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為什麼民國能產生像“建築四傑”那樣的大師,而現在卻出不了建築大師?”

當李華勇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後,座談會的現場愈發熱鬧,更多師生開始議論紛紛,老錢和那位團委老師也停止了竊竊私語,他們饒有興趣的看着大家議論。

教室里的聲音越來越大,參加討論的人越來越多。是啊,雖然在如今的大學裡存在諸多毛病,然而必須承認的是,八十年代畢竟算是咱們國家的“理想年代”。實事求是的說,如果單純“講情懷”的話,那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們可能是要比他們的後輩們多具備一點點情懷。

而只要是“有情懷”的人,那多半就會對李華勇這個問題感興趣的,這就是師生們展開熱烈討論的原因。

只可惜參加議論的人雖然很多,大家也找了很多理由,分析了很多原因,只不過沒一個人把自己的說法擺到檯面上----這當然不是因為這些大學生都靦腆,而是大多數人分析的原因,可能連他自己都覺得不怎麼站得住腳,所以不太好意思在這樣的場合公然說出來。

大家商議半天后,最後由雷雨彤代表她的同學說出一個答案:

“勇哥,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大師的誕生,其實是可遇而不可求......”

聽到這個答案之後李華勇笑了,他先用目光巡視一周:“這種說法雖然唯心,不過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嗎?”

沒有人接李華勇的話,不過有不少人默默點頭。李華勇既然又說“唯心”,又說“只有一定的道理”,很顯然他是有不同看法的。見雷雨彤說完話後不再有其他人開口,老錢開口發話了:

“那小李你來說說看,你認不認同這種看法?”

李華勇對老錢一笑:“可能是我剛才的問法有問題吧,這主要是看什麼級別的大師了,假如是像詩壇李杜,棋壇吳清源,或者科學界牛頓愛因斯坦這種級別的大師,那我承認雷同學剛才的話有道理,人類能誕生這種級別的天才,這本身就是一種運氣。”

頓了一頓李華勇繼續說道:“現在我們就不扯遠了吧,就僅限於咱們建築行業內部,大家說就像梁思成先生,楊廷寶先生,他們這些建築大師,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嗎?”

沒人回李華勇的話,和前面一樣的道理,沒人好意思在這個時候說個“是”字。

必須承認梁,楊二位先生的確是大家公認的建築大師,然而要說他們這種級別的人物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搞建築的還沒有那麼厚的臉皮。

冷場,當李華勇說完這句話後,教室里出現了短暫冷場。

是啊,既然像“建築四傑”這樣的人物並非是可遇而不可求,可為什麼在他們之後,國內卻很少出現能和他們比肩的建築大師呢?這時候有些人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有些人在繼續思考原因。

只可惜有人沒讓大家思考多久,是那位濟同大學的團委老師,他笑着對李華勇說道:“這個,小...李,李同志還是你來說說吧,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

“在我看來,現在之所以很難出現建築大師,很可能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

哦?李華勇不僅說他知道原因,並且一說還有兩條,團委老師來了興趣:

“說,你給我們說道說道。”

“這第一條,很可能是咱們國家現行體製造成......”

李華勇剛說完這第一句話,團委老師臉都綠了,不僅是他,老錢也同樣色變。兩人不由自主對視一眼,心說不會吧?這個年青人前面的表現都好好的,標準的偉光正啊,滿滿的正能量啊,可怎麼到了這最後關頭,他怎麼也說起什麼“體制問題”?難道......

李華勇卻沒有去觀察他們倆的表情,他再次環顧四周,然後繼續說下去:

“大家知道,咱們是個社會主義國家,而咱們國家政治生態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重集體,輕個人,我們歷來都推崇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應該說因為這個原因,這導致在現行體制下,很難出現讓大家熟知的建築大師。”

老錢鬆了口氣,團委老師同樣鬆了口氣。不要以為國內的體制真的不能批評的,那只有政治幼稚的人才會這樣認為。

比如李華勇剛才說的這一條,他這算是在批評“體制”嗎?從字面上看着當然算是,然而他說這種話會有什麼大問題嗎?如果這都有問題的話,那肯定是個不太正常國家。

只不過在現如今的八十年代,咱們國家還算正常,所以這話李華勇敢說,老錢和團委老師也敢聽。

李華勇的話當然有其道理,這其中的邏輯也不難理解。拋開其他領域不談,僅在建築行業內就事論事的話,“集體主義”當然會阻礙建築大師的誕生。

這是因為建築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高度協作的行當,不說李華勇現在從事的施工,哪怕是從事建築設計,一個項目也很難由一個人設計完成。

眾人皆知香江中銀大廈是由貝聿銘先生設計,然而真要較真的話,這棟大樓真是他一個人設計的嗎?嗯,更準確的描述,說這棟建築是由“貝聿銘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也許更合適。

李華勇剛才說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由於建築行業本身就需要高度協作,如果你在這個行業再強調集體主義,那自然就導致建築師很難出頭,即便出頭了也很難揚名。

完全可以想象啊,香江中銀大廈能讓貝聿銘先生名揚天下,但如果是換成讓國內來做這個項目的設計的話,國內基本都是“某某省設計院”,“某某市設計院”,“某某行業設計院”,以這種名義出設計的話,那誰會知道設計師是誰?誰會對你“某某省某某市設計院”感興趣?

既然設計師的名字都不為人所知,那怎麼會有什麼建築大師?

李華勇說的這個問題,可能也算是國內建築行業的一個弊端吧。就在李華勇穿越之前,如果你在那時候統計國內排名前十的十大高樓,你會發現一個很憋屈的現象:

在這十棟高樓中,施工自然全部都是由國內企業施工,然而翻看這些高樓的設計單位,你會發現十棟高樓倒有八棟半是由外國設計事務所設計。甚至那棟聯合設計的大樓,也是由外國設計事務所為主,中方設計院為輔,名字排在人家的後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複雜,由很多因素湊成。

然而李華勇認為,咱們國家太過強調“集體主義”,應該算是原因之一,在建築行業,尤其是在建築設計領域,那最好還是多強調一下“個人主義”為好。因為這樣做更容易讓建築設計師揚名,而在國際建築市場,建築師的名望其實是非常大的競爭力。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因此哪怕李華勇的確是在“批評體制”,他也可以說得坦坦蕩蕩,老錢和團委老師也能聽得坦坦蕩蕩。

當然嘍,僅僅只有這條還缺乏說服力,這還不是無法誕生建築大師的全部理由,畢竟再怎麼說,這樣一條也只能算是“外因”,而世界上很多問題,真正起關鍵作用的那應該還要數“內因”。

而這個“內因”,那就是李華勇準備說的第二條。

李華勇稍微停頓一下後,他緩緩開口,說出了他個人認為的第二個原因:

“咱們剛才提到了四位業內前輩,探討為什麼在當下還沒誕生能和他們四位比肩的建築大師,既然承認和他們有差距,那我們還是先來看看世人對他們這四位前輩的評價吧,也許就在這些評價中,大家就能讀懂其中的差距。”

在接下來,李華勇開始像背書一樣介紹起四位前輩:

“.....梁思成先生,,中國着名建築學家,他創辦了華清大學建築系,他撰寫了中國人的第一部建築史;他是解放後致力於保護古建築的旗幟性人物;他曾為保護北京古城牆奔走呼號,他畢生都在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楊廷寶先生,中國近現代建築設計開拓者之一,着名建築學家,多次參加,主持國際交往活動,在推動建築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際建築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譽為“近現代中國建築第一人....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童寯先生,中國近代着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他設計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創新精神。他數十年不間斷地進行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和借鑒西方建築理論和技術有重大貢獻。並且早在30年代初,他就開始進行江南古典園林研究,是我國近代園林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劉敦楨先生,中國建築史學的奠基人和泰斗,中國着名建築學家,中國建築教育的開拓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我國古建史研究,他在學科建設中有一系列突破,着作頗豐....世人對他的評價: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李華勇背書一樣背完幾段話後,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而在座有很多師生跟着他一起笑。

的確,到這個時候已經毋庸多言,李華勇這幾段話的重點,其實就在那最後的八個字:融貫中西,通釋古今!

只有做到了這八個字,那才有資格稱為建築大師!

到最後李華勇終於說出了他的答案:

“我們現在都在討論和四位前輩的差距,那麼我們差在哪呢?是西學嗎?不,我認為我們這個年代最缺失的,恰恰就是我們的國學,因為我們的國學造詣比不上他們四位,所以他們是建築大師,而我們不是,事情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