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變臣正文第六百六十六章重回澤昌進入七月,行期將至,江安義不再關心京中的風風雨雨,安心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每天陪娘聊聊天,跟孩子們玩耍一陣,和表兄弟們一起打打獵,喝喝酒、品品茶、吹吹風,日子過得無比快意。

同樣深感快樂的是李書儀,平山鎮有太好玩的、好吃的、多好看的,每天睜開眼有那麼多玩伴在一起,早忘記了要回家。妍兒也覺得還是住在平山鎮舒心,李鳴鋒數次提出回家,被江黃氏一再挽留,李書儀更是堅定的不肯,妍兒的心也動搖了。雖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畢竟不過才二十一歲,當然希望呆在娘身邊,還有嫂子、表兄妹等一大幫的親戚在一起說說笑笑,勝過在張庄操持家務百倍,於是試探地跟李鳴鋒提起,要不讓他先回去,自己帶着兩個孩子再住上一陣時間。

李鳴鋒只得怏怏地獨自回家,江黃氏得知女兒肯多留些時日喜出望外,吩咐江安義替妹子蓋棟新宅,這錢不能省,江安義欣然應諾。妍兒想到將來就算不住在平山鎮,一年之中也有不少時日要來探親,丈夫住在娘家不習慣,有棟自家宅院更為方便,哥哥不差錢,推辭了一下,便半推半就的答應下來。擇吉日良辰破土動工,別人買不到地,江家手中卻囤積了大量的荒地,李宅定在江府的五十丈開外,打個噴嚏都能彼此聽見。

張克濟安排女婿何希桂先行起程進京,拖家帶口加上二十個家丁和二十名僕婦,行程快不了。珍兒聰慧,有她幫着石頭,張克濟倒是很放心。

七月初八,朝庭封賞的旨意頒至,加封江安義平山男爵,蔭封其長子江晨智為儒林郎。按照《鄭勛制》規定:“一品子蔭正七品上;二品子蔭正七品下;正三品子蔭從七品上;從三品子蔭從七品下;正四品子蔭正八品上……”江安義的化州刺史是正四品下,其嫡子江晨益按制蔭封為給事郎。

官場上有句話,陞官易得爵難,雖然只是最末等的男爵,也給江家上下帶來了巨大的歡喜,江安義知道有了爵位即便將來犯了罪也能減輕處罰。余知節身為戶部尚書,深得天子信任,力推清仗田畝合稅為一,豐盈了國庫,替朝庭解決了許多難題,在他建武二年六十歲生日的時候才被天子特旨加封為新齊男,可見晉爵之難。

前來傳旨的是江家的熟人,當年傳旨貶謫江安義去富羅縣的那位路懷恩公公,將聖旨交給江安義手中,路懷恩笑吟吟地道:“恭喜江大人,年紀輕輕便晉封爵位,前程似錦。”江安義請路懷恩到書房喝茶,收到江家送來的千兩銀票,路公公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了。

江安義在寫給天子的奏摺zhōngtè別提到了興凌縣碼頭幫的那些人,並向天子討封,碼頭幫幫眾幫着他阻止鐘山寨的賊人,重建興凌縣;為了送信給林華縣,六名碼頭幫的漢子冒死從興凌縣漂至林華縣,六人僅剩下馬陽一人,如果天子拒絕了自己的懇求,自己真沒臉再見鐵頭陀等人。

“江大人不忘故人,令咱家欽佩。”拿了江家的好處,路懷恩自然要回饋些情報,笑道:“除了我前來德州,另有一人前往端州頒旨,江大人問及的碼頭幫天子亦有封賞,咱家記得碼頭幫幫主鐵柱是晉陞翊麾校尉,與手下願從軍的壯士編入府軍效命;那位報信的馬陽拔為興凌縣縣尉,其他因報信身死的漢子賞其家人二百兩。”

一邊喝着茶,路懷恩將他知道的封賞消息還都告訴了江安義:熊以安晉封明義男,調任工部員外郎;袁德成晉陞三階,以六品下的官階暫理江南轉運司一職,其縣令之職由縣丞暫理;李玉波晉陞sānjí,成為江南轉運司司丞;興凌縣主薄周臻晉陞兩級,暫理興凌縣縣令之職;龍衛州統紀大濤調任京城,屆時再加封賞;義士趙信等人分別賞銀五十至二十兩不等。

這個場面是江安義所樂見的,賞功罰過天子聖明。路懷恩道:“此次封賞江大人顯得薄了些,出京前路公公曾交待咱家萬歲有句話交待你,‘厚積薄發方能長遠’,萬歲爺對江大人你可是信寵有加。”路懷理口中的路公公是宮謁太監路明理,他轉達的話自然不會有假,江安義心裡暖洋洋的,有天子一句話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送走傳旨欽差,江家大肆慶祝,一連熱鬧了三天,最高興的莫過於冬兒,自己的兒子也是九品官了,無形中壓過彤兒一頭。冬兒生性柔婉,相較而言欣菲和彤兒都是強勢之人,在化州欣菲能幫着丈夫處理事務,彤兒打理生意,冬兒有時會感覺自己最沒用幫不上丈夫的忙。回到平山鎮,孝順婆婆、和睦妯娌、打理家事,冬兒感覺自己如魚得水,兒子晨智受封,更令她生出揚眉吐氣的kuàigǎn,就連丈夫要離開的傷感也沖淡了幾分。

七月十二日,江安義帶着黃柱啟程返京,從平山鎮到京城不到二千里,時間上綽綽有餘。不過江安義要前往澤昌書院、拜見范師、前去李家,沿途還打算看看風景。難得有行萬里路的機會,江安義準備縱攬山河風光,順手再寫幾篇詩詞出來,前幾日俞縣令登門祝賀他晉封男爵時曾道久不聞詞仙大作,士林渴盼久矣。

仁州五羅山,風光秀麗如舊,豐樂八年離開澤昌書院後,一晃十三年過去了,江安義再沒有回過這裡,舊景依稀,人事早非。山長鄧浩南早已離開,現任雷州刺史;蘇子明蘇先生、凌旭凌先生被自己請去了黃羊書院,如今黃羊書院在士林中聲譽大振;與自己有仇怨的邵仁福去了孟州做司馬,施寧忠轉任了學錄,趙興風據說在齊州的一個縣城做縣丞。算起來還留在書院中的僅有紀言清紀先生、吳安政吳先生,至於馮管幹、段齋長、侯典揭這些人素日沒有交往,江安義也不會留意。

來到五羅山腳,發現滿是青衫學子,這才想起今日是七月十五日,是書院招收新生的日子。牽着馬跟在rénliú緩步上山,石板大道平整寬廣,山門前空場上停滿了車馬,入口處圍着一大群人,那些念念有詞、昂首向天的場景讓江安義啞然失笑,當年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員,滿懷着希望和憧憬,一心進入澤昌書院踏上青雲之路。

把韁繩交給黃柱,江安義擠進人群,澤昌有入門三試,他想看看今年入門首試是什麼?一張桌子擺放在門前,入試題目寫在紅紙上,擺在正中間,“詠夏五言詩一首”。

桌後端坐的先生不認識,看年紀比自己大上幾歲,正拿着一疊詩作品讀。前來澤昌書院就讀的多是秀才,做詩對他們來說是件小事,詠夏的題目很普通,多數人曾經做過,那位先生看得飛快,邊看邊吟誦出聲,“……摺扇搖清涼,悠然夏夜長,不錯,通過;……蟬噪人不煩,心靜自然涼,明年再來……”

江安義等了一會,看rénliú不斷沒有止歇,這要等到什麼時候。清了清嗓子,江安義衝著那先生拱手道:“先生,江某不是入試的學子,是來訪友的,紀方清紀先生是在下的朋友,還望通融一下讓我進去。”

“這廝年紀不小,臉皮夠厚,居然說是紀先生的朋友,紀先生年近五旬哪有這樣的朋友。”

“方才還有人說他是荀山長的學生,還不是一樣被拒之門外。”

那先生哂笑道:“你這招已被無數人用過,休想矇混過關。崔某不管你是不是紀先生的朋友,要想入內,吟首詩來。”

江安義感覺到周圍射來的鄙夷眼光,自己被人當成鑽漏子的小人了,略一思索,江安義開口吟道:“無機成旅逸,中夜上江樓。雲盡月如練,水涼風似秋。鳧聲聞夢澤,黛色上昭丘。不遠人情在,良宵恨獨游。”

那崔先生開始還微笑着端坐,聽到“水涼風似秋”時挺身站起,拱手作恭敬之狀,等江安義吟完,崔先生訕然笑道:“崔毅烈有眼不識高人,錯把先生當成矇混過關的小人了。丁宏才,你領這位先生去找紀先生。”崔先生身後站着五六名澤昌學子,從身上的衣着來看,是來做些雜務掙貼補的寒門子弟。

走在長長的青石甬道上,身旁的丁宏才熱心地介紹起書院的情況來,澤昌十景變成了十八景,江安義發現當年重陽節與李東鳳、林義真斗菊詩的卓望鋒居然成了一景-卓望風雨,丁宏才滿是感慨地道:“江師兄當年在卓望亭上寫下‘膏梁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的名句,激勵我輩寒門子弟奮發向上。這些年像江師兄這樣的師兄們反哺書院,書院的規模比起十年前擴大了數倍,山下多了千畝良田,山上多了三進院落,一處藏。先生多達十八人,學生已過千人,以前每年僅招收八十人,現在擴招至一百八十人,而且寒門學子佔到了六成。”

江安義嘴角掛着矜持的淺笑,重溫着記憶深處熟悉的畫面,最後在藏下站住腳,抬頭仰望,銅鐘依舊在。

丁宏才以為江安義未曾來過澤昌書院,熱情地介紹道:“此處是我書院一景--醒鍾,上面有座前朝所鑄的青銅鐘,鐘身上鑄有夫子語,每逢大事敲響銅鐘,聲傳十餘里,先生不妨登樓看看。”

站在頂端再次眺望書院,這隻美麗的蝴蝶在青山綠水間停歇,江安義知道一輩輩澤昌學子在這裡振翅高飛,名揚天下。

風吹動衣襟,心躍動不止,江安義滿是衣錦還鄉的喜悅,雖然他知道這樣的想法很幼稚,這種近乎炫耀的舉止會遭到士林的嘲諷,可是心卻在雀躍歡呼:澤昌書院,我江安義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