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每個裝甲旅支援火力加上蘇制雅各六卡車,加上美製一零五榴彈炮改裝的自行榴彈炮六門.用蘇制嘎斯m卡車,加上日制九五式野炮,改裝的自行野炮四門,外加四門一百二十毫米重迫擊炮。△,

此外還裝備固定在半履帶裝甲車上,作為自行高射炮的雙二三高炮四門。以蘇制卡車為地盤的,四聯裝十四毫米高射機槍六門。卡車的越野能力雖說比不上履帶車輛,但是在半履帶裝甲車數量不足的情況之下,也只能暫時以卡車作為替代品。

用履帶車輛改裝的自行火炮,基本上都配備給了兩個裝甲師。而且抗聯也沒有那麼多的二流坦克,可用於改裝。先用卡車改裝以解決燃眉之急,保證滿足裝甲旅屬炮兵的機動能力,可以跟得上坦克作戰。

同時在火炮的選擇上,楊震也是下了苦工的。美製一零五榴彈炮數量不多,但是重量卻很輕。蘇制雅各六卡車載重五噸,騰出的重量可以對卡車的底盤加固,以便可以承擔火炮的後坐力。

野炮的選擇上,選擇九五式野炮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九五式野炮性能的確比不上九零式野炮,但是在重量上更輕。而且九五式野炮彈,與三八式野炮彈是通用的。繳獲的數量,也比九零式野炮多。

可供選擇的餘地,遠遠的超過九零式野炮。所以在野炮的選擇上,最終還是選擇了九五式野炮。而與此同時為了減輕後勤壓力,除了兩個裝甲師配備的改裝九零式野炮之外。所有步兵師的改型野炮,全部退出了一線。

經過改編,全軍擁有裝甲旅六個。每個旅共計裝備輕型坦克四十輛、中型坦克六十輛、蘇制或是德制裝甲車十二輛、汽車三百八十輛。此外還裝備美製摩托車四十五輛,美製輕型吉普車十二輛。

不過所有旅的編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獲得坦克的數量和種類,各個裝甲旅的編製都有不同。有的旅下屬各個營下轄兩個中型坦克連,一個輕型坦克連。有的旅卻是正好反過來,裝備兩個輕型坦克連,一個中型坦克連。

出現這種編製的原因,除了有些部隊編製是為了更好的適應複雜地形之外,主要還是根據獲得的坦克種類和數量來決定的。不過在整個四三年因為受制與獲得坦克來源和種類,幾乎所有的裝甲旅都是第二種編製。

在接受了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後,蘇軍轉交過來的大批德制坦克之後。兩個裝甲師,所有的蘇制坦克都被替換了下來。兩個裝甲師都清一色的改為德制三號和四號坦克,以及德制半履帶裝甲車,德制輪式裝甲車。

原來裝備的蘇制t三四坦克,抗聯自己生產的部分同型坦克,以及蘇制裝甲車則被轉入各個裝甲旅作為主戰坦克使用。而在編製裝甲旅的時候,考慮到維修以及裝備保養的問題。將同一國家生產和製造的坦克,儘可能的編入一個旅集中使用。

比如裝甲三旅的兩個坦克營,每個營都下轄兩個十字軍巡洋坦克連,一個瑪蒂爾達二型坦克連。裝甲四旅則是以下轄四個t三四坦克連,兩個bt快速坦克連。裝甲五旅,則是裝備抗聯自己生產的兩個t三四坦克連,外加四個美製m三輕型坦克連。該旅的裝備雖是混編,但還是以美製為主。

原計劃這個旅,裝備的都是美國坦克。但因為美國人提供的中型坦克,作為交換籌碼被交換給蘇聯人。抗聯自己生產的t三四坦克數量又不足,所以只配備了兩個連為中型裝備,其餘的裝備還是以美製坦克為主。

至於裝甲一旅和二旅,一個清一色的是德制三號坦克。另外一個則是英制十字軍巡洋坦克兩個連,丘吉爾步兵坦克四個連。這兩個連的丘吉爾步兵坦克,是蘇聯人在四三年初,從自己部隊中撤裝下來,轉交給中國同志的,屬於額外贈送到是罕見的沒有收費。

一向斤斤計較的蘇聯人,此次這麼大方原因是這批英制丘吉爾步兵坦克,讓他們實在無法忍受。在氣候炎熱、地勢平坦,以沙漠為主的北非或是西歐平原,這種坦克也許會發揮很大的威力。但是在泥濘的東線,比瑪蒂爾達二還複雜的行走機構,卻是讓蘇軍吃足了苦頭。

在美軍開始提供m三、m四中型坦克數量逐步開始增加,以及自己的t三四坦克產量越來越高後。這批在蘇軍之中極為不受歡迎的英制坦克,連同瑪蒂爾達二型坦克,大部分便退出了一線戰鬥。

在英制瓦倫丁步兵坦克數量足夠後,蘇聯人乾脆將這兩種坦克,都轉手給了抗聯。四三年初,蘇聯人轉交給了抗聯六十輛,以替換美援的m三中型坦克。在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對於這種坦克實在已經忍無可忍的蘇聯人,乾脆將倖存的五十多餘輛也全部轉交給了抗聯。

這批坦克蘇聯人不喜歡,抗聯也一樣不喜歡。行走裝置不適應蘇聯的地形,更不適應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形。而且坦克採取小直徑負重輪,是整個二戰之中坦克之中最獨特的。好處很明顯,易於生產不說,被擊毀一兩個也不耽誤行走能力。

但壞處也明顯,過小的負重輪懸掛行程太小,越野舒適性差到了極點。儘管時速極慢,二十公里的時速與馬爾蒂達二一個樣子。但是一百公里跑下來,裡面的駕駛員幾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時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機功能差著稱的蘇制坦克還要人命。

可這個傢伙比瑪蒂爾達二型坦克,還要厚實多的裝甲,又讓人感覺到不用可惜。這種坦克對於抗聯來說,整個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不過幾經考慮,最終還是將這些坦克與十字軍坦克編成了一個裝甲旅。

好在這種自量產開始一直到整個二戰結束,始終是英軍主要步兵坦克的蘇軍眼中的垃圾,英國人只援助給了蘇聯人三百多輛。除了這一百多輛,剩餘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庫爾斯克戰役之中打光。

蘇聯人轉過來的數量並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聯更加的頭疼。否則扔是捨不得,畢竟抗聯自身的坦克生產,才剛剛的開始。可不扔,用着簡直太他媽的遭罪了,蘇軍裝甲兵曾經經歷過的噩夢,對於抗聯來說也是一樣的。甚至因為維修保養能力更差,噩夢還要長遠的多。

不過不管這些裝甲旅的裝備,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缺點。但在楊震的堅持之下,在蘇聯提供的大批德制坦克抵達,以及美製m三輕型坦克抵達之後,楊震堅持沒有擴充裝甲師的數量。而是採取了以輕便旅為主要編製,與步兵師調整的初衷是一樣的。

日軍缺乏大規模的坦克部隊,裝甲師的編製至少現在對於抗聯來說過於笨重,也沒有那麼大的需要。相對靈活得多的裝甲旅編製,還是成了抗聯坦克部隊編製的首選。僅有的兩個裝甲師,是為了對抗日軍可能會成立的坦克師團做準備的。

不過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前,各方面轉交的坦克數量不足,有限的坦克還要補充之前戰損。抗聯新組建的裝甲旅,大部分還都是一個空架子。裝備的重點,還是要保證兩個裝甲師,以及裝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編成的每個旅,只有部分已經退出一線的蘇制t二六坦克作為訓練使用。但隨着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陸續抵達,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戰役結束之後,蘇軍轉交過來的大批德國坦克,這些裝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漸豐滿起來。

不過在整個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兩國提供的坦克,還是以美製m三輕型坦克,英制馬爾蒂達二、十字軍、盟約者坦克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馬爾蒂達二型坦克,儘管防禦力超級牛。

但是這種優點不多,滿身缺點的坦克,只能編製成獨立坦克團使用。在戰時配備給正面突破的步兵師,作為突破手段使用。當然這種越野能力幾乎沒有的坦克,只能在平原地區作戰,山區是不適合這種坦克的。

而就在抗聯不斷調整部隊編製,以應對未來戰局的同時。抗聯當面的關東軍,也在根據當面抗聯裝備上的變化,不斷的在調整自己的武器裝備配置以及兵力部署,以便能夠應對抗聯實力的變化。

整個四二年下半年,四三年上半年,除了空中激戰不斷之外。地面上在前一次會戰之中,明顯都元氣大傷的抗聯和關東軍,都在忙着tian舐自己的傷口,抓緊時間恢復元氣,為下一次大戰做好準備。

因為無論是楊震,還是梅津美治郎都很清楚。下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發的大戰,恐怕就就是徹底決定東北命運的一戰。日本人也許可以接受北滿的丟掉,可以接受新京的丟失,但日本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南滿這個對他們維持戰爭至關重要的工業基地丟失的。

而楊震雖說也壓根就沒有打算在短時間之內,一鼓作氣徹底的收復東北。但也正是考慮日本人只要血沒有流盡,就不會放棄南滿這一點。所以他一直琢磨怎麼樣利用日本人的這個心態,將整個南滿變成一個日本人的絞肉機。

一方面以自己不斷想辦法搞來的裝備,利用裝備上的優勢,不斷的削弱日本人兵力。給日本人的整體國力,不斷的放血。另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利用日本人不會放棄南滿的態勢,減輕華北各大根據地發展所需要承受的壓力。

至於楊震要說壓根就沒有打算徹底徹底收復東北,那也不太可能。畢竟收復南滿,他可以騰出手來,全力應對關內戰局。甚至可以一鼓作氣直下朝鮮半島,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自己側翼的威脅。

但是楊震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收復南滿,那麼自己面對的將不單單是關東軍。為了保證南滿工業基地的安全,日本人會不惜放棄一部分關內佔領區,甚至放棄太平洋戰場,來全力保證南滿安全的。/dd

ddid=contfoot/ddddid=tipscent/ddddid=footlink/ddddid=tips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