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輪台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在公元925年出土的塞語殘卷上,就有烏魯木齊這個地名。但是這部神秘、神奇之卷,一直卻鮮為人知,或無人讀懂...... 輪台之史 許多城市,因為戰火,因為洪水風沙,或被毀滅,或被掩埋在地下,如烏魯木齊之南的樓蘭故城,風沙中只凸顯出殘缺的遺址,古都開封,宋時的模樣大多被掩埋在地下。烏魯木齊歷經戰火的洗禮,也有過洪水風沙的侵襲,但它咬了咬了牙,忍了忍痛,又站了起來,站起來的還是真實的自己。絲綢之路從這裡經過,亞心之都在這裡定位。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闢了以長安為起點,聯結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從此,中國的使臣、商賈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使節客商往來,經過輪台絡繹不絕,中外商業貿易迅速發展,文化交流日趨活躍,友好往來不斷加深。成為世界四大文明的交匯地,濃縮了西域文明的精華。 每一個生活在烏魯木齊的人,很自然都想知道這個城市的來歷和含義。“輪台”一名最早見於漢代,《史記》中記載的“輪頭”即為“輪台”,漢武帝曾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遠征大宛的補給地,並以《輪台之詔》而著名。漢匈之爭期間,漢朝在“輪台”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管理及屯田,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36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中心,這就是所說的“漢輪台”。後經歷東漢王莽簒權,東漢鞭長莫及,輪台城被匈奴單于佔領65年,直到班超收復,之後都護府在喀什盤槖城設立。三國歸晉後,西域都護府撤銷,輪台又歸屬車師國管轄。 3000年前的輪台為塞族部落世居,西周時期塞族與月氏混居,漢為匈奴郁立部落、單垣部落游牧之地,唐、宋為準噶爾突厥鐵勒部契苾赫力酋長牧居,元、明為蒙古厄魯特部落居住築堡,清設郡縣屯田布防,是西域著名的“耕鑿弦誦之鄉,歌舞遊冶之地。”古老的烏魯木齊河自南向北,從市中心穿過。城東是五千四百多米的博格達雪峰,宛若瓊樓玉宇,主烏魯木齊地區陰晴雨雪,而受單于御封,號稱“靈山”。 城南是雄偉壯麗的天山山脈,群峰疊嶂,銀裝素裹,氣象萬千;城西是充滿神話色彩的妖魔山,有雲即積,積雲積雨,俗稱“戴帽子”,有時連月陰雨帽子久戴不脫,故有渾名;城正中是拔地而起的紅山,宛如飛龍着地。山頂矗立着一座寶塔,高聳入雲,映襯着周圍的雪山,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烏魯木齊”為塞語“委魯木”的讀音,古準噶爾語意為“優美的牧場”,輪台在突厥語里叫“窩輪木台”,經過各民族語言的的互譯,即烏魯木齊是輪台的音變。 在陳列於敦煌博物館內的一件唐天寶初年(公元742)手抄地誌殘卷複製件中,發現有輪台(今烏魯木齊)的記述,這本手抄地誌(殘卷)正是17原窟藏經洞中的文書。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輪台修築的城定名為烏魯木齊,開始出現在官方的文書里。後來又被清政府改為“迪化”,直到1954年廢除“迪化”,恢復“烏魯木齊”作為市、縣的稱為。 歷史上的烏魯木齊城有好幾處,包括達坂城古城、烏拉泊古城、九家灣明故城及今天的烏魯木齊城,都建在這條烏魯木齊河川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家旅遊局把烏魯木齊評為中國旅遊名城。 “唐輪台”是在漢輪台之後建立在天山北麓的軍事要鎮和徵收過往商人稅務之地。西域都護府被設在了吉木薩爾,管理絲路北道。有學者認為,唐輪台的得名來源於漢輪台,但如今呈現在面前的這座古城是否就是當年的“唐輪台”?敦煌學的研究歷經了幾代人才剛剛起步,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這座城池的前世今生一個無可爭辯的理由。 輪台古城的歸屬到底在哪?學者們不得不把目光轉移到烏拉泊水庫上面,他們希望在出土的文物中能找到一些有力的證據,證明烏拉泊古城就是唐輪台。 烏拉泊水庫是在1956年開始挖掘建設的,主要用於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當時人們並沒有保護墓葬的意識,許多墓葬在挖掘中被毀掉。現在水庫出土的46處墓葬均是在水庫邊上被挖掘的,大多數墓葬都被掩埋在水庫之下。 結果卻令人更加疑惑,從水庫中挖掘出的物品來看,這裡竟然是古城活動前在戰國時期的墓地。考古工作者稱,這裡曾經生存着車師人,他們從事以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活動。這似乎更能說明在2000多年前,這兒已經是經濟、文化發達之地,這裡曾定居着許多居民,那麼新疆的首府烏魯木齊是否在2000多年前也已經存在了呢?學者們又陷入了困惑,他們希望在水庫里能出土證明古城存在的證據,不然屹立在水庫南部的古城將繼續沉默下去,但是曾在古城生活過的人又去了哪裡? 光陰荏苒,二千年後,人們用高科技手段在烏魯木齊市南郊永豐鄉的包家槽子找到了亞洲大陸地理中心,引起了世人關注。令人驚奇的是在“亞洲地理中心”標誌旁邊,人們發現了一塊巨石。除去浮土巨石中央有一個碗口粗細的洞垂直向下。後來有人猜測,箭洞正是匈漢之爭當年紅山碉樓弩箭射入的見證,此石叫“單于石”。 烏魯木齊濃縮了新疆歷史的精華:從奴隸制社會的頂峰西周王朝(穆天子會見西王母)、匈漢之爭設立西域都護府、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唐朝,烏魯木齊書寫了中國西域歷史最華彩的篇章。 輪台之俗 詩仙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為輪台留下千古絕句,邊塞詩神岑參在輪台也留下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名句,連清代文魁紀曉嵐也對烏魯木齊作詩160餘首,讚美不絕後,品嘗了當地特色。據說當地政府官員,給紀曉嵐在輪台接風時,上的就是大盤雞、皮帶面。以後就有了“天似穹廬輪檯面,閱微草堂大盤雞”。 新疆拌面、抓飯和大盤雞是烏魯木齊市著名小吃。俗稱“拌面”,因把和好的面拉成細長條,然後將菜拌入面中食用,故而得名。做拌面,和面很關鍵。和面和拉制具體說來有四個環節,即和面,揉面,醒面,拉麵。菜肴的品種很多,幾乎能入菜者,皆可用來拌着面吃。因所配菜肴的不同,拌面的名稱也就不同,有過油肉拌面、碎肉拌面、酸菜拌面、醬菜拌面等等,味道都很不錯。吃抓飯,食後再飲一小碗羊肉湯,更覺余香滿口,回味悠長,吃的時候配一碟蘿卜菜,口感更好。 大盤雞是獨具烏魯木齊地方特色的著名小吃,大盤雞從清代始逐漸盛行,迄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傳說,大盤雞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大盤宴”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大盤宴”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民間流傳,西王母曾設“大盤宴”招待周穆王。匈奴單于與漢軍交戰受困於輪台古牧地,終日過着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雞的店鋪前,聞香下馬,令掌柜快快上菜,掌柜見雞未熟,只好給他剁碎放在火上干炒。單于狼吞虎咽,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 後來,漢軍退去,單于佔領輪台,仍不忘當年在這裡吃過的大盤雞,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大盤雞,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單于吃大盤雞的故事一經傳開,大盤雞成了輪台街上的著名小吃。 輪台,是西域都護府的首府,一直以來專家學者爭論不休,因為在西域有兩個輪台,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修建南疆鐵路時,烏魯木齊南郊魚兒溝發掘了一座黃金大墓。在兩米多深的黃沙又四米深的卵石下,壓着一個香消玉殞的年輕女子,滿身大大小小的黃金飾品綴滿了她全身。墓中出土的金器加金珠、金花一共二百多件及八塊虎紋金牌、四條虎紋金代、一塊金獅牌訴說著這個年輕女子不平凡的家世和身份。 兇猛的獅虎紋飾,昭示着早期中亞草原游牧民族的審美觀念。獅虎是草原上的猛獸,是草原民族心裡的偶像,希望着自己如同這些猛獸一樣馳騁在草原上而又所向無敵。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座黃金大墓可能是二千多年前車師人留下來的;而墓中的女子,則可能是某一支部落酋長的千金,或者是王妃之類的貴婦人。 民間則流傳,這個睡在石棺中的神秘女子就是薩滿聖女,透過悠遠的歲月給人們講述了那掩埋在歷史深處的奢華和傳奇。 二千多年前的塞(車師)人,每當跳完薩滿舞后,將敬獻的大盤(雞、鴨、魚、牛羊肉等)系列,由聖女分給百姓吃。考古專家看到年輕女子石棺頭頂,就有即將風化掉的大盤骨祭祀遺迹,感到不可思議。 輪台之名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從地理位置看,烏魯木齊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城市,“地處天山之北,居四達之要衝”,佔據的方位是“開天門閉地戶”,自古就是“山環水繞,土膏沃衍”的民族交湊之地。 今天的烏魯木齊是首善之地,表情是現代的,有着漢唐草原味的寬容和豪爽。漢關唐詩尤在,古老的歌謠尚存,烏拉泊的風依然唱着漢唐的走馬川,廣場前站着千年古柏,虯曲的枝,滄桑的干,披着歲月的風沙,風骨硬朗,神態依然。一座紅山塔,閱盡人間滄桑,歷盡歲月霜寒,磚棱上結滿了蒼苔,依然站在那兒,迎着朝霞,送走落日。大概是紅山塔的靈氣太重,有西天佛光的護佑,戰火焚燒不了它,風沙摧毀不了它。歷史上的烏魯木齊,也發生過數次大的地震,紅山塔,古邁的身姿只是搖晃一下,又堅定地站成完整的自己。 登上紅山頂,看着那煙雲裊裊,彷彿置身於漢唐,漢時的夕陽,唐時的月色。此時夜已深,天上一輪皎月,地上流淌着燈光,喧囂的城市漸漸平靜下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樣絕妙的詩句,曾是詩仙李白在這樣的幽靜中寫成? 水磨園的石壁上,雕鏤着詩人們的墨寶,龍騰虎躍;或舉杯,或沉吟,或抬頭望月,或低首拂須;山石們活了,走在群雕中,飲的是漢唐的風,沐的是時代的雨。 遙想遙遠的漢代,漢武帝一統天下,劍指西域,那時這兒叫輪台。西域的都護府設在輪台,除了這裡是一塊位置重要的風水寶地,還與這裡的人有關:英雄、豪爽、包容、開朗。 烏魯木齊人積極樂觀,性格豪放,烏魯木齊人愛唱歌跳舞,喜歡夜市休閑。到了晚上,在廣場夜市喝啤酒吃烤羊肉,燈火輝煌如同白晝,扭秧歌的,跳麥西來甫的,有老人,有年輕人,也有孩子。 烏魯木齊,除了地理位置外,更重要的是這裡融合了多民族的人文基礎。一個民族是這樣,一個人群也是這樣,沒有容納,沒有含量,是沒有什麼出息的。蘇武牧羊,烏魯木齊向西,在漫天風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禿禿的旌節升華為一段千古的驚奇,書寫了一段銘傳千古的忠歌。 東西兩漢,在輪台奠定了中國西域的城廓基礎,唐朝在輪台把這個推向輝煌,走上鼎盛,山呼萬歲,絲綢之路諸國來朝,都要經過輪台都護府的恩准。新疆是亞洲的中心,輪台是新疆的中心,那時輪台的亮度足可以照徹寰宇。唐詩,代表着中國文化的一個峰巔,詩仙李白舉杯邀月,“明月出天山,便是盛唐輪台”;軍旅詩神岑參南門吟詩,傾盡了心中的風情。今天,你走在古榆樹下,走在河灘月色里,依然能享受到唐詩的浸潤。文化學者余秋雨寫道:“一個對山水和歷史同樣寄情的中國文人,恰當的歸宿地之一是南京。”那麼,不妨說,一個寄情山水歷史而又積極樂觀的中國文人,更好的去處是烏魯木齊。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烏魯木齊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點,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的融合處。古往今來,許多志士文人都曾駐足輪台,留下了一批描繪烏魯木齊美好景觀的名篇佳作,使烏魯木齊聞名遐邇。 尚思為國戍輪台,遠邁漢唐的輪台、一川鵝石的輪台、六月飄雪的輪台、鐵馬冰河的輪台、天山牧歌的輪台、絲綢之路冰雪風情的輪台、民族美食薈萃的輪台、瓜果飄香的輪台、博峰守護花園下的輪台、四大文明交匯的輪台、民族團結象徵的輪台、雪蓮故鄉的輪台、亞心之都欣欣向榮的輪台、熱辣辣情歌唱到天亮的輪台......戍守輪台(烏魯木齊),不僅是詩人的懷想、軍人的追求、屯墾戍邊的家園、愛國者的抱負,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補給地;二千年來,輪台一直是祖國邊塞的象徵,中國主權的象徵,更是未來影響亞歐地區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