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有句話叫“法不傳六耳”。

這話的正經解釋,是說非常重要的秘密,不能讓除你我之外的第三人知道。

人們需要保守秘密的時候,經常會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也同樣就是不能讓第三個人知道的意思。

那麼不怎麼正經的解釋呢?

是在民間傳說裡面,“法不傳六耳”這句話還被解讀為:道法不能傳給六耳獼猴。

這大概就可以說成是望文生義了吧。

而在修道者這裡,“法不傳六耳”還有一種解讀,是與正經、不正經的完全不同的解讀。

有一個遊戲叫傳聲筒。

就是把一句話,通過一對一的方式,一個接一個的傳遞下去,最後讓末端的人把這句話複述出來。

遊戲的方式,當然會有各種不同的變化,但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信息的傳遞過程。

而這個遊戲所表現的,就是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變化。

一般來說,參與的人數越多,傳遞的規則越嚴苛,最後信息的變化就越大。

所以,對於修道者來說,“法不傳六耳”還可以解讀為,道法難以準確的進行多代傳承。

事實也是如此。

就如那些開宗立派的大能所創造的道法,後世的傳承者如果沒有別的機緣,多數的結果是難以達到前輩的高度。

他們以為自己循規蹈矩的修行,就能原原本本的習得前人的道法。

可實際上,隨着他們一輩輩的傳承下來,道法早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

畢竟,道法不是科技世界的科學定理法則,不是那些科學家歸納總結出來的各種公式。

道法的傳承,除了類似於公式的“功法”之外,更多的還依賴於修行者的領悟力。

同樣的東西,他的領悟是那樣,我的領悟可能是這樣,再傳給別人又有了不同的領悟。

毫不誇張的說,即使是從聖人的口中講出來的聖人大道,也都已經偏離了聖人自身的理解。

聽了聖人講的大道,能夠成為同樣的聖人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選擇坐空蒲團上聽講,還是選擇與那些幻影合體獲得經驗,得到的都只會是偏離了根源的東西。

而真正的根源,只在聖人的身影之中。

沒錯!

葉贊權衡利弊後想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在別人看來可能比較冒犯的選擇,與那高台上正在講道的聖人身影“合體”。

除了葉贊,古往今來漫長歲月中,是否還有其它人有過這樣的想法呢?

想來應該是有的。

畢竟,能走到這一點,能夠有機會進入聖墟,想來都是些驚才絕艷之輩,其中未必就沒有那“異想天開”的人。

那麼,他們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如果真有人這麼做了,並且還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機緣,恐怕掌握聖墟的仙庭不會不知道。

這機緣,並不是有人拿了,別人就再沒辦法得到了。

從根本上說,這所謂的機緣,並不是一種東西或一種力量,單純就是那身影中儲存的一段記憶信息而已。

就像是一張影碟,只要這影碟不被破壞,多少人看多少次都是沒問題的。

其實不光是聖人身影,整個聖墟中所能夠獲得的“機緣”,本質上都只是類似信息的存在。

包括那“紫氣”。

“紫氣”可以說成是一種能量,但本質上也就是一種可以激發物質變化的信息。

並不是說,只有文字、圖畫、影音之類才能稱為信息。

如果,“紫氣”或者其它“機緣”都只是能量或者物質。

那麼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人們不斷拿走這些“機緣”,聖墟豈不是早就被掏空了?

雖然,聖人偉力無窮,可聖墟不是聖人,只是聖人成聖時力量逸散所形成的。

甚至,都不能說是力量逸散,應該算是力量波動而產生的影響。

當然,嚴格意義上,波動也是能量,只是那個能量相對聖人偉力就更加微小了。

只不過,與聖人身影中的信息不同。

“紫氣”作為一種信息,更像是一種隨機產生的隨機信息,不能說采了就沒有了,但什麼時候有也不一定。

這也是為什麼,葉贊和天外邪魔搜刮一波之後,後來的修道者們就收穫有限的原因。

所以,如果真有前人從聖人身影中獲得巨大機緣,仙庭肯定不會吝嗇於告訴其它來聖墟的人。

畢竟,在與天外邪魔對抗這個大前提下,仙庭巴不得自己一方能夠多幾分力量。

而仙庭既然沒有告訴眾人這一點,說明從聖人身影中並不能得到的多大的“機緣”。

甚至可能是一無所獲。

那麼,葉贊還要嘗試嗎?

當然!

和別人不同,不是說天賦多高,而是葉贊有資本試錯。

別人,可能這輩子就來這一回了,以後有沒有機會真不好說。

而葉贊,只要保證這裡有量子基站,以後想什麼時候來就什麼時候來,想來多少次就來多少次。

甚至,葉贊不光能自己來,還可以帶着親朋好友一起來。

也正是因為這樣,葉贊也不急於現在就把親朋好友帶來,以後事情過去自然有得是時間。

下了決定,葉贊沒有再多耽擱,一路就徑直來到了聖人身影的旁邊。

也不管那些已經“合體”的人能不能看到,在往旁邊丟下一個量子通訊基站之後,他毫不猶豫的坐入了聖人身影當中。

隨着身影重合,葉贊的眼前頓時一黑,並沒有如預想的那樣,出現以聖人的視角講道的場景。

當然,也沒有去經歷聖人的一生。

也許,在凡夫俗子們想來,葉贊所能夠得到的機緣,或者說獲得機緣的方式,要麼是以聖人的視角講道,要麼是以聖人的視角經歷聖人的一生。

如果,僅僅是以聖人的視角講道,那不過就是換了一個視角聽講而已。

如果,僅僅是去經歷聖人的一生,那不過就像看了一本名人勵志傳記而已。

何況,眾所周知,記憶是儲存在大腦中的。

這聖人的身影,畢竟不是聖人的肉||身,其中所記錄保留的信息也不可能是單純的“記憶”。

說真的,如果聖人的身影中會有聖人一生的記憶,恐怕聖人也不會允許這聖墟的存在。

即使是聖人,也不可能一生無愧於心,也不可能願意把自己的一生真實的擺出來給別人看。

實際上,這聖人的身影中保留的信息,其實只是聖人講道期間的思想。

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者說用言語不能準確表達。

比如,什麼叫放大的同時縮小一些,什麼叫五彩斑斕的黑色等等。

心裡知道是怎麼回事,卻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表達,這種事情並不是只有甲方才會有。

何況,在講道這樣的事情上,聖人也要考慮聽講者們的接受能力。

也就是說,口中所講未必就是心中所想。

人一動念,不知多少念頭生滅,講出來的終究只是其中的少數思想。

而與聖人身影“合體”的葉贊,就有機會接觸那些沒有講出來的思想,並從那些思想中找到有益於自己的東西。

這個尋找的過程,與聖人思想接觸的形式,沒有文字更沒有什麼畫面。

那是一種感應,屬於懂得自然懂,不懂怎麼也不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