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這個小吏顫着聲音說道:“陛下,高產,高產哪。”

趙匡胤差一點想用腳去踹他,又喝道:“高產多少?”

小麥都長成這種樣子了,怎能不高產,還用你說嗎。小吏繼續顫着聲音說道:“二百九十一皇斤。”

“怎麼二百九十一斤?”李昉不解地問。小吏道:“李制浩,非是斤,是皇斤,六石十七多斤。”

趙匡胤又想踹他的腳,你弄什麼皇斤,為什麼不直接說出多少石,害得老子在心中還在計算呢。接着諸臣一起石化。其實書院這些年進度很大,不但在河洲這個試驗地,宋九推廣了許多農場,那是不要命地用錢砸技術,砸產量。整個宋朝小麥產量還是很低的,肯定不足兩石,有的只有幾斗,一石都不足。但農場一些高產地小麥都在兩石以上,有少數地因為肥料充足,種植方法合理,加上不惜代價地改善土壤,出現過超過三石的高產數字。

但這個產量沒有超過太多,只能說得到許多優良的種子,經過篩選後交給了各州府,讓他們改良種子。不過影響還不是很大,畢竟種子相差得不遠,到了私人手中迅速退化。宋九雖花了很多錢,就那幾十個大型農場,也不可能滿足天下種子的需求,想滿足除非設更多的農場,多達幾千個,那得花多少錢帛?

即便有那個錢帛,還是不行,交給農民種植。因為種植方法不得,或者肥料不足。一年就退化了。實際解決辦法還是在書院,書院做法就是一年從大田裡選單株,二年小田育苗,三年推廣於大田,再從大田裡選單株,周而復始,這幾畝試驗地里的小麥種子就是這種方法得到的。因此想要全國推廣,必須有大量懂農學的官員。不僅會選種還會先進的種植方法,種子有區域性的限制,例如水稻,因為北宋初天氣偏暖,包括幽州都能種水稻,京城種的是洛陽名種和尚稻,可是和尚稻不能推廣到河北。更不能推廣到江南,能推廣,但有一個適應過程,適應後的稻種也不能稱為和尚稻了。然而嚴格來區分,同樣是洛陽,旱地與水田對種子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同樣是水田,土壤成份不同也有不同的要求。這需要全國性的會選種,會育種,會科學的種植方法。才能使全國糧食的種子進化。

只能讓書院走出更多精通農學的官吏,對百姓指導。才能得以初步實現。

中間的道理,宋九講過。大多數大臣也聽說過。

但那是三石,或者三石多點,心理上能接受,這個產量不同,整整超過三石的兩倍,普通宋朝麥田產量的四到五倍。

趙匡胤問道:“可是小麥的極限?”

實際他內心同樣激動,以前小麥極限似乎是三石,但到大田裡只有一石多點,現在變成了六石,是否到大田裡能變成三石。若是如此,再加上一季高梁或者豆子,那麼會變成近四石,整個北方產量會翻上一番。

宋九茫然答道:“不知道。”

這個產量算是可以了,但也不算是高,記得後世若是水肥充足,小麥普通畝產是在七百來斤,比現在產量還是高得多,甚至有的高產田能達到畝產七百多公斤。然而化肥農藥與種子差得太遠,不大好相比。

其他大臣也在遙想,宋九知道七百多斤,可他們不知道,一個個想到難道它還能提高?

宋九開始說正事,道:“陛下,臣有兩件事稟明。”

“說吧。”

“臣說的第一件事就是農書,望陛下賜於各州縣。”宋九一揮手,學子送上來一套厚厚的書籍。這就是廣設農場學子根據據前人的知識,自己的認識,以及宋九灌輸的一些理論,得到的農業技術書籍。一共是厚厚的五十冊,兩千多頁,近三百萬字,四千多幅插圖,涉及到陝西京東西河東荊湖兩廣巴蜀大部分地區的農林畜牧漁蔬瓜果的種植養殖技術。

它是第一版,後面還可能會出現第二版第三版,也要在以後增加江南與吳越福建的篇章。

從撰寫到出版的費用宋九能掏得起,不過出版了,大家都忽視了,還是等於零,就象齊民要術,那麼多先進技術,有幾個官員知道?它出現了多少年,五百年!

宋九想得激進。

趙匡胤時還在統一天下,到趙匡義手中才能算得上真正治理天下,務農桑乃是這個時代的核心,唐朝不大注意,到了宋朝很多人注意到這本書,私人不得刊刻,只有官刊,非朝廷人不可得。實際就是唐朝時也受它影響,出現了一些農書。

而且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做太守時所寫的農書,人力有限,認識有限,財力有限,篇幅過於簡略,也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但這套書籍幾乎將齊民要術的所有短板一一補上。

甚至以後大多數官員都是讀經義書獃子上位的,朝廷重農桑,他們也重農桑,可不懂,於是只成了口號,有了這套書,打開書本翻一翻,什麼都會種了,什麼都會養了。三百多萬字,雖是淺顯的半文半白,也相當於後世的白話文一千多萬以上的字,與大部頭史書資治通鑒字數相當。涉及到多少內容?甚至都圖文並茂地寫了一些水利知識,包括各種治河修圍築堰方面的學問,一一記錄其中。更不要說養雞鴨鵝魚牛馬羊豬之類的學問。

趙匡胤一一翻看,又將它遞傳下去。

趙匡義忽然在邊上問道:“契丹與大理得到它可有用否?”

“二大王,書中有許多就是北方與南方的種植養殖業,無論大理或交趾,以及西方的吐蕃。北方的契丹高麗,得之肯定有所裨益。”

趙匡義道:“皇兄。送達各州縣可以,但非官員以上者,不得觀之。”

“二大王,沒有那麼慎重吧。”

“宋九,你還不懂嗎,農桑才是國家真正的根本,能讓契丹得到火藥技術,也不能讓他們得到這本書。幸好。你今天拿了出來,否則胡亂刊印天下,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宋九鬱悶地不作聲,太宗皇上重視好事兒,可什麼都要藏着掖着,還能推廣天下嗎?

趙匡胤又看着書的後面,每本書後面都刊印着書寫者的名字。這是最高榮譽,無數學子參與其中,名字一一記錄下來,隨後還有修正者與校正者,執筆者的名單。不過沒有總編者名字。總編者就是宋九,可沒有象資治通鑒那樣寫上去。司馬光上表進呈,接下來才是檢閱文字司馬康,同修范祖禹、劉恕、劉攽。實際還有許多書吏也參與其間,那就見鬼去吧,書很貴的。占名字等於占書頁,難道不花錢嗎?

宋九出現了。但只在龐大的編寫者名單行列。

也就是宋九不想爭這份功勞。

趙匡胤道:“二弟,宋九,你們之見朕准了,這本書名字呢?”

“請陛下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