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張燕最終帶着征西大將軍的頭銜,還有二十萬戶黃天子民,在弘農與楊奉匯合進入了關中!

論數量,張燕帶來的“移民”,戶數超過了關中僅存的人口!

當然,張燕帶來的黃天子民,每戶平均只有四人,明顯低於中原地區的五人,因為長期顛沛流離,老者數量可想而知……很少。

接受了司馬懿的意見之後,果然黃天子民散去的速度慢了許多,雖然還是有幾部失去聯繫,但張燕也沒有太在意,只當是被策反。

反而司馬懿在看過張燕給他的情報,腦海中浮現出這一路的地圖、各部的路線,綜合分析後……對這消失的一部,心中微微上了點心!

“小先生,不用看了,這次我們能進入關中,你立了一大功!走,於毒,你抬小先生一起,咱們喝酒去!”張燕大手一揮,打斷了司馬懿的思考。

“我身體不適,喝酒還是……”司馬懿嘴角直抖,暗罵道:我是風痹、風痹!還找我喝酒?怕我不死?

“此言差矣!俗話說得好,風痹喝酒,下床能走!哈哈哈,今天喝了酒,保不準明天就痊癒了!來人、來人,把小先生抬上!”張燕拍了拍司馬懿的肩膀之後,不由分說的叫人將他一起帶去了酒席。

司馬懿:……

而在河內郡,臨近兗州的懷內縣一帶,麯義率領的“黃巾軍”,已經潛伏於此!

沒錯,利用張燕各部之間的聯繫十分“隨緣”,而曹操又對黑山軍疏於防備時候,麯義李代桃僵的以黑山餘黨的身份,已經跟着從河北兜了個大圈子,現在快要摸到新鄭,新鄭距離許昌……不過百里之遙!

之前因為料定黑山軍不敢強攻城池,丞相府對於黑山軍過境之處,也疏於防備,令麯義的行動,沒有被人發覺,而新鄭正是丞相府在西面的底線。

“陶將軍,明日便要強攻新鄭,到時還要你手下的黃巾軍用命……事成之後,封妻蔭子,不在話下!”許攸對陶升說道。

陶升,這一看名字就“求生欲”很強的傢伙,不久前也是黑山軍的渠帥。

他本是魏郡、內黃縣的小吏,在黃巾之亂時,也扯着大旗跟着造反,後來參與張牛角的黑山會盟,成為黑山軍的渠帥之一。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歷史上,呂布被逐出兗州之前不久,那是黑山軍最風光的時候,聯合魏郡的叛軍,將剛剛佔據冀州的袁紹的大本營爆了——攻破了鄴城!

當然,只是短暫的攻破,沒能佔據,很快便被袁紹回頭一通暴揍,同時呂布最初從兗州離開時,還短暫的在袁紹麾下停留,當時呂布也在破黑山軍時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此期間……黑山軍的陶升,很有求生欲的在破鄴城之後,反水保護袁氏的家人逃走,在袁紹打回來之後,陶升不僅成功洗白,而且還被袁紹封為建義中郎將。

不過據白圖了解,在城姬世界,黑山軍並沒有這麼英勇的表現,也不知道自己支棱了哪下耳朵引發了風暴……按說當時白圖剛剛穿越,造成的影響很小才對,也不知怎麼就改變了冀州的情況。

只是陶升還是那個陶升,在麯義代表袁紹,向其表達善意之後,馬上便開始配合麯義的行動!

麯義之前在南陽,被趙雲以鴛鴦陣擊敗,桐柏山兵敗時,勉強與僅存的百餘大戟士逃離。

然而當他輾轉回到河北時,袁紹已經在白馬大敗,急火攻心之下在鄴城卧病不起……

鄴城的形勢,現在也十分“微妙”。

原本袁紹在南征的時候,鄴城大本營是交給逢紀留守——從這人選上,就能夠看出,袁紹當時是偏向袁尚的。

袁紹在南征前,手下的謀士,以田豐、許攸、沮授、逢紀、審配、郭圖、辛評七人為良,其中田豐、許攸、沮授都沒有明顯的站隊,田豐是剛正君子,性格中正剛烈,不屑於搞這些,不過因為是君子,天然支持嫡長子,許攸自忖是袁紹的老朋友,袁譚也好、袁尚也好,都是自己的子侄輩,沮授也是老實人。

而逢紀、審配都是袁尚派,郭圖、辛評都是袁譚派……

歷史上袁紹是將鄴城託付給審配,而“這次”是託付給了逢紀——都是袁尚的人!

所以歷史上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戰死後,袁尚雖然是幼子,但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第一繼承人,袁譚一開始因為青州大半已失,也不得不依附於袁尚。

在史書中,普通認為是逢紀和審配,強行推袁尚繼位,畢竟袁紹死的太急,之前也並沒有明確誰才是繼承人,而且當時一副氣吞天下之勢的袁紹,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繼承人”這麼快就能用上……

按說袁譚的嫡長子身份,也沒有被廢掉,只是逢紀和審配,擔心郭圖、辛評他們一項與自己不睦,擔心被秋後算賬,所以才強立袁尚。

畢竟鄴城是審配在鎮守,而袁譚的老巢青州又已經丟了……

然而現在袁紹沒死,反而袁尚身亡,審配和逢紀這時也頗感坐蠟,郭圖和辛評卻“興高采烈”。

後者還稍微收着一些,依舊在頭疼曹操,而郭圖已經單方面宣告“勝利”——前方輸了不要緊,至少“後面”大獲全勝!

至於田豐、許攸、沮授三人,這三位曾經是袁紹真正的核心幕僚,此時命運卻各有不同。

戰前三人各自向袁紹“推銷”自己的大方針,田豐認為不急於交戰,而應該利用河北地大物博的優勢,集聚實力、等曹操和劉備自行生亂!

田豐認為青冀幽並四州之力,本就強於兗豫徐三州,而曹操和劉備的聯合,必不能持久,只要拖下去袁紹便不勝而勝。

這想法與曹操的幕僚不謀而合,的確丞相府的謀士,也都傾向於晚戰不如早戰,越拖比分差距越大……

而沮授和許攸都是鷹派,只是前者認為應該以“蠶食戰術”,逐步瓦解中原,而後者則是建議袁紹在青州拖住劉備,之後大軍一路奔着許都去,並且配合偏師偷襲。

袁紹最後做出了正面進攻的決定,不過在戰術上,卻沒有採納沮授和許攸的建議……

郭圖適時獻上了大軍壓下、畢其功於一役的戰術,受到了袁紹的好評。

這也是袁紹養了這麼多謀士卻總出餿主意的原因——本質上袁紹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的“召喚”,誰說的最合自己的意,就採納誰的獻策!

袁紹的幕僚核心的運行機制,一向是“意見一致時主公善於納諫”、“意見不一致時主公乾綱獨斷”……索性他的謀士夠多,又有郭圖這種小機靈鬼,可以保持“善於納諫”的人設。

許攸等人早就已經適應,不過田豐卻認死理,結果一番針尖對麥芒之後,被袁紹下獄!

袁紹並不大度,只是喜歡錶現大度,如果現在袁紹凱旋,肯定會放了田豐,甚至拍着他的肩膀勉力幾句“我就喜歡你這種敢頂嘴的人”、“以後再接再厲”、“不要怕說錯,你沒有我英明是正常的”之類的話。

然而打了敗仗,這袁紹便覺得彆扭了!

歷史上是逢紀進讒,說田豐在聽到兵敗的消息後,在獄中笑得差點背過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