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承順三十年秋,亞丁灣以及其東部海域,這個地方剛好位於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三方交界之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多年前大楚帝國就藉著貿易的借口,從當地土著手中租用了吉布提地區里的一個小港口‘紅口城’。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非洲地區上的第一個正式的落腳點,隨後開始在該城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修建了港口設施、炮台、軍營、倉庫等設施,陸續增派軍隊在這裡駐防。

當然了,早些年的時候大楚帝國在這裡的行動還是非常謹慎的,為了避免過分刺激到奧斯曼帝國,大楚帝國並沒有向周圍進行迅速擴張,而是只是經營紅口城,並且老老實實的和控制埃及以及阿拉伯半島地區的奧斯曼人做生意。

當年大楚帝國也沒有在印度半島里大動干戈,讓西亞的奧斯曼帝國沒有多少警惕,甚至讓他們認為可以和大楚帝國聯手驅逐葡萄牙人呢。

因此大楚帝國早些年和奧斯曼帝國的關係其實還不錯,西洋貿易公司的人員一度成為了奧斯曼帝國埃及總督的座上客呢。

在這種友好合作關係的基礎上,大楚帝國隨後租用了丕林島,隨後又租用了索科特拉島上的一片沿海小區域作為補給基地。

由此,構成了大楚帝國在這片三角區域里的軍事存在。

而在印度半島戰役之後,大楚帝國以紅口城為依託向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東北部地區的沿海地區進行擴張,並和葡萄牙人、荷蘭人乃至英格蘭人在當地進行了反覆,持續數年的殖民地爭奪。

最終把這幾個歐洲國家的殖民者從阿拉伯海區域里徹底驅逐了出去,完成了對阿拉伯海沿海區域的航線控制。

順勢還從歐洲殖民者手中,以及從當地的幾個土著手中佔領了多個沿海港口的,其中就在阿曼地區東部佔領了一個片沿海區域,並修建了新的大型駐兵、貿易、補給港口,安西城。

由此形成了從孟買到安西城、再到紅口城的橫跨阿拉伯海的航線。

在這一區域里,大楚帝國派遣了太平洋艦隊下屬第九特遣艦隊長期駐防,巡邏,護航,其艦隊司令部就駐防在紅口城。

不過整體來說,大楚帝國在這一區域里的海外擴張,主要還是針對荷蘭,葡萄牙,英格蘭這三家歐洲殖民者,並不針對當地的土著勢力。

甚至為了避免當地土著,主要是波斯以及奧斯曼帝國兩國對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有所警惕甚至是防範,大楚帝國之前對待他們都是比較積極的。

貿易上沒有什麼苛刻條件,而且還放開了不少先進武器的出口授權,奧斯曼帝國就是在這一時期里,從大楚帝國手裡獲得了大量的出口型燧發槍,波斯王朝也從大楚帝國手裡進口了大約兩萬多支的燧發槍。

然後這兩國還從大楚帝國手裡購入了一大批的各種板甲,刀劍等冷兵器。

還別說,大楚帝國雖然自己進入了全面的槍炮時代,西亞,歐洲地區的國家基本也是大量使用槍炮作戰,屬於火繩槍和燧發槍過渡的時期,但是冷兵器的使用量依舊非常大。

西亞和歐洲地區里的軍隊作戰,盔甲依舊是非常重要的裝備,而刀劍長矛也是屬於必備武器。

其實別說他們了,就算是大楚帝國自己也大量裝備腰刀以及刺刀,一般軍官和士官們會有佩刀,士兵們則是配發刺刀,這種刺刀其實平時里就是一柄短刀,也可以用來砍劈突刺,作戰的時候可以通過卡扣套在火槍槍管上。

而盔甲更不用說了,大楚帝國一直都有裝備大量盔甲,並且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採用,在面對低技術水平,尤其是敵人還大規模使用冷兵器,尤其是弓箭的時候,大楚帝國的士兵們作戰,一向來都是穿着輕型半身板甲,拿着火帽擊發槍上去干架的。

如果遇上那種純火器部隊的話,楚軍則是會把盔甲直接扔掉,輕裝只帶着槍炮作戰。

所以盔甲用不用,取決於楚軍所面臨的敵人火力水平。

大楚帝國自己都還在用盔甲以及冷兵器,其他國家的軍隊就不用說過了,因此這年頭裡,冷兵器和盔甲雖然重要性已經大幅度下降了,但是部分情況下依舊是剛需武器裝備。

而大楚帝國的武器裝備水平好,不僅僅體現在出口的槍炮上,也體現在冷兵器和盔甲上。

那些出口型號的板甲,那都是直接冶煉出來的鋼板,由機器製造的,性能可比這些土著們自己手工打造的還好得多,而且價格相對傳統手工生產的板甲也不貴。

因此大楚帝國的出口型板甲,在全球範圍內還是很暢銷的,每年都為大楚帝國帶來了大量的利潤。

奧斯曼帝國以及波斯王朝,同樣也採購了大量的大楚帝國生產的出口型板甲,這種出口型板甲雖然不如楚軍自己使用的好,但是也比他們搞的好。

再加上作為軍國利器的火炮以及燧發槍貿易,這讓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波斯王朝之間的貿易關係非常的良好,由此也大幅度減輕了這兩個國家對大楚帝國海外擴張行動的警惕。

而沒有了這兩個在西亞地區的實力派後,大楚帝國在上述方向的海外擴張就顯得比較順利了。

之前的時候通過貿易以及物理脅迫的方式,逼迫阿曼地區的亞里巴王朝承認了大楚帝國在其東部地區哈德角地區的租借權,准許大楚帝國在該區域修建貿易據點,和當地以及周邊地區展開貿易。

如此才有了安西城。

但是獲得了安西城後,大楚帝國很長一段時間裡並沒有繼續在該區域里,針對當地的土著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而是繼續以貿易合作為主。

哪怕是殖民據點的獲得,大多也都是通過攻擊荷蘭人、葡萄牙人、英格蘭人來獲得。

整體上來說,大楚帝國在該區域內奉行的是當年在印度地區的策略:只打歐洲殖民者,至於當地的土著,你要願意和我做生意就做生意,不願意做生意那就等一等,如果敢動手就把你干趴下。

對於大楚帝國在該區域的海外擴張而言,前期的主要敵人並不是當地的土著,而是同樣屬於外來者的歐洲殖民者。

大楚帝國要的是先把歐洲殖民者給驅逐了,把肉先扒拉到自己碗里,至於以後怎麼吃,那當然是隨意了。

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炖着吃,還可以煲湯喝……方式多種多樣,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因此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其實一開始很具有迷惑性……並不是說傻乎乎的直接跑過去大喊我要在這裡搞殖民了。

剛去的時候會喊着我們只是來做個生意,只需要一個很小很小的貿易補給站作為落腳點,並且願意給出豐厚的回報……比如送一批槍炮給他們!

大楚帝國出產的出口型火繩槍、燧發槍以及鐵炮,質量上佳,性能出色,過去二十多年來都頗受海外各國歡迎。

當土著們通過貿易得到了好處,比如獲得了威力龐大的‘先進武器’,精美的工業產品,然後准許楚國人上岸,租用一個小倉庫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