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三百一十二章皇帝的心思

待到王侍堯和葉淙溫離開之後。劉浩然又將頭埋進了厚厚的卷宗之中。其實從內閣的正式卷宗和各種渠道反饋的消息來看,大明的財政和經濟問題其實要嚴重得多。當然了,這是站在劉浩然的角度上而言。劉浩然不僅一手打下了大明江山,也一手參與制定了整個大明國策,二十餘年當政的經驗加上他穿越者的“先知先覺”,儘管沒有穿越前沒有多少財政經濟知識,但是劉浩然還是敏銳地嗅出危險的氣息。

大明建立之初,人口稀少,土地荒廢,除了發展工商業,最重要的就是恢復農業生產。前者關係到是否有實力發起北伐,一統天下,後者則關係著大明能否維持下去。

劉浩然發展大明工商業無非就是那麼幾招,聯合權貴官僚,勾連商人地主,投資辦廠;“解放”工匠,集中發展;政策大力扶植等等。而恢復農業生產則是從兩方面下手,一是均田制基礎上鼓勵扶植百姓開墾荒地,二是利用龐大的軍隊基數進行軍屯。

劉浩然從打下江南之後就通過各種手段沒收了大量原本屬於元廷貴族官員、寺廟、鐵杆地主豪強的良田,丈量清理無主的田地,以為官田。再分配給百姓為官賦公田和永業私田。而且這種分配帶有一種強行遷徙的方式,主要是從人口稠密的江浙地區向由於戰亂人口減少的兩湖、江淮地區。與此同時,在統一江南,準備北伐大肆擴軍的前提下進行大規模的軍墾軍屯,主要集中在南北交接地區和兩廣邊疆地區,這裡不是飽受戰亂土地荒廢就是一直比較落後,開墾不足。經過幾年努力,江南逐漸恢復了生氣,加上工商業迅速發展,大明北伐、統一戰爭也有了底氣。

天下一統後,大明繼續通過均田制從江南向北方遷徙百姓,逐步恢復北方的生產,更重要的是,為了穩定局勢,大明在北方一直保持着數十萬軍隊,這些軍隊花費了大量時間進行軍墾軍屯,而且在這些軍士複員退伍之後,一般也是就地安置,直接將軍隊開墾出來或荒置的良田分給這些軍士,讓其遷徙家小或就地成家。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雖然大明人口沒有迅速恢復,但是土地人口比例開始均衡,原本人口集中的江浙等地不再“地少人多”,加上十幾年來以“皇恩浩蕩”的名義從各地世家地主手裡“赦放”附奴家僕,“解放”了大量人口用於農業生產恢復,因此在大明工商業迅速大發展的同時,大明農業也開始逐漸恢復。

但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大明工商與農業的矛盾開始發生衝突。此前,用於大明工商業發展的人口多是前元的匠戶、降軍等等,與原本的農業人口並不衝突,此後的勞動力補充多是從城鎮人口中培養出來的專業技工和普工,與農業人口也沒有太多的衝突。但是到了目前,隨着蒸汽機開始廣泛為工廠提供動力,機械等技術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開始大爆發,工業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換句歷史上的話,大明目前的工業已經開始進入大工業時代,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日千里,更重要的是對棉麻絲等原材料的需求也是突飛猛進,這就造成了工業在勞動力和耕種等方面對大明農業產生了極大的衝突。

加上其它問題的積累,被掩蓋在大明興盛外衣下的矛盾越積越深,如果解決不好,極有可能出現大爆發。劉浩然為此頭痛不已。

“陛下,弘文院經濟研究所李道君奉旨覲見。”門口外面有侍衛武官稟報。

“宣進來。”

“是的陛下。”

“之明,陪朕走走,邊走邊聊。”劉浩然覺得頭昏腦脹,便向行完禮的李道君說道。

走在後花園裡,清新的空氣讓劉浩然混濁的腦袋為之一激。深吸幾口氣,劉浩然覺得整個身子也輕快不少。

“之明,說說你最近的調查結果。”

“是的陛下。”

“陛下,這兩年隨着蒸汽機技術成熟,已經逐漸在礦山、冶煉、紡織、印染、機械等方面廣泛應用。太平第一機器廠從明歷十三年開始,出產的各型號蒸汽機每年上升。明歷十三年是五十六台,明歷十四年是一百一十七台,今年已經出產兩百二十六台,而明年的訂單已經接下二百七十九台。”

“在此影響下,大明截止明歷十五年,已經有了七百五十九家紡紗廠,其中六百十一家採用了蒸汽機動力的騾機,其效率是原本紡紗機子的八倍,是原本水力紡紗機的一點二倍;有織布廠一百六十七家,其中一百零一採用了蒸汽機織布機,效率是原本水力織布機的二點一倍,是原本織布機五十一倍。鋼鐵廠十一家,出鐵由明歷十二年的兩萬一千噸升至至明歷十四年的十一萬噸,今年預計可以達到十三萬噸......”

李道君的資料非常詳細,從紡織到鋼鐵再到陶瓷等等,都是用數字講話。劉浩然默默地聽着,這些數字在內閣的統計表格里也能看到,只是沒有這麼詳細的對比。

“都是數倍的增加,工業對勞動力和原材料的需求應該也是數倍的增加。”

“是的陛下,儘管許多工廠採用了蒸汽機等先進技術以及各種管理手段,提高了效率,但是效率越高,利潤越大,工商業者投資擴張得也越快。對勞動力和技工的需求也增多,尤其是原材料需求,更是兇猛如虎。以棉花為例,江蘇、山東、安徽等地目前種棉耕地面積已經比不上需求了,棉花從明歷十三年開始,價格已經連續上漲了四成。今年要不是印度西部地區的大量棉花運至,價格估計要翻一番。”

“陛下,現在東南等地的工商業者要求擴大種植面積,而各地百姓看到棉價上升,有利可圖,也是一涌而上,甚至有的地方少數百姓買糧完稅,全力投入到種棉之中。這種趨勢已經引起內閣和地方官員警惕,開始出台政策進行壓制。”

“爭得厲害嗎?”

“爭得很厲害,尤其是在江蘇、浙江兩省的奉議會上,兩地奉議員多於工商業者有關聯,又受勞工聯合會的影響,極力要求兩省布政使放開種棉面積,與布政司和其他反對的奉議員吵得不亦樂乎,幾乎到了拳腳相加的地步。”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兩省,工商業者勢力龐大,尤其是代表世家地主勢力的江南派受到打擊之後。他們更是乘勢而上,他們扶植的奉議員佔了兩省奉議會的很大部分,自然要為自己支持人的利益相爭。但是在保守的世家地主和主流官員來看,農業仍然是大明的根基,削弱農業豈不是在動搖大明的根基?這是萬萬不可取的。所以兩派斗得不亦樂乎。

不過令劉浩然欣慰的是,這兩派相爭不再是什麼意氣之爭,不再是動不動舉大義、扣帽子。他們也知道有理有據地相爭,畢竟二十幾年的熏陶下來,他們也知道適應新的鬥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