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李繼隆看着茫茫群山崇嶺。

春天到來了,雖然代北春天來得有些晚,然而空氣里夾雜着東方的潮意,大地也漸漸復蘇,江河融化,凜水潺潺,又有一層若無若有的碧意籠上原野,鋪向天涯。

李繼隆眼中閃過不甘。

某些方面他還是同意宋九的辦法,也就是淺攻,利用邊境優勢,能攻則攻,不能攻則迅速返回。能勝,但敗的可能性很小。實際這次計劃還是淺攻戰術,但是最激進的淺攻戰術。一戰即退。

用以來消耗敵人的財力物力。

有用了,將敵人近十座雄城一一催毀,山後與山前一半百姓擄到宋朝,但這種戰術見效慢,而且傷人又傷己。若非這場風,相信遼國那麼雖痛,宋朝也不會好受。

因此他有一個想法,春天來了,利於宋軍作戰,前方又得到準確的情報,遼國陷在遼東深處那個什麼混同江而不撥,那麼就可以派出一支騎兵,直奔成為廢墟的幽州。然後過燕山,直抵遼國中京!上京的啥太遠,變數大,就不提了,可是中京卻是可以的。那意義會更大。

而且宋軍躡其後,遼軍必分心,說不定還能救這個渤海國。

可是……

錢沒了好辦,大家擠一擠吧,最少比漢武大帝那種窮兵黜武式的用兵要好上一份。這一點打過後,退回來防禦,用費便會減少,而且不久夏稅就上來了。

可是這兩個人在四川均貧富……沒辦法再戰下去。

他恨恨道:“國賊!”

宋九亦罵道:“當誅。”

這件事他略略記得一些,史上趙匡義正藉助遼國休生養息之即。決定集全國之力,一舉將李繼遷之亂鎮壓。但王小波李順來了。結果他們不久都與他們所殺的那些土豪劣紳相會於九泉。李繼遷卻坐在西北開懷地大笑。這一折騰,趙匡義見到國家困難。不能為戰而不要百姓吧,趙匡義只好向蕭燕燕請和,蕭燕燕自然不同意,不同意河北河東要駐兵防禦,四川亂要鎮壓,那麼李繼遷便真樂了。

現在繼續來。

正當朝廷用兵遼國時,兩個傢伙同樣造反了。

若沒有這場叛亂,是不是可以多做很多事?

……

宋九的想法這時略有些偏激。

但大多數人所說的王李二人造反原因也不對。

王小波是茶商,宋朝禁榷私茶。那麼就要造反。他是中小茶商啊,走投無路了,不造反怎的?首先說這話實際連榷茶都不懂,所謂榷茶是指官府壟斷茶葉貿易,從茶山將茶葉買來,然後通過各種形式,包括買撲形式給各個茶商,銷售到各地。朝廷所乾的是後來中國電信移動的工作,茶商利益會受損。但變通一點,還是能以各種形式參與進去的,甚至因為漏洞太多,一度逼得宋朝最後又實施了通商法。真正受害的非是王小波。而是消費者。還有就是鹽,如唐初一斗鹽只有十幾文錢,宋朝變成一斤就達到幾十文錢。

難道因為國家企業壟斷。就要造反嗎?那個,哈哈……

再者。去年西川乾旱,天災在古代頗讓人頭痛。畢竟就那麼一點生產力,然而平心而論,宋朝對賑災應當做得很好了。如果因為災害,就要造反嗎?那中國那麼大,那一年沒災害,一有災害就造反,還了得!

兩者都是扯蛋的理由。

造反有理,包括王小波自己都沒有造反的理!

不過這次造反有理,有理不是王小波本人,而是巴蜀百姓。

第一個就是對宋朝的怨氣,當年王全斌入蜀乾的那些事兒太不地道,至今巴蜀百姓怨懟並沒有減弱。

到了秋後算賬的時間。

第二個便是這個齊人。

不要說宋朝做得不好,即便宋徽宗宋高宗那樣的人主,對內治也沒有真正忽視過。

更不要說趙匡義。

祖宗家法,宗最少佔據六成以上,而祖只有四成。

雖然因為心虛,趙匡義修了許多寺觀廟塔,雖然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趙匡義還有許多方面沒有做好,雖然他不懂軍事,卻草率地兩次北伐失利,雖然他無恥地登上帝位,不過論內治,即便宋九也不能挑剔。

但四川……那是一個黑暗的地方,一個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宋朝其他地區在實施齊人,不管真假,在斷案時趙匡義主動偏向弱勢群體,科舉漸漸也偏向寒門子弟,時常寬免貧困百姓稅務,佃農不交納賦稅,不管能不能落實,但確實做了,可四川,卻得不到這些政策的優惠。

那要從唐朝的部曲制度說起。

不能將部曲制同奴隸制相提並論,它比奴隸制度要寬鬆一點,但肯定比宋朝發起的主佃制又要苛刻一些。不過它十分模糊,東家好一點,甚至待部曲比主戶待佃戶更好,如同家丁家將,如果緊一點,那比奴隸制更森嚴。

當然,佃農制也不那麼完美,不過宋朝給佃農流動的權利,只要耕地不那麼緊張,兼并不那麼嚴重,佃農肯定比部曲又多了一份生機。

王全斌入川後,四川暴亂,它損害的不僅是宋朝將來到來的統治,損害更多的是各大主戶。於是主戶配合朝廷鎮壓兵民起義。最後四川平定,主戶作為功臣,朝廷更需要他們來配合治理,難道需要那些暴民來統治這片土地嗎?於是四川便做為一個特殊的存在,屹立在西南。

問題便來了,制度是落後的部曲制度,朝廷又給了他們特權,在平定時就開始了嚴重兼并,殘苛地對待平民百姓。宋九回來後反應過這個問題嚴重性。

趙匡胤有趙匡胤的考慮,最好是清靜無為,不想再多事。國家江南,廣南與河東還沒收回呢。收回後又要與契丹人惡戰。因此派了一些良吏下去。調節各個階層矛盾,但還是牽就這些主戶。作為更多的百姓不是呼之佃農。而是呼之旁戶。實際這些旁戶待遇還不及唐朝的部曲。

趙匡胤考慮到大局,然而隱患留了下來,越來越嚴重。

宋九對趙承宗說,想要便宜的勞力,去請旁戶來吧。

這便給了王小波起義的基礎。

故事開始。

朝廷於巴蜀榷茶,然後又設博買務,何謂博買務,就是壟斷布帛貿易。為什麼要這麼做,巴蜀離京城遠。糧食無法用來納稅,於是讓百姓用布帛來到納稅,節約運輸成本。這導致布帛價格高昂,甚至出現荊湖布帛倒流的現象。於是朝廷設博買務用來調節,主要還是為了便民的。

出發點是好的,但凡事有利有弊,這種壟斷貿易,私人也可以進入,但越是權貴豪強越容易進入。本來就是暗無天日所在,這些豪強更不要臉面,投機倒把,魚肉百姓。無所不用其極。這導致許多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中小商販也陸續失業。不能怨恨朝廷,朝廷知道。也憎恨之。

然而四川這麼多年下來,權貴的利益圈形成了。誰敢動?趙匡義不敢動,宋九不敢動。就是良吏辛仲甫下去也不敢動。只能微調,減少矛盾激化。實際無論朝廷怎麼去做,都化為這些土豪劣紳剝削百姓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