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二百一十八、新方向

第二天,芳華就開始了異國的學習生活。

先是旁聽了神經外科早上七點半到八點半的交班會。

這裡的交班,可不像國內醫院那樣幾分鐘就結束了,而是常常都要持續一個多小時。應該說更像是國內的主任查房。

只是這裡是由科里的一位高年資的高級醫生主持。會上,大家會對昨日的手術病人、今天的手術病人、重症監護病房的病人以及介入治療的病人進行逐一的討論,有時還要討論一些尚未住院的門診病人以及急救中心與神經外科有關的病人,每周一的交班會還要對普通病房的病人進行討論。

交完班,各位醫生就忙着處理自己管理的病人的事務去了,一般手術時間是從九點半開始。

芳華三人聽了交班後,就被請進了科主任b教授的辦公室。

b教授將近五十歲的年紀,還是外科醫生的巔峰時期。頭髮是淡金色,但也夾雜着不少白髮,不過袖光滿面,笑容爽朗,給人的印象非常好。

他很熱情地對三名進修醫生表示了歡迎,並詢問了他們各自的專業經歷。

齊大夫、宋大夫都是再過兩三年就該升副主任醫師的主治醫師,在腦外科都至少侵yin了七八年。

芳華算是資歷淺的了,因為畢業後頭兩年都在輪轉,只是第三年才開始接觸專業,她大概也就只有四年多的腦外科手術經歷。

不過b教授了解了他們能獨立完成的手術術式和曾做過的手術例數後,非常滿意,連連說不愧是中國來的醫生,臨床經驗就是豐富啊。他也補充說,中國醫生的手術操作能力也是很強的,中國人真的很聰明。

其實中國的人口基數那麼大,中國醫生一向是超負荷地工作,哪像瑞士全國人口才七百萬,連北京的一半都沒有,而蘇黎世的市區人口只有30多萬,加上周圍衛星城鎮也不過所以這裡的醫生還是挺“清閑”的。

就算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神經外科,在世界上的名氣那麼大,但它的規模可真的不大。

它的普通病房只有50張床位也不過20張床位,還常常是沒住滿的。

而且,這裡的醫生護士人數,相對於病床床位數來說,又太多了點。

這裡有助理醫師大約20人,高級醫師10人左右,4名教授。不過只有2名教授是要做手術的,另外2人一個是在實驗室做基礎研究,一個是在nic管理病人。

瑞士神經外科醫生的培養制度非常複雜,也非常嚴格。

一名醫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後,如果選擇從事神經外科,要先在大外科系統輪轉一年,再在神經外科病房輪轉一年,這期間要考醫師執照,然後在五官科輪轉,再考神經外科的醫師執照。拿到神經外科的醫師執照後,還只是神經外科的助理醫生。

助理醫生一般是不參與手術的,甚至不參觀手術,其主要任務是管好病人,參加全方位的培訓。在每天的交班會上,助理醫生要彙報病史,還要參與病房的值班和會診,有情況隨時向高級醫生和教授請示。

芳華覺得,他們這種助理醫生,只相當於國內的實習醫生。

過兩三年,助理醫生晉陞到高級醫生後,才有機會做手術了。一般低年資的高級醫生主要是擔任教授的助手,可以做一些腦室外引流、顱骨修補等小手術,逐漸過渡到做一些大腦凸面的腫瘤切除。

年資較高的高級醫生是做手術的主力軍,但一些特大的手術,仍然是充當教授的助手。芳華覺得這也就相當於國內的主治醫師,而自己現在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了。

在蘇黎世大學醫院的腦外科,科主任b教授就是負責手術的主任醫師之一,他比較擅長顱底腫瘤和腦幹腫瘤的手術。另外還有一位r教授,主要從事神經內窺鏡和鎖孔手術。

b教授給三個人介紹了一番科室的基本情況後,又詢問大家對在這裡的學習有什麼想法。

齊大夫和宋大夫都說希望在這裡得到更好的、更系統的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培訓,同時也希望能多觀摩和參加科室的臨床以及學術活動。

畢竟這裡是顯微神經外科的發源地,就像麥加聖地吸引穆斯林一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神經外科醫生來這裡進修取經。

芳華也和另外兩人一樣表達了相同的願望,但她又表示,自己還希望能同時學習神經內窺鏡技術。

這個內窺鏡技術其實並不新鮮,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只是由於早期的工藝、材料的粗糙,一直在腦外科沒有太大的發展。

不過年代內窺鏡引入光導纖維技術後,不但胃鏡、支氣管鏡、腹腔鏡、胸腔鏡等內窺鏡的應用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神經內窺鏡技術也開始在腦外科受到重視了。

特別是近年來,隨着立體定向技術和神經導航系統的發展,將它們與神經內窺鏡相結合的嘗試也成了神經外科研究的新熱點。

對腦外科的新進展新方向一直比較關注的芳華,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

她敏感地覺得這神經內窺鏡,如果能和顯微神經外科相結合,一定會使神經外科的發展再上一個新台階。

手術顯微鏡雖然能提供良好的照明與放大效果,但是手術者只能看到手術野正面的結構,而不能看到後側方以及周圍的結構,因此,要想清楚地充分顯露顱腔內的某些病變,就必須牽拉腦組織、甚至是不得不損傷腦組織了。但即便如此,有些手術死角仍然是在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的。

而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打造的神經內窺鏡,不但照明光線強大,它的前端的鏡面角度還可以在0之間變化。也就是說,可以轉着圈地觀察手術野,這就有點像螃蟹的眼睛——它是長在觸角上的,可以伸出去並旋轉着看東西。

人的眼睛當然不可能像螃蟹眼那樣伸出去,但是有了神經內窺鏡,就像給腦外科醫生安了一雙“會拐彎的慧眼”。它能把醫生的視線帶入手術區的深部和死角,從而完成以前不可能完成的手術。

而且放置內窺鏡進入顱腔內,對病人的損傷很小,只有“一刀一洞”而已。

芳華認為這神經內窺鏡技術非常符合現代外科手術微創的原則,應該是21世紀神經外科發展的方向。

但是,雖然也有這鏡子,卻只用來做一些術中觀察和較簡單的腦室手術,可以說還遠遠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現在既然來到了世界知名的神經外科病房,並有機會接觸這一先進技術,自然能多學一點是一點。

技多不壓身嘛。

所以,芳華對b教授表達了增加學習內容的願望。

b教授倒是欣然將她引薦給了神經內窺鏡方面的專家r教授。

經過r教授的工作秘書的安排,芳華在蘇黎世的培訓學習大致是這樣安排的。

每個工作日,參加了早交班後去觀摩r教授的手術,有時是b教授的。

沒有手術,就去實驗室接受培訓老師對自己在顯微操作練習方面的指導。這裡的老師們在實驗室做培訓工作做了一輩子,有着豐富的培訓經驗。而這裡的器械設備和練習材料,也都是充足的,兩個人共用一台顯微鏡,比國內的條件是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