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從化州寄往京城的公文走驛站遞送,再從京城批轉回來耗時月許,還沒有田守樓通過鏢局或車馬行送的信快,江安義不打算枯等朝庭的回信,要做的事很多,時不待我。

江安義決定去巡視縣學,百年大計樹人為本。跟在身邊的親衛換了一批,朴天豪、黃柱等人都被江安義送還了軍中。當初化州戰亂,刺史被殺,天子為保障江安義的安全特旨讓他在軍中選拔三百親衛,可是江安義只挑選了一百三十名,這些人皆是軍中健兒,跟隨有江安義身邊沒少立功,這些年下來一百多名親衛只剩下七十六人,但官階最低的也是八品宣節校尉,像朴天豪這些跟隨江安勇到北漠參戰的人官階更高,朴天豪已是從五品下的游擊將軍了。

這些親衛都是百戰之餘,而且經過江安義的精心調教,個個身手非凡,管平仲笑得合不攏嘴,這些人到軍中都是骨幹,安西大營的實力增長了一大截,至於這些人會不會讓江安義的勢力影響到安西都護府,管平仲並不在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有些事不用太認真。

按照鄭律侯爵可以有百名親衛,江安義又從軍中象徵性地選擇了三十人,這些人都是江安勇、朴天豪等人推薦,在戈壁清剿馬賊中作戰勇猛之士。整個安西大營的將士都知道到經略使大人身邊做親衛是件美事,不光錢多,而且武藝增長得快,官升得也快,就連一些七八品的校尉都動心。

在送回親衛之前江安義做了件事,幫這些親衛們成家立業,每名親衛贈送了二百兩銀子安家費。親衛們有些難捨難離,多年相處江安義待他們如同兄弟,同在一起經歷過生死的情誼分外真摯。江經略使的親衛要成家,會野府的媒婆歡欣鼓舞,這是一場好生意。不過這些親衛多數選擇了江府中的侍女,這些女子除了平山鎮老家送來的就是撫慈養幼院中長大的,還有些親衛則回了家鄉聽從父母安排。

寧虎也成了家,趕走西域聯軍之後他回家探親,父母替他娶了鄰村女子汪氏,江安義派人送去了禮金二百兩。成親一個月後,寧虎回到了會野府,正趕上江安義安排親衛前去安西大營。寧虎告訴江安義他已經厭倦了軍旅生活,只想在江安義身邊做個親衛。於是寧虎成了親衛長,饒安思、白意飛、汪豪三人是副手,張先生從家中帶來的五十人加上軍中挑選的三十人組成了江府親衛隊。

隨江安義巡視縣學的是饒安思、汪豪和四十名親衛,四十多匹馬在官道上馳過,分外惹目。首站放在了濟民書院,濟民書院的原山長呂溫文已經功成身退,回了國子監做了正六品上的太學博士,這番鍍金擢升讓不少人眼熱不已。

事先沒有告知濟民書院,一行人在山門前下馬,往來的學子紛紛用詫異的眼光看着這群勁裝打扮的人。今年科舉化州得中十六人,天下震動,往屆化州科舉能得中三五人便是萬幸,一下成倍得中自然天子舉子側目,這十六名得中舉子有十人出自濟民書院,其他六人也曾到過濟民書院遊學。

濟民書院一下子火起來,與澤昌書院、章義書院齊名起來,加上麗州的黃羊書院和國子監,天下讀書人有了五處聖地,而澤昌、黃羊、濟民都與江安義有關,江安義助學、興學的事迹被人提及,在士林中聲名遠揚,讀

書人不知道國子監祭酒、書院的山長是誰的大有人在,但提起江安義皆知。

呂溫文走後,方仕書聘請了化州名士應國涵繼任山長,西域聯軍入侵沒有殃及濟民書院,今舉得中的化州士子有假半年,紛紛衣錦還鄉。應國涵是化州本地人,對提升濟民書院的名聲十分重視,藉著這批進士還鄉之機,將他們請到書院講堂授課,前來聽課的學子絡繹不絕。今日恰逢墩關縣進士楊羽飛開講夫子語中的“子貢問政”,消息在五天前便通知出去,山門處人來人往皆是前來聽講的人。

江安義讓汪豪帶着四十名親衛在山下休息,自己和饒安思大步上山,兩人雖是勁裝打扮,但今日書院中人聲鼎沸,除了青衫學子外,還有些褐衣侍者、華服鄉紳,沒有人太注意他們。

故地重遊,江安義四處逛了逛,數年時間濟民書院新修了幾處建築,多了一處藏書樓,崇道祠,山間多了亭閣,當年親植的道旁樹已經亭亭如蓋了。上山的時候江安義注意到石壁上又多了許多助學的名字,難怪濟民書院厚積薄發今科能得中十六人之多。

等江安義來到講堂時發現已經人滿為患,不要說進入講堂,連講堂外的走廊上都站滿了學子,正在此時一行人分開人群進入講堂,江安義注意到正中一名白髮老者陪在一襲深青色官服旁邊,估計那老者是山長應國涵,深青色官服乃八品官員所着,楊羽飛今年中在二甲六十二名,應該授八品官服。

人大多,江安義沒有往裡擠,看到講堂外有塊青石,就倚在青石之側。講堂內開始宣講,四周靜下來,學子們屏息靜聽,江安義耳目靈通,講堂內的話聲清晰入耳。

“……執政之要有三,足食、足兵和民信。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楊羽飛的宣講中規中矩,解說了三者的重要性,談到夫子認為民信最為重要,足食次之,足兵再次之,只有得到民生天下方能安穩。

“……去食,或有餓死之虞,然自古皆有死,不足為患,民信朝庭,雖食不足仍可共患難,若無民信,縱無外患,內亂亦生,國不安立,故民無信不立。”

掌聲如雷般響起,江安義也輕輕鼓掌,惹得旁邊人白眼,這個武夫裝模作樣,隔着這麼遠就算能聽見支言片語,他明白什麼意思嗎?但見有人鼓掌便濫竽充數,鄙視之。

接下來是學子提問時間,江安義正準備離開,突然聽到講堂內有人高聲道:“夫子說到民信最重,亞聖也曾云: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不知先生認為民重於君乎?民信當如何建立?”

講堂內外一靜,江安義頓住腿,當年他初入澤昌時蘇先生主持問詰,問詰的題目是“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試言三者高下”,自己當時答三者不分高下,君可諫則諫,不可諫則去,留有用之身多為國為民做實事,由最終的結果來決定高下。這段答覆中便藏着“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意思,沒想到隔了十多年在濟民書院又聽到人提出,倒要聽聽楊羽飛是如何解答的。

講堂內安靜了片刻,楊羽飛的聲音響起:“《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君王受命於天,君王應順應民意,以仁治國;百官由君任命,代天牧民,當愛民

如子;百姓當遵紀守法,為國效命。須知天聽天視皆來自於民,君、官、民各盡其責,上天喜見,則天下安定,民信自立。”

江安義輕皺眉頭,楊羽飛的話迴避了誰輕誰重的問題,當然自亞聖說出民為重的話以來,歷任君王都在淡化這句話的意思,江安義想起元華江百姓被山賊裹脅做亂的事來,正因為無食百姓才會作亂,沒有飯吃的百姓如何會對朝庭產生信任?忍不住高聲道:“先賢曾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執政者當讓百姓豐衣足食,讀書識禮,然後民信方立。”

眾人側目,紛紛看向江安義,講堂內響起應國涵蒼勁的聲音,“不知是哪位先生到來,應某有失遠迎,不妨請到講堂內一敘。”

江安義從人群中穿過走進講堂,有人認出他來,高聲呼道:“是江大人,經略使江大人來了。”立時歡呼聲四起,眾人紛紛上前見禮。江安義在士林中的聲望如日中天,被視為范炎中老夫子的傳薪人,而且隱有青出於藍之意,他能來濟民書院,乃是士林盛事。

應國涵、楊羽飛以及濟民書院的眾人接了出來,應國涵激動地道:“江大人大駕光臨濟民書院,書院師生倍感鼓舞,實是書院幸事,大人裡面請。”

鬧紛紛見禮畢,應國涵道:“大人在外面說百姓豐衣足食,讀書識禮,民信乃立。大人在化州任刺史六年,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百姓信服,請大人給大夥講講該如何執政,該如何讓百姓信服?”

“夫子說執政有三,足食、足兵、民信,民信最重,然而無足食、足兵,民信難立。”書院中遊玩的人聽說江安義前來,紛紛聚攏而來,講堂被圍得里三層外三層。

“江某執政以足食為首要之務,士農工商並重,得天子信重、眾人之力,化州百姓衣食無憂。化州百戰之地,西域聯軍屢屢入侵,朝庭將安西都護府移至化州,豐樂十七年西域入侵,江某率三千輕騎得屯軍相助退之,此乃足兵之效,先有足食,後有足兵,然後則民信立。去年西域聯軍入侵,化州半數淪落,百姓流離失所,然後朝庭大軍將西域人趕走,百姓紛紛回歸,百業再興,安西大營兵員不足,募兵四面來投,因為百姓信任方能如此?”

“所以夫子說民信最重,只有先讓百姓足食、足兵,然後才能建立民信;一旦執政者能取信於民,才能在遇到不得已的情況,做到先去兵、再去食,而百姓不離心離德。執政者當以取信於民為要,然後糧食、軍備這些東西才能萬眾一心地完成,這是江某執政的一點愚見,與諸君共勉。”

暴風雨般的掌聲久久在講堂內回蕩,江安義想起此行目的,笑着補充道:“諸君都是讀書人,當知立身以德,然後再去學文。文以載道,文以明道,開啟民智,讓化州百姓都能識禮儀,知榮辱,民信之立,還需倚仗諸君。”

江安義在濟民書院的講話很快傳遍整個化州,關於君輕民重、民信為先的爭論從化州延展開去,鄭州二十七州讀書人人人都要說上幾句。江安義沒有想到自己在濟民書院的言論會傳得這麼廣,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他一路視察縣學,安撫百姓,每到一處,大力主張讀書上進,在化州掀起讀書求學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