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整幅圖和佛門的供養圖完全無關,色調奇異悲壯,有種大軍壓境的悲壯感,從戰爭場面的繪製,也能看出有很多白髮士兵,若非是彈盡糧絕、兵馬耗盡,絕對不會讓白髮兵上陣殺敵,能出現這種情況,說明城池的守軍已經做好了決一死戰,城毀人亡的打算。

從附近的百姓攜家帶口逃難也能看出,沙洲城多半是守不住了!

他們尋到駐足遠眺的二人附近,能看到身旁還有一段古文,揮灑恣意抒寫在壁畫上:

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雲寺比丘等搬移聖經於莫高窟,而罩藏壁中,於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伏願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願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並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看到這裡,宋思媛這才明白過來味道,眼中疑惑逐漸清晰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我明白這些壁畫為什麼會繪製在這裡。”

話語間,她拿起手電照亮顏料書寫的古文,解釋道:“這些古文的意思是……”

時值景佑二年,乙亥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遊歷河西走廊,恰好居住在沙州城內。

此時外敵忽然帶着敵軍侵擾城池,沙洲地區開始發生民間騷亂,時局變得極為混亂,大雲寺比丘為了保護佛門的典籍文書和經卷,帶着眾比丘僧人,把所有關於佛物的經文搬運進莫高窟,修築牆壁夾層罩藏其中。

我為了發心許願,也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認真抄寫一份,放在夾層罩洞中,第一希望天龍八部長為護助,保佑沙洲城隍安泰,百姓安寧,第二希望甘州小娘子因為我抄經藏書的善行,不用再墮入幽冥,她這一生要經歷的所有業障災厄,全部都被一併消弭,此後享盡人間福報,永充供養。

宋思媛解釋完古文的意思,基本上算是清楚了眼前石窟的來歷,估計是宋朝時的某些比丘僧人,為了保護佛門的眾多典籍經卷,直接在石窟中修建夾層,把東西給藏了起來,一個叫趙行德的宋朝人,聘請工匠在壁畫上另造新畫,將這一歷史事件記錄下來。

“現在來看?這山丘上的一男一女,指得就是趙行德和甘州小娘子,那麼這幅圖的主人大概就是他們倆了。”

“如果真的藏了佛門至寶,那這些經文又在哪裡?”徐俠客掃了眼壁畫,眼神好奇問道。

宋思媛點點頭,看向眾人:“壁畫上的信息很少,只提到沙洲有外敵入侵,寫得很是模糊,但是根據年份來推測,是可以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說到這裡,宋思媛指了下日期:“從日期來看,景佑二年臘月敵軍侵襲沙洲,當時已經是大宋的時代,我大致估摸了一下,宋仁宗趙禎使用的年份中,有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之分,景佑這個年號一共使用了五年,從公元1034年-1038年,景佑二年大概就是1035年到1036年之間的過渡年份。”

“等於說,他們藏經的確切時間,大概是在宋朝仁宗趙禎在位時期。”

當時,趙宋的外界,確實在發生着劇烈變化,和藏經有關的就是歸義軍的陷落。

往前回溯,王道士介紹河西的吐蕃浮屠時,曾經說過吐蕃佔領河西的故事,其中,就提到張議潮家族復興唐土、保衛河西的故事,只是當時還沒來得及細說,眼下,這幅壁畫的內容中有“歸義”兩個字,必須的好好說道說道: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着河西精銳入關平叛,掐斷河西走廊與關中的聯繫,經歷幾十年,逐步蠶食河西諸州,最終吞沒河西走廊。

自此,河西淪陷敵手,前面說道,吐蕃人對河西舊地的統治極為簡單粗暴,取消了一些行政建制,代之以牧區制度,把河西分為各大牧區,分配給吐蕃國的上層貴族。

在此基礎上,河西舊地的唐朝子民,迎來了最殘暴的統治。

根據歷史典籍記載,被吐蕃統治的河西諸州中,少壯者淪為奴隸,整日放牧打獵種田,所得皆被貴族掠奪,只能留部分口糧予以糊口,至於那些不能耕作勞作的老弱病殘,往往會被貴族的擁躉和部曲隨意毆打折辱,挖目斷足,隨意拋棄者不計其數。

這樣的統治,幾乎可以算作是文明的倒退,沙洲百姓更加思念故國,不肯服從吐蕃統治,只是,當時的吐蕃國力強盛,沙洲百姓的多次反抗統治,全被吐蕃貴族彈壓下去,不得解脫。直到大中二年,吐蕃國力開始衰退,再加上吐蕃貴族內部傾軋,他們對河西的統治這才有所鬆動,恰逢此時唐朝國運好轉,唐皇命鳳翔節度使崔珙收復原州、威州、扶州等地,同時,也收復了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等七關。

國運來的時候擋都擋不住,唐朝將軍這二三年來的節節勝利,既讓皇庭看到了國運蒸蒸日上的利好局勢,也讓百姓意識到吐蕃大勢已去,河西人民在幾十年里不斷反抗吐蕃的統治,終於看到了反抗勝利的一絲曙光。

他們在等,在等幾十年內,可能出現的收復唐土之機會!

很快,機會就來了!

吐蕃內亂頻繁,諸將領各自為政劃分地盤,將領論恐熱帶着自己的五千吐蕃騎兵,一路從吐蕃高原下到河西走廊,沿途為劫掠財富,不斷侵擾河西的瓜、沙、鄯、廓、甘等八州。

河西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經對吐蕃貴族的殘暴統治十分不滿,因吐蕃內亂,論孔熱繼續騷擾百姓的行為,讓河西百姓恨透了他,一口銀牙咬碎都不解恨。

生長於沙州的豪族張議潮,看準了吐蕃貴族和將領的行為,已經引起民憤民怨,在大中次年,散盡家財招募勇武之人,率領他們和沙洲的百姓,在沙州城發動了起義。

古語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張議潮為人剛毅義氣,他的起義一呼百應,很快聚集了不少反抗吐蕃貴族的江湖豪強,哪怕是手無寸鐵的百姓,也願意拿起弓箭和刀槍,跟在張議潮身後保護沙洲,抗擊吐蕃。

經過奮勇抵抗,他們驅逐了位於沙洲城內的吐蕃守軍,這些吐蕃軍沒想到一貫被他們蹂躪的唐朝子民,會變得如此勇武,震撼之下也深感屈辱,這些吐蕃將領繼續調集周圍的兵力,想繼續打下沙洲,懲罰叛亂賊徒。

他們哪裡知道,張議潮的叛亂不是一家一戶的爭權奪利,而是千門萬戶抗擊敵軍、保護家國的背水一戰,勝則復國,敗則自盡。

其後,在張議潮的帶領下,沙州全城婦孺老幼全部跟隨兵馬出戰,又一次擊潰吐蕃,這些吐蕃將領就此知道吐蕃大勢已去,悻悻而歸。

沙州光復後,張議潮立馬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將沙洲光復的好消息傳遞到關中長安,得此捷報,唐宣宗深感欣慰,不但褒獎張議潮等人的忠勇為國,承諾厚賞全軍將士,還擢升他為沙州防禦使,讓他暫時節制沙洲,以圖唐土光復。

只是,這與張議潮的期望,確實不符!

張議潮想要的是安西節度使的位置,不只是節制瓜州、沙洲,他有這樣的心氣不是為了要成為封疆節度使稱王稱霸,只是想名正言順,替唐庭收復安西失地,以節度使之名,他可以招攬更多人馬,以奉正朔之名討伐敵軍。

他的想法,當前在位的唐宣宗很是明白,只是,唐庭再也不是安史之亂之前包羅萬象,氣魄豪邁的唐庭,這位唐皇首先考慮的已經不是能不能收回失地,而是在冊封張議潮位節度使之後,會不會再養出第二個“安祿山”。

畢竟,唐明皇信任安祿山,才給了安祿山節制河朔三鎮的權力,到最後,安祿山裹脅叛軍一呼百應,幾乎要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甚至,就連皇族群僚所在的長安也被叛軍佔據、

這一戰,儘管唐庭將叛亂平定,卻好似被放了半身血的壯漢,再不復昔日的榮光。

安史之亂之後,唐庭哪怕已經光復長安,也已經是元氣大傷,留給繼任皇帝的不再是成為天俾萬國的大唐,而是民生凋敝,國力日衰的爛攤子,其後幾任皇帝未嘗不想收復河西,只是漢地內部都已經被藩鎮搞得半死不活,顧此失彼之下,竟然讓吐蕃統治河西幾十年,都未曾去討伐過。

如今,張議潮真的把瓜州收復了,唐庭卻開始猶豫,他們就好像是得了藩鎮節度使的創傷後遺症,不敢輕易再冊封節度使。

此後,張議潮哪怕接連收復瓜、沙、甘、涼四州,也沒能撼動關中天子,始終都沒得到節度使的位置,反倒是在晚年,還要被迫作為歸義軍的質子,遷往長安居住。

這,對於張議潮來說,到底是意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