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出征!

出征!

出征!

剛剛登基並改名為金勇的多爾袞,其實並沒有太多選擇,一切就像吳起預料的那樣,多爾袞雖然名義上貴為皇帝,但實際上已經沒有太多選擇。

為了平息內部矛盾,他選擇了傾國而出!

這一次,要是不成功,那就完了。

當然,多爾袞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動用傾國之力的,主要是他收到了來自於吳三桂的邀請。至於他為什麼恰到好處的收到吳三桂的邀請,這肯定和吳起無關,一切都是巧合!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

吳三桂其實也很無奈,因為他也沒得選!

至少,他自己是這麼覺得的。

這一次,倒是沒有人抓住陳圓圓,也沒人拷打吳三桂他爹吳襄了,這一次吳三桂他爹以及吳三桂的家人,都被孔子當做使者,在崇禎十七年夏末之時,送回了遼東。

所以,這一次吳三桂起兵造反之時,終於不能把理由往女人身上推了,他就是反賊、漢奸,洗不白的那種!

當吳襄以使者的身份,回到遼東,給吳三桂下最後通牒的時候,吳三桂也曾猶豫了很長一段時間。

是否造反這個問題,吳三桂也不是一開始就作出決定的,他曾經徘徊、猶豫了很長時間,一直希望孔子能給他個機會,但孔子沒有!

按照孔子的想法:你們遼東軍閥在過去的那麼多年裡,坑了朝廷起碼上億兩的遼餉,結果一個東虜都守不住,以至於讓東虜數次入關劫掠。

怎麼看,都是遼東軍閥不合格、不仗義,光拿銀子不辦事兒!

所以,若是按照孔子的想法來處理,那肯定是要抓一批、殺一批的,在抄家一批的。不然,大明朝國法何在?那些北地因為東虜入侵而死去的百姓,又怎能瞑目?

甚至還私底下和東虜有着直接聯繫,多次倒賣糧食、鐵器甚至是火藥、火炮、兵器、戰甲給東虜,還曾多次出賣朝廷信息,這樣的漢奸軍閥,朝廷有實力之後,不給你剷除了、殺乾淨,還留着過年?

所以,孔子給吳三桂等人開出的條件,在吳三桂等遼東大小軍閥的眼中,就極為苛刻。

“丞相說,朝廷一定會清算我們。如果我們及時投降,那麼命還能保住,但是家產是保不住了,兵權也保不住。不過丞相可以保證,只清算一次,日後不會繼續找其他的理由或借口清算我們。”吳襄看着在座的大小軍閥們緩緩說道。

“不給兵權?”

“對!”吳襄肯定的點了點頭。

“沒有兵權,我們憑什麼相信他?”

“對啊,沒了兵權,還不是朝廷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過去替朝廷保衛遼東,抵抗東虜,死了那麼多人,如今不需要我們了,就直接開始清算了,這不是過河拆橋嗎?”

“這是卸磨殺驢,他孔丘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不錯,真以為東虜是泥捏的?真以為我們這些年都是在白拿朝廷銀子?沒有我們,東虜早就入關佔據北方了。結果如今朝廷卻如此苛待我們這些功臣,朝廷這是有奸臣啊!”

“不錯,朝廷出了奸臣,孔丘就是這個奸臣,他手撕國公,掌摑陛下,如今更是篡權,意圖謀反,我們作為大明的忠臣,怎能坐視不理?”

聽着眾人的言語,吳襄瞥了一眼許久不見的兒子,看着一動不動保持沉默的兒子,吳襄瞬間就知道了兒子的想法。不過他也沒有當面反駁,而是等到眾人都離開之後,才悄悄的關上門詢問吳三桂的想法。

“長伯,你到底是怎麼想的?你可知曉丞相麾下的中央軍有多強大?你可見識過君子營、勇士營的勇猛?你可知道,如今京城之中,光是新兵就有不下三十萬之數。”

“除此之外,王太師還通過天津,每月至少從南方、海外,運輸五百萬石糧食,如今北地已經初步安穩,朝廷還有大義,你到底在想些什麼?”

聽到這裡,吳三桂卻輕輕的搖了搖頭。

“父親,我的恩主乃是陛下而不是丞相。無論如何,丞相掌摑陛下,都乃大不敬之舉,與造反有何區別?”

聽到這裡,吳襄生氣的拍了拍桌子:“此地只有你我父子二人,長伯連為父都信不過嗎?”

聽到這裡,吳三桂左右看了看,露出了無奈的表情:“不是孩兒懷有二心,實在是丞相太過分了。”

“早在兩月之前,丞相府就發來政令,要求查清楚關寧軍的具體數額,然後朝廷會派遣監察御史過來,一個人一個人的發放糧餉。”

“父親你也知道,這些年來,為了抵抗東虜,我等遼鎮軍頭不得不蓄養家丁,如果沒有那些家丁,我們又憑什麼抵抗東虜?”

“如果讓朝廷派遣的監察御史過來了,如果真的一個人一個人的發放糧餉,那我們這些將軍,憑什麼繼續蓄養家丁?沒了這些家丁,我們什麼都不是!”

“至於丞相的保證,我根本就不信。實在是太過嚴苛,失去兵權,上繳全部土地、九成財產,還要舉家前往京城,做一富家翁,誰能保證,事後不遭到清算?我信不過丞相!”

“那你打算怎麼辦?起兵清君側?”吳襄問道。

“自從拒絕了監察御史之後,丞相府就停止了對關寧軍的一切支持,軍糧沒了,軍餉也沒了,兵器、甲胄、箭矢,統統都沒了!若不是我們關寧軍還有些底子,早就被丞相府一口吞了。”

“如今的遼鎮,不僅僅我個人對丞相不滿,大小軍頭們,對丞相都很不滿。我們互不信任彼此,丞相卻直接讓我們交出軍權,甚至還想要殺掉一些出賣過朝廷的軍頭,實在是太過分了!”

“縱使孩兒想要繼續效忠於朝廷,其他的大小軍頭,也不會繼續效忠朝廷了。”

“然後呢?”吳襄淡淡的道。

“早在丞相掌摑陛下之時,我就私下和先帝(皇太極)有了聯繫。那時,先帝許我漢八旗旗主之位,誠意不可為不足。如今陛下(多爾袞)登基之後,更是直接許我為平南侯,新增八旗正綠旗之主。”

說到這裡,吳三桂朝着盛京方向拜了一拜:“如今陛下銳意進取,大步改革,徹底漢化,還帶頭改了漢名,從此以後,大清不分滿漢,只有旗人和非旗人,其中旗人是國族,只要投過去,從此以後,我吳家就是世襲罔替的國族。”

“你這是要造反啊,長伯,聽爹一句勸,後金不是朝廷的對手。闖軍百萬雄兵都被丞相擊敗了,後金又憑什麼和丞相鬥?”

聽着吳襄開口丞相無敵,閉口丞相天人之勇,吳三桂也懶得解釋了,在他看來,父親什麼都好,就是這膽子有些小了,所以被丞相給嚇到了,誤以為丞相的實力很強。

還說什麼中央軍橫掃天下,君子營天下無敵,這樣的話,在吳三桂聽來,很是刺耳。

朝廷什麼時候有這種強兵了?

不可能的!

至於闖賊百萬大軍,吳三桂覺得,頂多二三十萬流民,數萬老營罷了,百萬之數,聽聽就行了,吹牛誰不會啊。

“父親,正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如今陛下整頓旗人,調動全國老幼,使出傾國之力,不日便將出兵三十萬,這三十萬精銳,我們關寧軍拿什麼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