爭搶,地方官府不僅不用花錢,甚至縣老爺還有進項。

幕僚之職除了出謀劃策外還要替他處理公務,起草文書、奏章就是其中之一。李明德事先有準備,有僕人送上紙筆,廳中五十四人,個個奮筆疾書,能會在大廳內應試的都是飽讀詩書的人,策論是科舉之重,寫奏疏是日常所習,算得上是駕輕就熟。大廳內“沙沙”之聲響起,如春蠶噬桑,聽到江安義耳中無比舒適。

趨着空閑,李明德對江安義輕聲道:“安義這個奏章針對時弊,切中要害,天子看過定然准奏。這封《請建團練疏》說不定能收錄在史書之中,老夫能親歷此事,不勝榮幸,說不定今日之事史書之中也會帶上一筆,李家幸甚。”

江安義微笑道:“李家是江南望族,團練一事當仁不讓,等天子照準《請建團練疏》後,明德公不妨通過明行公上疏天子,出錢出力出人,為國分憂。”李明德捊須點頭,李家在朝堂上沉寂太久,是應該發出點聲響了,要不然世人會以為李家已經沒落。

一柱香的時間不到,居然就有人寫完。江安義見此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面帶憔悴,身上的青衫陳舊,與衣着光鮮的李家子有所不同。江安義想起當年在澤昌書院時遇到李東鳳和李世成的情景,心中概嘆世家之中亦貧富不等,嫡枝和庶枝的區別不小,接過幾張紙,江安義微笑地沖此人點點頭。

“此子名叫李東鴻,是我族東字輩中不可多得的俊才。”李明德輕聲介紹道,欲言又止地輕嘆了一聲。江安義見李明德神情黯然,似有難言之隱,看來這個李東鴻是有故事的人。

手中《請建團練疏》不過四百餘字,敘事清楚、條理清晰,江安義看得連連點頭,這篇奏疏就是讓自己來寫也不過如此,李東鴻片刻之間便能書就,而且字字珠璣,真當得起李明德“不可多得的俊才”之譽。

待看到奏疏中“當地鄉紳熟知本地地勢夷險、地方人情,團練與官府聯為一氣,兵能力戰、民能堅守,實為朝庭鎮撫地方之良策”時,江安義在心中拍掌喝采,已然選定李東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