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燧發槍這東西,其實如今歐洲已經有軍隊裝備,甚至在二十年代的時候瑞典就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了,不過那個時候的燧發槍技術都不咋地,擊發率比較低。

瑞典人當時使用這種早期的燧發槍,純粹是因為他們國內缺乏優秀的火繩槍以及火繩,他們使用早期燧發槍屬於被迫無奈……並且那個時候也沒有搞線列作戰,也沒有刺刀這玩意,因此早期燧發槍對比火繩槍其實沒什麼優勢,反而劣勢一大堆。

所以在三十年代之後,瑞典人解決了火繩槍來源問題後,就毫不猶豫的把原先裝備的早期燧發槍給拋棄了,大部分火槍手重新換裝火繩槍,只剩下少許特殊兵種還在使用。

不過進入四十年代後,技術持續進步,如今的歐洲國家又開始大規模使用燧發槍,三十年戰爭的末期里,歐洲不少國家的軍隊已經裝備了燧發槍,不過依舊沒能全面取代火繩槍。

這個時期的歐洲,燧發槍和火繩槍是屬於混裝的,沒能完成徹底的統一,主要還是歐洲人的工藝技術有所缺陷,生產出來的燧發槍的擊發率依舊比較低。

同時沒能大規模引入刺刀以及線列戰術,這一點對燧發槍的普及裝備影響更大。

刺刀以及線列戰術,才是體現燧發槍優勢的關鍵,沒有這兩樣東西,燧發槍其實還不如火繩槍好用的

而這個時期的歐洲人還是把燧發槍當火繩槍用,並繼續和長矛手進行混編的,只不過長矛手的數量已經大幅度削減,從二十年代的一比一,已經發展到了如今的二比一甚至三比一了。

作為和外界交流比較頻繁,又直接接觸俄羅斯,並獲得俄羅斯扶持的准格爾,他們自然也通過一些渠道獲得了燧發槍,不說歐洲人裝備的一些擊發率不高的燧發槍,就連楚軍裝備的二年式燧發槍,他們其實也通過一些地下渠道獲得了少許。

其實他們也嘗試過想要彷制楚軍的燧發槍,但是他們彷制不了……其他的一些細節上的改進倒是可以搞,比如防風蓋,刺刀,標尺,槍托這些東西其實都能照這樣子抄。

當年明軍和東擄人都能抄襲楚軍的火繩槍,如今准格爾抄襲楚軍的燧發槍也不奇怪。

但是有一點他們是抄不了的,那就是彈黃!

大楚帝國的燧發槍,其實和歐洲的燧發槍的最大區別是在槍機上,而槍機上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彈黃。

大楚帝國採用的是短彈黃,歐洲國家的燧發槍上的槍機採用的是長彈黃……

為什麼會有一長一短……因為材料問題。

大楚帝國花費巨資,動用了無數人力物力,專門為了燧發槍而研發出來的彈黃更加堅韌,使得能夠以比較短的彈黃作為擊發動力,併產生足夠的火星點燃火藥。

而歐洲的同行們,顯然是沒有國家或大型企業專門花費巨資和召集技術人員,去研發更優秀的彈黃,因此他們只能使用性能差一些的彈黃,為了儘可能的確保彈黃力度,他們的彈黃往往也比較長。

就是這麼一個小玩意的區別,直接導致了大楚帝國和歐洲的燧發槍出現了巨大的性能差距,擊發率相差比較大。

如此也就導致了楚軍敢全面列裝燧發槍,而歐洲的同行們只能猶豫糾結,沒膽子全面換裝燧發槍。

歐洲軍隊尚且如此,准格爾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更不可能解決燧發槍的技術難題,根本不可能和大楚帝國一樣大規模的全面列裝燧發槍。

他們要是真大規模列裝不成熟的燧發槍,真打起來還沒有直接使用火繩槍好使呢。

這……也是歷史上滿清王朝沒有大規模裝備燧發槍的緣故,不是他們不想,人家也不傻,就算防漢不給綠營使用,但是給八旗用也是可以的啊……

不用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技術太渣,造出來的燧發槍不好使。

這在清緬戰爭,准格爾平叛戰爭里都有所體現,清軍其實好幾次嘗試過在前線使用燧發槍,奈何性能太差,實戰表現更差,前線將領寧願使用火繩槍也不用燧發槍!

清軍其實也知道燧發槍好使,但是造出來徒之奈何……再加上還有火炮或騎兵上的優勢,再加上背後有着龐大的華夏錢糧人口兜底,這用火繩槍打仗也能贏。

戰爭一結束……既然戰爭都結束了,還折騰什麼燧發槍啊,不要錢啊?繼續回家抱着小老婆睡覺不香嗎?

於是乎燧發槍的研發以及換裝就這麼一次一次的拖下去了……

然後一不小心又過去了幾十年,就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里被英國老教做人了。

這也是封建王朝官僚體系的通病:得過且過。

不挨打根本不想着提前改進武備,等到打仗了,唉呀媽,才想起來要更新武器裝備了,而這已經晚了。

並且隨着技術的持續進步,先進的武器裝備短時間內根本研發不出來,於是乎就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

大楚帝國是有野心的,因此在武器研發上一直都沒有落下,哪怕國內統一戰爭結束,也把東擄滅掉後,國內的武器研發依舊沒有停下步伐。

十三年式燧發槍的研發成功並且開始列裝,這就是持續多年研發的成果。

而除了十三年式燧發槍外,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在這些年也持續推出來了一系列的新式武器並裝備軍方。

其中的核心就是火炮了。

楚軍的火炮技術,在早期的時候其實不咋地,那一堆的野戰炮的鑄造技術,雖然採用了大量的機械生產,但是本質上還是和之前的技術沒太大的區別。

真正的革新是榴彈的研發成功並使用,採用木製彈托,並使用木製引信的榴彈成為了楚軍的大殺器,在統一戰爭時期就開始裝備使用,如今已經成為了楚軍不可或缺的重要彈重。

而在火炮上生產工藝上,尤其是在化學方面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使得了楚軍方面的材料技術以及加工技術也獲得了一定的突破。

同樣是青銅火炮,但是如今楚軍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性能上已經比以往有了巨大的進步,主要就是青銅材料上的進步以及加工火炮的工藝有着巨大的進步。

因為青銅本質上是一種銅合金,而不同比例的銅合金在性能上是有着比較大的差異的,大楚帝國的研究人煙根據多年的反覆試驗,如今搞出來的青銅合金在性能上已經大幅度超越了舊式的青銅合金。

同時高強度鐵合金材料的持續突出,也讓機械設備出現了較大的進步,這使得了加工火炮的大型機械設備能夠做到效率更高,加工精度更高。

而這些最終體現出來的就是,楚軍新研發生產的青銅火炮,在性能上已經比國內統一戰爭時期的青銅火炮強了一大捷,在最大射程、末端動能、射擊精度以及重量上都有卓越的進步。

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承順十二年研發成功並開始裝備陸軍的十二年式115毫米野戰炮。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方,對火炮型號進行全面改革,把火炮的區分從炮彈重量改為口徑後的第一款新列裝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