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深覺此等人無意挑撥武林是非……”劉伯溫這話說的委婉,換而言之,就是他已確定,明教諸豪絕非為生事而來,而是另有目的。而這個目的,則是後邊的——“是為謝遜而東行爾!”

“謝遜”二字,劉基特意以硃筆紅批,何也?非彰顯其要,是不明其意也。

謝遜?他們怎麼知道謝遜的下落?就算知道了,又怎會如此同心協力?

劉伯溫想破了腦袋都沒想通這個問題,但他卻能確定,這件事一定和青書有關,而且,從頭到尾,都是宋青書在一手謀劃!

他如此篤定,原因只有一個:明教群豪出海迎回謝遜,攫收最大利益之人,正是宋青書。

天下大亂,四方豪強多出自明教。諸如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諸人,抑且派系明白,韓山童隸屬楊逍手下天部,有天地風雷四部弟相助,勢頭之大,讓元廷大為頭痛。劉福通則是青翼蝠王韋一笑的記名弟子,威望甚隆,手下兵多將廣,也是一時之秀。而徐壽輝更是彭瑩玉和尚一手扶植起來,得彭和尚無雙智謀策劃,這位仁兄昔年招攬百萬之眾,橫掃天下,端的是威風八面,惜乎彭瑩玉後得周子旺傳書,方一離去,這徐壽輝便大吃敗仗,不復風光。至於郭子興所率義軍,大多出自五行旗,陣法犀利,厲害無比,只是較之前面幾位,還是要差了數籌。

而江南一帶,天鷹教眾,兵精器利。更是讓惠宗食不下咽。畢竟大都佔北方龍脈,南方畢竟難以觸及,故而殷白眉手下兵將,也鬧得最為凶厲。

不難看出。韓、劉、徐、郭幾人。都是各有領袖。韓山童屬楊逍一脈,劉福通是韋一笑一脈,徐壽輝是五散人嫡系,而郭子興,則是五行旗的代表人物,這幾人俱能強霸一方,是一時豪傑。但……說句難聽點的話,這群人都不過是奉命行事,為將尚可,要為統帥。則不免大失方寸,一觸即潰。徐壽輝便是其中典型。

而宋某人既然打算謀奪天下,這些擋路石,都得當作墊腳石,一節一節的拔高。

如今的宋青書,財力雄厚,信息發達。更有謀臣武將,雖沒有如徐達、常遇春那等名將,但幾位衝鋒陷陣地先鋒將軍,還是有的。他自己這些日子苦參孤雲虛侵之道,將孫吳兵法、三略六韜更兼排兵布陣之法,都給通讀了一遍,打下了極為良好的基礎。

是什麼的良好基礎呢?這便又要從另一邊說起了。

話說郭靖黃蓉夫婦在襄陽城破之前。將一卷丹書藏入獨孤劍冢之外地地下密室裡邊。這卷丹書。有個響亮而動人心魄地名號——《武穆遺書》。

黃蓉此人身負絕頂智慧,自然知道。所有地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倚天劍屠龍刀攪的天翻地覆,讓江湖飆起血雨腥風,百年來都不能合兵一處,固然在黃蓉所料。況且即便兩般神兵聚攏,擁有者也不捨得讓倚天劍與屠龍刀對砍。

這樣一想,似乎除了由郭襄或是郭破虜的傳人奪取到屠龍刀和倚天劍……裡面的秘籍兵書,是永遠難見天日的了。

不急,黃女俠智謀無雙,還留了白絹一條線索,藏於朱家密室。又將武穆遺書藏在襄陽城外的地下密室之中。

其實這地下密室方圓十丈,可說甚大。即便沒有朱家的線索,年深日久之下,地皮也會坍塌下來,到時候古籍重見天日,也算一場功德。

劉伯溫擊節讚歎:“黃女俠深謀遠慮,為我中華存此香火,委實功德無量!”

兩人多年前便在其中細細翻閱,直至前些日子,青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之中找到一冊兵書,上書“武穆遺書”四個隸書,迥勁滄桑,力透紙背。當即如獲至寶。

《武穆遺書》與其他兵法不同的地方在於,它詳細記錄了岳飛平生大大小小百餘戰,從平原到高地,從守城到巷戰,彙集岳武穆平生兵法大成,秉孫子“能因其變化而致勝者,為之神。”思想,講究隨機應變,不拘一格。

劉伯溫與宋青書兩人研讀一夜,秉燭夜談,端地是興奮不已。有此一書在手,今後大小戰役,多可立於不敗之地也!

劉基為青書講解用兵為將之道,一夜之後,便飄然而去。在大同府發現明教諸豪蹤跡,而後幾經思慮,發現種種蛛絲馬跡,似乎都與那個正在前往南少林路上的宋青書有關。但任他想破腦袋,卻偏偏沒想到青書是如何做到的,心中訝異之餘,更敢欣慰。然而,最多的,卻是好奇。

但他生性高傲,自負智謀天下無雙,無人能及,拉不下臉面直接去問。故而以硃筆紅批,變相問之。

青書心中得意,大筆一揮,雪白的箋紙上登時墨跡淋漓:“先生不妨一路尾隨,我五叔之事,還煩相顧。”

吹一口氣,將墨跡風乾,而後捲起,綁在信鴿腿上,伸出手來,往信鴿頭上拍去,那鴿子竟也不躲,眯着眼睛,撲棱着翅膀,一副享受的樣子。青書笑眯眯的將鴿子放飛,心道:“劉基,這回你總該猜到了吧。”

他這番瞞着劉伯溫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將明教群豪從光明頂上招下,其實是看準了明教諸人新知教主身亡,群龍無首,謝遜又遠在海外,勢必互相不服,瀕臨內鬥邊緣。此等情況,一有謝遜確切消息,明教諸豪齊齊確定屬實之下,定然是一齊下山。

為什麼要一齊出海?

不用說大家也心知肚明,互相牽制嘛!韓山童直屬光明左右使,劉福通是四大法王一派,徐壽輝乃是五散人嫡系,郭子興一彪人馬更由五行旗眾組成。任其中一位首腦留在中原,都能致使本部人馬士氣大振,從而起到打擊他派人等地效用。

事實證明,中國人用在內鬥上的智慧,委實是博大精深,不服不行。瞧人家波斯總教,解決問題的方式可是簡單多了:立一個傀儡教主,大家有油水一起撈,有人一起砍,有飯一塊吃。齊心協力,共創和諧社會。

宋青書嘴角噙着一絲微笑,俊臉上帶着奇異的魅力,孤身一人,木劍束腰,一路南下。

這般裝束,到哪裡都是惹眼的。

然而,他卻一點都不擔心。不單單是這些年來,他身量長足,五官愈發稜角分明,面貌雖未大變,氣質卻已大變。而且精通“攬勢”的宋某人可以隨時收斂氣勢,卻是不用擔心被眾人的目光射成篩子。更何況,他“純陽無極功”功行圓滿,功深似海,返璞歸真,與“攬勢”相輔相成,自然而然地,把他放到人堆里去,找個三天三夜都找不出來。

官道上車馬轔轔,吱呀作響。有挑擔地小販,扛鋤的農夫,挎包地旅人,來往的商隊,吆喝着的驛卒。合著鳥啼蟲鳴,麥香陣陣,在青山綠水之間,顯得生機勃勃。

宋青書便是這其中的一員。

多年不用劍術,再用時舉世皆驚。

這是楊汐晴對他的評價。楊汐晴在古墓中精研獨孤劍意,有進無退,有攻無守,漸漸的,一套絕世劍術初見雛形。還剩一路破槍式。

皆因古墓中厲害的槍術秘籍太過稀少,所謂日刀月劍一輩子槍,槍術最為難練,一旦練成,也最為厲害。岳武穆的“瀝泉神槍”縱馳南北,橫絕宋金兩國而無敵手,威力之強,便可見一斑。

且說青書“純陽無極功”大成之日,功成的姿勢委實太過……

雖然劉伯溫、楊汐晴、蘇若雨三人都未知覺,但他卻做賊心虛,順口便引用了一段昔年看過的一本牛書中的名句,可說是十分拉風。

但這句話卻讓楊汐晴掩嘴而笑,也起了爭鬥之心。乘着青書做賊心虛沒有設防,“破劍式”應手而出,攻向青書七處大穴。

青書飄然後退,折了一根松枝,運使太極劍術,劍意綿綿不絕,結成太極劍圈,與楊汐晴鬥了個不亦樂乎。昔年他無法貫通太極劍,皆因難能持久,劍意多有斷絕,太極劍圈極易破裂。但此刻內力一通,一根松枝在手,腦中便陡然生出種種不可思議的變化來,竟以一碰即斷的松枝擋住楊汐晴手中利劍,五十招後,更是佔得上風。

及至此時,他恍然大悟:“原來太師傅早就悟通絕頂劍術,只是這劍術要求委實太高太高,爹爹和六位師叔是難能學會的,故而太師傅以十年之功化繁為簡,端的是用心良苦!”

想到此處,他心中不由感嘆,自己不過照搬他的劍意,便能有如此成就,張三丰學究天人,委實是一代宗師。

奇才與宗師,差別就在此處。/dd

ddid=contfoot/ddddid=tipscent/ddddid=footlink/ddddid=tips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