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1講史家絕唱

畫外音: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着作。以後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着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無法超越也難以企及,這個人就是司馬遷,這部史學着作就是《史記》。《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約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傳統國學精品中,唯有《史記》是無以倫比的“百科全書”。魯迅先生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馬遷本是西漢時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國封建社會為數眾多的史官當中並無特別之處,但為什麼司馬遷後來能夠寫出《史記》這樣偉大的歷史巨着,是什麼改變了司馬遷的人生軌跡,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帶領我們穿越上千年的歷史時光,走進史聖司馬遷的內心世界,閱讀一部偉大的通史巨着,《百家講壇》大型節目王立群讀《史記》之史家絕唱。

大家好,從今天起,我們開始讀《史記》。《史記》開創了中國史傳文學的先河,在《史記》之前,中國的歷史書只有兩類,一類是編年體,就是按年代來記述歷史的,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傳》,這是編年體的;另一類就是國別史,按時國家來記載歷史的,比如說像《國語》,像《戰國策》。沒有紀傳體的通史。所謂紀傳體就是按人物為中心來記述歷史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這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從《史記》以後,中國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不過《史記》是紀傳體的通史,其他諸史都是紀傳記的斷代史,就是一個朝代一個朝代的歷史。

《史記》和其他的史書雖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別。

第一點,《史記》充滿了愛憎之情,這一點是其他史書不具備的。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地、公正地記述,不要求抒發感情。但是《史記》記述人物的時候,往往帶着作者自己強烈的愛憎之情。他特別對一些悲劇人物,像《項羽本紀》寫項羽,《李將軍列傳》寫李廣,對這些人物的記述,《史記》可以說寫的是悲歌慷慨,蕩氣迴腸,非常令人感動。

《史記》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對人物的記述融入了很多文學的手法。比如說“鴻門宴”,“鴻門宴”一直被選為我們高中語文課本的傳統教材,達半個多世紀。“鴻門宴”簡直就是一部小說。

第三,《史記》還起填補了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許多人物史的空白。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史記》的話,我們中華民族很多偉人我們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說《論語》的作者孔子,司馬遷在《史記》中間寫了一個《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權威的一部人物傳記。《史記》還融入了作者對封建帝王的批判,這一點就更不簡單。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說,司馬遷在《史記》中間批判最尖銳的是兩個人,一個是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第二個是司馬遷生活的當代皇帝漢武帝。一個史學家敢批判開國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頂頭上司,這是了不得的。沒有膽量是不敢寫的,司馬遷既寫了漢武帝廣招賢才,最終成就大業的他的事迹,同時也寫了劉邦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俗,寫了他很多不良的記錄。至於對漢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這就是《史記》的實錄精神,批判精神,這麼一部偉大的史學着作,是誰來完成的呢,是司馬遷。

司馬遷的身世其實並沒有特別之處,他是一個史官家庭,行過萬里路,讀過萬卷書,雙師從過當時的一些名師,這都是當時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備的。那麼是什麼事件讓司馬遷完成了一個巨變,由一位普通的史官,變成了一個偉大的史學家呢?是命運。

畫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談去世之後,司馬遷繼承了他父親的職務,繼續在漢武帝朝擔任史官。在這種情況下,司馬遷閱讀了大量的宮廷藏書,這些都為《史記》有寫作做了準備。但是,如此家學,如此經歷,如此條件的史官在中國封建社會不足為奇。充其量,司馬遷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史官而已。那麼,是什麼事件使司馬遷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偉大史學家的轉變呢?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時期,因為外交上的失敗,漢匈關係又緊張起來,漢朝與匈奴的戰端重開,漢武帝派自己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然而就是這次與匈奴開戰,引發了後來司馬遷命運的轉變,那麼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到底是什麼事件改變了司馬遷的命運軌跡呢?這個事件發生在漢武帝的天漢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這一年,漢武帝派了一位將軍叫李廣利,此人是漢武帝最寵幸的愛妃之一李夫人的長兄,就是他最喜歡的嬪妃李夫人的哥哥,讓李廣利帶領軍隊去攻打匈奴。當然漢武帝的主觀目的是想讓李廣利藉著軍功封侯。同時,為了保證李廣利從軍的順利,漢武帝讓當時的一位名將叫李陵,讓李陵去為李廣利搞後勤保障,史記的記載叫“將輜重”,就是去做後勤保障。但是李陵不願意這樣做,李陵公開提出來,他願意帶他的五千步兵單獨出征,以分散匈奴對李廣利的軍事壓力。這件事情,讓漢武帝心裡很不滿。武帝就覺得李陵太不給面子,所以就告訴李陵,我沒有多餘的騎兵配給你。那言外之意說,你要出征你就帶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這種情況下,李陵就帶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當然李陵出征的開始很順利,沒有遇到什麼阻力,而且李陵還馬上派人回來,畫了地圖,回來向漢武帝報告了進軍順利的情況,武帝也很高興。

但是後來的情況就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因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見了匈奴大單于帶領的三萬匈奴的主力。李陵確實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單于的三萬軍隊殺死了幾千人。大單于兵力雖然是六倍於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單于就覺得李陵這個步兵太不簡單,一怒之下,因為他覺得我三萬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裡過不去。緊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賢王調來了八萬軍隊,加上大單于的軍隊一共是十一萬騎兵,對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這種情況下是且戰且退,而且是越戰越勇,最後打到匈奴的大單于都覺得這個仗打不下去。大單于就準備撤兵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個意外的突發事件,這個事件,就是李陵有一個部下,受了他上級的侮辱,這個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單于,叛逃了,然後,就報告了李陵這個軍隊的兩個重要的絕密軍情。第一,李陵沒有後援部隊,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沒有後援。第二,李陵的這個步兵之所以能夠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種可以連發連射的弓箭,叫弩機。它就是一種弓箭的升級改造版本,這個箭它用機器發射,可以連發連射的,說他弩機的箭快要用完了。這樣一說,這個匈奴的單于就覺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後集中他的軍隊對李陵發動總攻。而且李陵的軍隊當時行進在山谷里,這個單于的軍隊,匈奴的軍隊,是在兩邊的山上,往這個山谷裡面扔這個大石塊,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傷亡慘重,這個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沒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陵就覺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圍吧。突圍的時候,最後他的三千士兵中間只有四百個人逃回來了。李陵的副手陣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