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最新網址:www. 大楚帝國山東行省濟南府,此地歷來都是山東地區的水運樞紐以及工商業重鎮,不過之前的發展很一般,現在發展的其實也不咋地。

發展的不咋地,這是羅志學抵達濟南城後的第一印象。

當然,這種發展不咋地,是說和南方的一些經濟發展良好的大城市相比,是大楚帝國內部進行的比較。

如果拿出來和前明時期,乃至以往的任何一個王朝時期進行對比,那麼今時今日的濟南城都能吊打。

並且是差了十幾層差距的吊打。

工業化時代的濟南,哪怕是在羅志學的眼裡發展的不如意,但也遠遠不是農業時代的城市可以相提並論的。

不管是工商業產值,還是民眾生活水準,那都是需要讓農業時代的城市仰望的存在。

這是生產力導致的巨大差距!

御用馬車行走在街道的時候,羅志學看着城市裡的道路,橋樑還有街道周邊的建築,心中暗自估摸着,濟南城的發展,至少落後南方大城市十年以上。

城市基礎建設上,大概也就和金陵城十年前的時候差不多。

這種親眼所看到的直觀場景,遠遠要比在文件上看各種報告書以及冷冰冰的數字要顯得更加直觀,更讓人清楚當地的發展困局。

並且羅志學更加清楚,濟南城的發展落後,並不是個例,而是長江以北各省的普遍情況。

哪怕是帝國大力扶持的天津以及遼東這兩片主要的北方工業區,在經濟活力上也遠不如南方的長三角工業帶以及珠三角工業帶。

之所以如此,還是明末時期北方數省遭到了嚴重的戰亂破壞分不開關係。

以山東為例,山東地區因為地處北方,在宋金元等時期里都保守戰亂影響,人口稀少,經濟發展不咋地。

金朝時期更是因為戰爭以及金朝自身剝削的問題,倒是元初時期里當地的人口只剩下百來萬,這種情況在元朝時期也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為何?

元王朝的統治階層可是蒙古人,他們當時的統治核心地區就是在北方地區,對北方地區的漢人自然是多有壓榨,同時蒙古人因為是游牧民族的緣故,很喜歡圈地放牧養馬,這圈的地,可都是農田!

而當時山東的益都馬場,就是元王朝在華北地區里最為重要的一個大型牧場之一……當地大量的耕地都被蒙古人用來放牧養馬了,可想而知當地的糧食產量肯定不咋地,人口也不咋地。

明朝收復此地的時候,此地人口稀少,大量土地也是無人之地,後來明王朝在當地鼓勵開墾才讓當地逐步恢復元氣。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山東的耕地面積已經有了七千多萬畝,全國各省里名列第三。

等到明王朝朱棣定都幽州,京杭大運河成為交通要道後,運河沿岸的山東也順勢發展了起來,不過只局限於明王朝前中時期。

等到明王朝後期,尤其是東擄人崛起後,山東又悲催了……一邊是各種義軍,叛軍施虐,一邊是東擄時不時繞道蒙古入關劫掠。

以至於讓山東和北直隸的其他地方一樣,頓時成為了民不聊生的地方。

當然,最後幾年裡也有楚王朝和明王朝爭霸的戰爭緣故。

當年雙方大軍圍繞着京杭大運河一路打仗,從江北打到天津乃至打到幽州,山東當地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戰爭的波及,雙方當時在山東各地也是打的非常激烈的。

戰爭導致大量青壯死傷,大量農田荒廢。

也不僅僅山東才這樣,實際上當時的長江以北的諸多省份情況都不咋地,很多地方都是飢民貶低,義軍或叛軍漫山遍野都是。

楚軍當年北伐所面臨的最大壓力,都不是明王朝的軍隊或東擄的干涉之類的軍事壓力,而是北上的數十萬大軍無法在當地獲得足夠的糧食。

在當地無法獲得糧食的話,那麼就只能千里迢迢從南方省份組織糧食北運了。

除了數十萬人的軍人以及文官,稅務巡警等北上人員的口糧外,還需要一部分糧食用來賑濟那些飢腸轆轆的飢民。

這所需要的糧食可是個天文數字,當年的大楚帝國可是動用了舉國之力,才湊集到了海量糧食,並源源不斷的通過京杭大運河以及其他河運網絡乃至陸地運輸,把海量的糧食運往北方。

這才有了軍事上的北伐勝利,並且後續能夠在當地順利建設統治機構,繼而大規模剿匪平定地方的結果。

所以當年的所謂北伐,有相當大一部分的重要工作都是圍繞着如何組織南糧北運,如何賑濟北方數省的飢民,並組織他們恢復農業生產自救。

等到大楚帝國徹底控制了山東地區後,設立山東行省,巡撫駐地為濟南,隨後和其他幾個北方省份一樣展開了大規模的剿匪、恢復農耕等工作。

在北方耕耘了好幾年後,這才讓北方數省緩過氣來。

緩過氣來的北方數省,這才開始跟上南方數省的步伐,開始發展工商業……但是已經比南方數省遲了好多年了。

一步差就步步差,再加上交通不便利,缺乏早期工業發展時期里的河運和海運渠道,使得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這也就讓一些內陸地區發展困難。

遠不如沿海城市發展的快速!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里,沿海地區的經濟普遍高過內陸地區,同時南方沿海高過北方沿海的緣故。

主要是長江以南地區,並沒有在明末時期里遭到太大的戰爭破壞,早早就被大楚帝國收入囊中,然後得以快速發展工商業,陸續圍繞着資源地、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起來了大冶工業區(漢天府)、當塗工業區(應天府)、蘇松工業區(江南行省)、廣州工業區(廣東行省)這四個大型工業基地。

然後逐步向外延伸,在各省省城以及重要城市裡發展出來了相當規模的工商業,如長沙、南昌、杭州、寧波、泉州、廉州、惠州等地發展的都還算不錯。

長江以北地區則是起步慢了一些,當然了,大楚帝國起家的楚北地區是例外,襄陽早早就開始發展紡織業,乃是大楚帝國里五大紡織中心之一。

安廬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江北省地區,受困於早期黃河奪淮入海,年年洪澇,三年一大澇,當地官府每年都是忙着救災賑濟百姓,哪有時間和精力以及資本發展工商業了。

安廬行省的長江以北地區,早期官府下了巨大的決心,但是也只扶持出來一個淮南礦務公司而已。

江北行省就更不用說了,在徐州發展起來之前,也就通州那邊的紡織工業不錯,乃是全國第四大紡織工業中心,但是揚州、淮安這兩個明王朝時期的經濟重鎮卻是已經不服繁華,只能依靠着京杭大運河還有鹽務勉強維持着大城市的體面而已。

更往北的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這些省份在明末時期都是屬於清一色的戰亂地區,明末時期的各路義軍和叛軍還有東擄……最後也少不了明軍官兵。

他們如同一把把梳子一樣,反反覆復的在這些地方梳了一邊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