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時間流逝,轉瞬已經到了八月,天氣開始轉冷。

卻說趙嘉採納鄭國滅蝗之策,軍民齊心協力,極大遏制了蝗蟲的蔓延,保住了田間為數不多的糧食。

饒是如此,乾旱、蝗災仍舊讓糧食大幅度減產,許多地方的收成,甚至根本不夠百姓自己食用。

趙嘉極力進諫,趙王偃遂下詔免除所有災荒地百姓賦稅。

沒有了沉重的賦稅,再加上百姓們在滅蝗期間攢到的錢財,倒也能夠艱難度日。

不過如此一來,趙國國庫今年幾乎沒有收成。

若非破燕之後從齊國換來許多糧食,趙國恐怕根本難以支撐軍隊所需糧草。

假都中陽。

雖然新都已經逐漸完善,然今歲收成不好,為了節省開支以及穩住人心,趙嘉並未遷都,繼續將行政中心放在中陽。

平岐君府。

李斯看着各地送來的公文,臉色濃重的說道:“君上,趙地位於北方,每年糧食只收一季。”

“秋收完畢,田地被翻土以後,現在都尚在閑置,待來年開春播種糧食,又要到秋季方能收穫。”

“然今歲百姓收成過低,哪怕有官府免除賦稅,恐怕也很難支撐到來年秋收。”

趙嘉聞言,不由眉頭大皺。

“從秋季收穫到來年開春,尚有半年時間,為何不在田間種植其餘糧食?”

李斯對曰:“君上有所不知,趙國土地大多貧瘠,每年一季收成最好,若不斷壓榨土地,反而會影響來年收成,得不償失啊。”

趙嘉輕輕捋了捋鬍鬚,不發一語。

過猶不及的道理,趙嘉如何不懂?

這個時代沒有化肥,僅僅依靠人畜糞便,想要讓土地不間斷種植糧食,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適當休耕不僅不會影響土地出產,反而會藏糧於地,乃可持續發展策略。

“我似乎記得,後世只有長城以北因為太過寒冷,才會種植春小麥,每年收穫一季。”

“至於長城以南,大多種植冬小麥,待來年收穫糧食以後,還能再種植一季大豆。”

趙國雖然地處北方,卻仍在長城以南,若按照後世經驗,完全能夠做到一年種植兩季。

現如今,唯一擋在趙嘉面前之事,那就是讓土地保持足夠肥力。

沉吟許久,趙嘉忽然說道:“事急從權,令百姓們焚毀荒草,將草木灰與人畜糞便混合灑于田間,再種一季!”

李斯臉色微變,勸道:“君上有所不知,粟都有其耕種時節,縱然不考慮土地肥力問題,冬季恐怕也不能種植啊。”

也不怪李斯如此。

假如此時胡亂種地,不僅會消耗掉大量種子,甚至會影響來年耕種。

是以,哪怕沉穩如李斯,此時也有些着急了。

趙嘉卻是反問道:“據我所知,此時種植麥剛好,為何偏偏要種植粟?”

李斯聞言愕然道:“麥雖可食,然極難下咽,百姓向來種植不多,且種植出來也都給牲畜食用,君上下令種麥,恐怕百姓不會同意。”

聽到李斯的話,趙嘉並不覺得奇怪。

小麥雖然在商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在華夏,然而由於其難以下咽之故,種植並不普及,基本沒有人會食用小麥。

一直到石轉盤在漢代得到推廣,讓小麥可以磨成麵粉之後,小麥的種植才逐漸廣泛起來。

如今乃是戰國末期,在李斯這些人眼中,小麥根本不能當做主食。

趙嘉盯着李斯,問道:“先生可知石轉盤?”

李斯疑惑道:“何為石轉盤?”

趙嘉答曰:“吾巡視各地,發現有窮苦之家低價購得小麥,而後將其置於兩塊大石之間,以人力轉動上面石塊,將小麥磨成細粉。”

“細粉摻水,則可烹飪出口感不錯之食物。”

“磨粉之物,謂之曰石轉盤。”

石轉盤又稱石磨,最早出現於戰國末期,直到漢代才開始逐漸普及,繼而也讓小麥成為主食。

趙嘉所要做的,就是將現有的東西加以改進,而後將其早幾百年推廣出去。

趙嘉相信,只要百姓們嘗到了麵食,對於種植小麥之事,肯定不會再有抵觸心理。

眼看李斯還有些迷糊,趙嘉當即將其帶着,見到了由墨家子弟親自改進的石磨。

當李斯看到白花花的麵粉,從石磨中不斷掉落下來以後,不由目瞪口呆。

特別是嘗過以麵食烹飪的食物以後,李斯臉上的狂喜之色,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

“還請君上將石磨磨面之法公諸天下,百姓得知麥可磨成麵粉,麵粉口感極佳之後,必然願意種植小麥。”

趙嘉深以為然,遂起草文書,在推廣磨盤的同時,嚴令各地官吏督促百姓種植冬季小麥。

李斯所不知道的是,種植完冬季小麥以後,趙嘉還準備讓百姓接着種植大豆,如此就能一年收穫兩次。

大豆營養豐富,有了石磨的出現,豆腐、豆漿、豆皮也能提前幾百年面世。

這些東西的製作並不算難。

只要趙嘉將想法告知眾人,自會有相應的人才為其分憂。

最為重要者,大豆根瘤有固氮養地的作用,能夠顯著提高土壤肥力。

若再加上草木灰以及人畜糞便,境內百姓一年耕種兩季,想必也不再是問題。

一年耕種兩季,就相當於讓整個趙國糧食產量翻倍,對於趙國來講,乃是功在千秋之策。

卻說詔令頒布以後,哪怕趙嘉在民間威望極高,仍舊遭遇到了極大阻力。

大多數百姓在沒有經驗之前,都不敢貿然嘗試種植冬小麥。

他們如此行為,不僅僅是因為擔心小麥難以下咽,也是在憂慮種植冬小麥會耽誤來年春耕。

對於百姓而言,哪怕只耽誤了一季糧食的種植,就會給整個家庭帶來滅頂之災。

不僅僅是百姓,就連趙王以及邯鄲文武,大多也心生疑慮,不願輕易嘗試。

好在有范增以及韓倉極力支持,再加上趙王偃對於自己這個兒子,已經有了一種莫名信賴感,這才力排眾議,將秋耕令頒布到整個趙國。

有了各地官吏的嚴厲督促,哪怕許多百姓仍舊憂心忡忡,也不得不開始秋耕,將小麥種植在地里。

就這樣,其餘諸侯國百姓,仍舊沉浸在顆粒無收的悲痛中時,趙國百姓卻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秋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