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清州伯父,您怎麼不走了。”秋秋覺察出趙清州的異樣,可並未打算掩飾自己超出八歲孩子認知水平的事實。“小秋,我歇歇。”趙清州替自己找了一個借口,他只覺得心裡沉甸甸的,停了須臾方才繼續抬腳,沿着被秋草遮擋的石階,走到瞭望月亭上。

秋秋坐在亭中,咔嚓咔嚓地咬着手裡的馬蹄糖,天上的月亮好看,湖上的島也好看,每一座島嶼上都是燈火璀璨,在黑暗得沒有一絲變化的湖水中異軍突起。“小秋在看什麼?”趙清州看到秋秋往遠處望得出神,忍不住問道。

“清州伯伯,你看湖上那幾處燈火通明的島,我在想,或許咱們此時飛到九天之上,看到的群星萬座,就如同此時在湖上亭中看的島,那麼大,那麼亮,那麼美,對不對?”秋秋轉過頭來說道,還不忘又咬了一口馬蹄糖。

趙清州看着秋秋,漸漸習慣了眼前這個小孩子的說話方式,與她談論起來:“小秋這個想法很好,是師父教給秋秋的么?”秋秋搖了搖頭,又忽而問道:“是我自己想的,清州伯伯,如果我講話像個大人,您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清州笑了起來,朗聲道:“不會的,小秋聰明,幼年早慧,這是一件好事。”秋秋心中忽然感到如釋重負般的暢快:是啊,小孩子早慧也是有的,自己今後就不用可以裝八歲的孩子裝得那麼辛苦了。

“所以,小秋是有什麼事情想告訴趙伯父么?”趙清州聯想起剛剛在船舷上秋秋悵然若失的樣子。“也沒什麼,清州伯伯,只是擔心這樣歌舞昇平的日子,不知道還能有多久。”秋秋拾起了剛剛的惆悵之意。“小秋何出此言呢?我們商討一下也未嘗不可。”清州引導着秋秋將想法說出來。

“清州伯伯,我怕有朝一日,大宋終會敗給蒙古人。”秋秋把自己心中替這些人的擔憂,說了出來。趙清州臉上的笑容隱去不見了,他認認真真對眼前的孩子許諾道:“不會的,小秋放心,我們這些大人,會守好國門的。”

看着趙清州眼中的堅定,秋秋一時間有些感動,說道:“我明白,可是一百多年前,在汴梁的大人們,也是想守住國門的,可咱們不是也退居臨安來了?”面對秋秋稚聲的質問,趙清州飛快地思索着該如何回答:“當年國中兩派相爭,國力折耗,朝中又無人主事,方才被金國乘虛而入。那時的國力,無法與今日相提並論的。”

“清州伯伯,弱肉強食才是這世間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然為什麼即使每個朝代都有功臣烈士,卻仍然躲不過改朝換代的命運呢。歷史的洪流,從不為任何英雄人物讓路,落後就要挨打。難道蒙古人解決了自己西面的問題之後,就從此安居河套平原,永不南下么?”

趙清州理解着秋秋話里的意思,忽覺得世事悲涼。他很想讓孩子相信,只要抱定修身治學的根本,懷有兼濟天下的責任,那麼河清海晏便只是時間問題,可秋秋的話讓他不由得想起兩句詩來: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或許小秋的話是對的,可這個孩子,又如何生出這樣的想法的。

“小秋,是不是今天在望海樓,師父把秋秋的腦袋罩起來,讓你覺得害怕了,才想到了這些?”趙清州有些心疼地問道。“沒有,清州伯伯,我不害怕,只是說說自己心裡的想法罷了。”她忽而跳下石凳道:“清州伯父,我可以告訴你一個秘密么?

趙清州笑着附耳過去,聽到秋秋說道:“我其實,不是個小孩子,我……是個和您一樣的大人。”“我知道,秋秋是個聰慧善良的大姑娘了。”趙清州伸手摸摸秋秋毛茸茸的腦袋,並沒有把這句話當真,而是接著說道:“把糖吃完,咱們該下去了。”

下瞭望月亭,秋秋拉着趙清州去又買了一串馬蹄糖,準備拿給西門三月,賣馬蹄糖的大嬸見秋秋生得惹人喜愛,又拿荷葉包了一些炒蠶豆送給了秋秋。趙清州略有推讓,想要付錢,不料大嬸卻一面把蠶豆塞給秋秋,一面熱情地說道:

“我又不是給你這大人的人,我是給你的小孩的,你不要管。”說得趙清州哭笑不得,只得帶着秋秋謝過了大嬸,兩個人向上岸時的碼頭走去。張雲華和蘇夢棠已經到了,正在船上等着,見到趙清州和秋秋,蘇夢棠忙向這二人招手。

“你們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趙清州明明記得自己帶秋秋上岸後,他們乘船遠去了。“今日賣魚餌的人不在,所以我們看了一會兒就回了。”蘇夢棠笑着把秋秋抱到船上。秋秋開心地把手裡的蠶豆和馬蹄糖給張雲華看,雲華點點頭,摸摸秋秋的腦袋,柔聲道:“說過不可以吃那麼多零嘴的。”

“那個啊——”趙清州也走上船來,替秋秋解釋道:“是那邊賣小吃的大嬸非要給的,糖也是秋秋要帶給三月的。”蘇夢棠剛要誇獎秋秋,便聽到船夫在船尾笑着大聲說道:“不要緊的,這一帶賣的馬蹄都是西湖水邊長的,這個東西味甜多汁,小孩子吃了最健腸胃了。”

說著,船夫拿竹篙點在岸邊的石頭上,讓船慢慢離岸,轉了一個方向後,向湖心島駛去。趙清州和船夫攀談道:“老人家,您家裡有幾口人?”船夫笑答道:“家裡五口人,除了老朽和老婆子,還有三個男孩子。”蘇夢棠捏了一顆秋秋捧着的蠶豆,誇讚道:“那您真是好福氣。”

不料老船夫半是欣慰半是嘆氣道:“按說是不錯了,三個孩子也都孝順,可前幾日多雨,山中的幾畝薄田被雨沖毀了,租船的錢也年年上漲,三個孩子又都到了該說親的年紀,日子過得艱難。”眾人聽了,明白了老漁夫為何嘆氣。張雲華問道:“老人家,不知三位令郎,如何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