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冬去春來,四二年的春節,在隆隆的炮聲中到來。

在過去的三個月時間裡,南華經濟穩步提升,由於下轄地區能源、銅鐵礦石、稀有金屬、橡膠等資源一應俱全,糧食儲備充裕,再加上蘇德戰場的巨大訂單支撐,工農業均呈現爆炸式的增漲。

此消彼長,美國在日軍的大舉入侵下,經濟遭到極大破壞,支援英倫三島及非洲的物資急劇減少,幾乎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於應對日軍入侵上。

去年十一月中旬,日軍突破白令海峽,在阿拉斯加的威爾士王子角登陸,美軍第十二軍軍長威廉.辛普森少將率部進行英勇的抵抗後,退往了霍加察。

霍加察與費爾班克斯一樣,是阿拉斯加著名的採金城市,隨着二十世紀初阿拉斯加的金礦陸續發現,逐步成為擁有數千人口的小城市。

進入本世紀後,美國在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貝發現超級大油田,加上霍加察、費爾班克斯與塔納諾等地的金礦,尼納納的銅礦,原本一文不名的阿拉斯加,成為了一方熱土。

為了開採這些礦藏,美國政府斥資修建了北起普拉德霍貝,向南經霍加察、費爾班克斯、塔納克洛斯,穿過加拿大國境,由斯格納、卡馬克斯至鐵路樞紐迪斯奈克與納爾遜堡的公路。後世美國曾修建貫通本土與費爾班克斯的高速公路,但在這個年代,僅有普通的公路用以通行。

由於霍加察城距離北極圈不到兩百公里,這裡特有的極夜很快就會到來,到時候白天僅有兩三個小時,其他時間幾乎都被黑暗所籠罩。

日軍與美軍在霍加察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大戰,由於失去制空權,加上日軍擁有軍隊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優勢,美軍被迫向費爾班克斯撤退,卻在途中遭遇日軍的伏擊。美軍第十二軍徹底潰散,殘部逃往加拿大境內。

原來,南雲忠一的航母特混艦隊在奪取阿留申群島後的第二天,與從千葉群島趕來的運輸艦隊匯合,護送阿南惟幾中將統率的日軍第十七軍四個師團,在安克雷奇發起搶灘登陸作戰。

結果毫無懸念,經歷過澳大利亞血戰的第十七軍,根本不是嚴重缺乏訓練的美國海岸警備部隊能夠抵抗,很快美國人便丟掉了安克雷奇港。

三十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羅斯福為了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大搞基礎建設,其中便有安克雷奇港到費爾班克斯城的鐵路建設項目,這條鐵路的貫通,為開發阿拉斯加、合理利用資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現在也方便了日軍的進軍。

日軍很快便乘坐火車,順着鐵路北上,奇襲費爾班克斯,一舉截斷了美軍的退路。導致遭到前後夾擊的美軍第十二軍土崩瓦解。

再看看加拿大政府和軍隊的反應。

英國向德國宣戰後,作為英聯邦自治領的加拿大,陸軍共編成了六十個團,其中大半派到了英倫三島和南部非洲地區,目前本土僅有第三和第六步兵師,以及五個空軍中隊,總兵力不到十萬。

面對日軍壓倒性的優勢。加拿大政府驚慌失措。首相麥肯齊.金與國防部長詹姆斯.里頓.羅爾斯頓簡單商議後,立即做出決定:將西部地區的所有軍隊和居民,全部撤往東部地區。此舉在盟國中引發巨大爭議,但加拿大政府和軍隊我行我素,匆匆組織民眾就像躲避瘟疫般逃離西部地區,所有的鐵路和公路上,都被西撤的軍隊和民眾塞滿。

和美國一樣,加拿大也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哦,不對。此時的加拿大還不能稱之為國家,因為戰爭爆發後,加拿大的自治便名存實亡了,完全受到英國戰時內閣的支配,再次從半獨立的自治領淪為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還不能有自己主張的殖民地。

在美國人眼裡,由丘吉爾來代表整個英帝國非常方便,而加拿大不過是英帝國在北美的附庸。英美兩**官組成的聯合參謀部中,加拿大將領未取得任何席位,同時英美首腦會談中,加拿大領導人根本沒有發言權。

加拿大民族構成複雜,一千一百萬人口中。英裔約佔百分之四十,法裔約佔百分之三十。其他歐洲人後裔佔百分之十,包括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在內的土著居民約佔百分之三,其餘為亞裔、拉美裔和非洲裔。

法國投降後,維希政府與德國納粹保持着親密合作關係,在進攻蘇聯的德軍陣營中,甚至有數個法國自願師,而自由法國在加拿**裔中的影響力卻微乎其微,因此認同正統的法裔加拿大人堅決反對捲入戰爭中,但他們的政治主張一直受到打壓,法裔的蒙特利爾市長卡米林.雷德甚至因為反對徵兵及向歐、非大陸派兵而被捕入獄。

法裔佔有人口多數的加拿大東部的魁北克地區,希望置身事外的法裔,隨時都有可能在軸心國姦細的挑唆下宣布獨立,加拿大內部存在着巨大的危機。

在麥肯齊.金首相看來,一旦西部地區陷入與日軍的戰火中,東部無人制約的法裔必然受到鼓舞,宣布獨立的幾率將成倍加大,一旦魁北克地區的法裔建國並反戈一擊,那麼前後受敵的加拿大極有可能國破家亡。

綜合種種情況,麥肯齊.金首相與詹姆斯.里頓.羅爾斯頓部長完全放棄了對國土西部地區的防守,所有軍隊和民眾,全部通過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撤到安大略、魁北克省等東部,這樣魁北克由於大量英裔及其他族裔的公民湧入,法裔獨立勢力必然會受到極大壓制。

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加拿大人選擇了苟且偷生。由於日軍來勢太過兇猛,撤退的加拿大人根本無法帶走大件的東西,整個加拿大西部的工業設施和糧食等物資,幾乎完好無損地落入了日軍之手。

此時的加拿大並非蠻荒之地,西部地區照樣有龐大的工業基地。

一戰期間,為滿足宗主國英國的戰爭需要,同時原本依賴於歐洲進口的商品必須自產才能滿足,加拿大的礦石冶煉、鋼鐵、金屬加工、製造業、紡織和化工業迅速發展。許多新的工業部門、新型製造業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甚至在英國政府規避風險的經營理念下,加拿大建立起了非常完善的軍工體系,使得加拿大由傳統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換。

戰後,加拿大經濟持續增長,但由於產能過剩,二九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加拿大全境出現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一直到戰爭爆發前都未緩過勁來,全國積壓的物資堆積如山。比如存放在倉庫里的小麥便多達一千三百多萬噸,其中大半糧食倉庫建在乾燥少雨嚴寒的西北部地區,日本人輕輕鬆鬆就得到了急需的糧食。

眼見着兇悍異常的日軍一步步向自己逼來,美國政府高層和美軍司令部將帥心驚之餘,調兵遣將,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