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說是這麼說,但韋寶一點把握都沒有,只是讓楊雪和熊欣兒二女寬心罷了。

吳雪霞、王秋雅和貞明公主倒是對韋寶很有信心,同聲安慰楊雪和熊欣兒,都說總裁答應了的事情,肯定會儘力做到的。

“多謝總裁。”熊欣兒善解人意的看着韋寶。

韋寶微微一笑,握了握熊欣兒báinèn的小手,“煩心。”

熊欣兒粉臉一紅,這是韋寶第一回這樣握她的手。

韋寶本來也想碰一碰楊雪,但是楊雪比熊欣兒稍微冷淡一些,而且韋寶與楊雪認識的時間也沒有與熊欣兒認識的久,再加上想到自己不一定能救出她們倆的爹,有點負疚感,就沒有碰楊雪。

當晚,韋寶睡的很沉,的確是累了。

而這個晚上,東林黨的大臣們卻都睡不好覺了,尤其是東林黨當中的鐵杆大臣,他們都被各種各樣的方式通知,讓他們明日一大清早去宮門外‘鬧事’,鬧着見皇帝,鬧着陳述楊漣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大罪。

雖然很疲憊,但韋寶還是於次日清早起來了,支撐着去上早朝。

與韋寶設想的一樣,早朝的確很熱鬧,上百東林黨鐵杆大臣不停的大聲疾呼要見皇帝。

閹黨大臣們見東林黨被抓了好些人,仍然鬥志不減,不由的憂心的議論紛紛。

魏忠賢之所以一直不敢過分的將東林黨往死里打,也正因為此,一個存活了很久的團體,已經樹大根深了,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在地方,都有很強大的勢力,沒有那麼容易低頭的,打壓的越厲害,反彈的就越強烈。

“只要我們同心協力,加上宮外還有好些國子監和翰林院的生員聲援咱們,陛下一定會有所耳聞的,我們今天一定要見到陛下!否則我們不走!”東林黨大臣,內閣次輔朱延禧大人這次的態度很堅決。

明朝的言官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言官大部分人的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卻極為突出。

他們可以自由彈劾任何一位要員而不受懲處。

可以認為明代的言官制度代表了一定程度的yánlùnzìyóu,而且不可否認擁有這樣的yánlùnzìyóu和話語權的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

但是明代的政治恰恰很混亂,黨派紛爭,言官會有自己的黨派,為了某個黨派利益而彈劾實際上對國家有利的官員,而有些會為了彈劾而彈劾。

從而實際上造成對國家的不利。

所以一個階層掌握有絕對的話語權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什麼樣的一種影響。

如果說這種話語權是歸於有知識的精英分子,那麼又會是怎麼樣的一種發展。

一個擁有良性機制的國家,他的話語權權重應該是怎麼分配。

媒體、民眾到底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明朝的政治的混亂,到底多大程度上與言官制度有關。

明朝政治的混亂,原因是多方面作用造成的,言官制度造成多大程度的影響,韋寶目前還說不好,但可以明確的是言官制度是造成明朝政治混亂,人浮於事,黨同伐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韋寶覺得言官制度本身還是不錯的,只需要稍作修改,比如說禁止風聞奏事。

彈劾,提議,都必須給出證據來論證。

有理有據彈劾有獎,風聞奏事無憑無據受罰。

但韋寶現在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韋寶並不想把明朝的問題都攬上身,而且憑他目前的力量,他也沒有資格攬上身。

明朝的法律規定是,只要被言官彈劾,首先立即要寫辭職報告,然後在家裡帶着,聽候調查審訊。

如果被彈劾的官員罪狀屬實,自然是準備接受處罰。

如果最後證明此官員的確是清白的,皇帝就下旨慰留。

但是無論結果如何,言官是不受任何處罰的。

所以,言官風聞奏事,殺傷力很大,要是存心整你,就算到時候要不了你的命,也能讓你體面、尊嚴、意氣、朋友、親人盡失,不死也得脫層皮。

奏摺一上,皇帝不留中的話,就得上疏自辯,證明自己的清白。不死也得脫層皮。

即便魏忠賢此時已經權傾天下,一言九鼎,面對一幫言官集體發難,依然很麻煩。

李鴻章對這些有個很準確的見解,他說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苦心孤詣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折,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納。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於一事不辦而後已。

後世的民間歷史討論中,有一個廣泛的誤解就是言官代表正面的、清廉的進步力量,皇權代表反動封建**勢力,他們之間的鬥爭是革命與fǎngémìng的關係,是mínzhǔ與dúcái的關係。

這是長期受話本雜劇熏陶出來的好人壞人二元史觀,非常片面。

事實上御史、言官這種崗位,其設置初衷就是“監察百僚”,是皇權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產物。

歷代的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都察院都御史等職位在組織關係上都是和宰相、中書、內閣平行,而直接對皇權負責的。

所謂風聞奏事、彈劾官員就是行使這種權力的手段。

被彈劾的官員無論官位高低,若無來自皇帝或者同黨的回護,很有可能面臨政治聲望甚至權力受損的結果,因為背負彈章而離開朝堂職位的大臣,歷代皆有。

君主**程度高,意思是集權程度加強,也就是說決策權更加收攏,然而囿於古代的技術手段落後,主要是信息傳遞手段落後,絕大部分君主都無力把所有事務親力親為,甚至連直接對執行者下指令都做不到。

因此君權還是要依賴於文官集團去執行自己的決策。

所以明清**加強,只是說在決策環節本身,從程序上講,文官集團的發言權重較之宋代有了明顯下降,但實際上在執行層面,集權的效率是有頂點的,是會衰退的。

明末清末都出現了文官清流把持決策的情況。

言官的活躍程度和君主集權程度既不是正相關也不是負相關,因為所謂的御史彈劾本質上是個鬥爭手段,君權與文官鬥爭,會要用到它,文官集團內部的pàixìdǒuzhēng,更會用到它。

言官的活躍程度只和鬥爭烈度有關,和誰把控鬥爭方向,完全無關。

楊漣彈劾魏忠賢的二十四條大罪,大意是高皇帝下令,宦官不能干涉朝政,只能打掃掖庭,違反的人不容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