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明朝官員俸祿由朱元璋所定,正七品的縣令每月俸祿僅為7.5石大米或一年45兩白銀,每個月摺合4兩銀不到。

普通士卒收入則更低,哪怕是威名赫赫的戚家軍,當年募兵的月銀也僅有9錢後期漲到1兩5錢,民壯6錢,因此江南水師正卒月餉2兩銀子實在是這個年代難得的高薪了。

要知道這2兩銀,可是實打實的,吃住都在軍營,可以說完全是凈賺。

大明朝從未有過的優厚從軍待遇,很快便吸引大量符合要求的青壯前來報名,從昨天開始,上元水師碼頭招兵處忽然變得熱鬧起來,成百上千的適齡青壯在招兵處前面排起一溜溜長隊。

在紫陽武館接受15天特訓的12名年輕軍官,不得不離開給他們帶來巨大收益的武館,返回駐地招募士卒,紫陽武館也派出7名擁有從軍經歷的教官前往協助。

上午九點剛過,湧進碼頭的民眾越來越多,不少精明的船家自發地開通了三山門水關新河口碼頭龍江市場等地至上元碼頭的客貨運輸航線,每日均有大量船隻為虎山莊園各大作坊送來各種原材料。

成百上千的商販和一無所有的苦力來到碼頭碰運氣,商販們希望能與各大作坊總管主事拉上關係,苦力們則希望進入高薪水高福利的各大作坊,成為方圓數百里人人羨慕的虎山莊園一份子。

一夜未眠的朱道臨在師弟楊大鼎的陪伴下,跟隨從陸路趕往碼頭的人群默默前行,今天他換上了深藍色普通道袍,腰間多了一把樸實無華的寶劍秦王劍。

這把仿自戰國時期秦國皇帝佩劍的“秦王劍”雖然千錘百鍊,價值萬金,但並非朱道臨喜歡的佩劍,只是勝在外形簡潔古樸典雅,掛在腰間不會太過突兀,朱道臨鍾愛的那把闊劍實在太重太長,只能握在手裡無法掛在腰帶上。兼之仿自漢劍的闊劍外形獨特,殺氣騰騰,不到萬不得已,朱道臨實在不願拿出來嚇人。

朱道臨發現。越接近碼頭人流越多,插着青色三角旗的紫陽觀馬車行的客貨馬車不時從身邊駛過,碼頭上方特別開闢的停車場和貨物轉運場此時已是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熱鬧程度幾乎可比三山門外的大市場。

“昨天也有這麼多人嗎?”朱道臨低聲詢問身邊的師弟楊大鼎。

楊大鼎驕傲地回答:“前段日子沒這麼多人和車。最近幾天越來越多,東面的固山鐵城咱們紫陽觀東北面的製藥廠和醫學院先後開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開出的價錢又高,方圓幾百里的大小商人和青壯勞力哪還坐得住?”

“加上昨天孟山大哥的三里江堤正式開工,三個地方加起來,僅勞工一項至少需要四萬人,還要購買大量石料磚瓦木料和石灰,如今金陵城裡城外看不到半個閑人,發家致富的人越來越多。”

“隨便什麼人只要有手有腳勤快些。不但能吃飽,賺下些儲蓄也不是難事,就連周邊方圓百里的縣鎮也跟着受益,這種興旺景象幾十年都沒出現過,估計用不了一年時間,金陵城將會再現永樂皇帝遷都前的繁榮景象。”

朱道臨遠沒有師弟楊大鼎這麼樂觀,他非常清楚,目前的一切都是數百萬兩銀子的巨額投資引發的,用後世通俗的說法是,基礎建設的巨額投入拉動整個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在巨額投入的刺激下迅猛被帶動起來,大量剩餘勞動力從農村走向城市,進而引發城市化效應,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環境發生積極變化。

這半年多來。朱道臨看過的書籍越來越多,經歷的事情也越來越多,眼界和心胸隨之越來越廣,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只是畸形的繁榮,唯有大力發展製造業,以先進生產力促成生產關係的進步。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創造力,逐漸走上工業化道路,整個地區的經濟和廣大民眾才能真正受益,這樣的繁榮才是真正的繁榮。

朱道臨進入碼頭之後,沒有前往人流涌動的招兵處,而是順着碼頭一路向南巡視。

四十八歲的造船作坊總管繆晉德技術總管張祥齡賬房總管刁美芳很快迎出來,陪同朱道臨登上造船作坊自用碼頭與3號大碼頭之間特意留下的小石崗,居高臨下俯瞰全局,就造船作坊的二期擴建工程展開商議。

虎山莊園的造船作坊是各大作坊中技術要求最高的,因此發展速度也最慢,到目前為止工匠人數僅為320人,學徒人數900人,其中長年從事造船的工匠僅為62人,這62人大多是總管繆晉德從荒廢多年的龍江寶船廠拉來的老夥計,其餘是出自水師工匠營的總管張祥齡從退役的水師老工匠中挑選而來,雖然不少老工匠能寫會算經驗豐富,但人數遠遠達不到實際要求。

三十九歲的技術總管張祥齡是江寧人,考了二十多年科舉,連個秀才功名都沒撈着,但他在算學和造船上的天賦極為突出,是慧眼識才的趙訓庭和刁美芳一同把他推薦給朱道臨的。

當時朱道臨和張祥齡談了半小時,就被他紮實的幾何學知識和來自實踐的物理知識所打動,立即任命擁有真才實學的張祥齡為造船作坊技術總管,給予月薪100兩銀子的最優厚待遇。

朱道臨要求張祥齡組建一個技術小組,整理趙訓庭和刁美芳從工部偷回來的大量技術資料,邊實踐邊總結,此後朱道臨還曾經兩次把帶回來的造船技術資料和製圖學資料送給張祥齡,並為他修建實驗室和一個用於船模實驗的大水池,對張祥齡的幫助和促進非常大。

沉溺於造船技術之中的張祥齡沒有辜負朱道臨的期望。

這三個月來,他白天協助總管繆晉德率領工匠們修造80噸級帆槳巡邏快船和150噸級內河戰船,晚上組織苦心招募的十人技術小組,研究消化朱道臨提供的各種造船技術資料。

經過反覆計算實驗和改良優化,張祥齡終於設計出兩款新式風帆戰船,如今第四號第五號船塢里建造的兩艘300噸級雙桅風帆戰船,就是令所有人滿懷期待的新式戰船,無奈熟練的工匠人數太少,修造進度非常慢,嚴重製約了張祥齡的工作效率。

ps:第一更送上,求訂閱打賞推薦票和月票鼓勵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