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六百九十四章終於反了!唇槍舌劍

漢王反了!

無論對於朝堂還是民間。這麼一個消息在最初激起軒然大*之後,隨即就立刻平息了下來。這並不是很讓人驚掉下巴的消息,打從永樂年間太子冊立開始,漢王朱高煦就從來沒斷過上竄下跳謀奪儲君之位的意思,哪怕到最後被貶到樂安,也依舊是不時鬧出點事情,提醒天下還有他這麼一個對皇位虎視眈眈的人在。但是,對於不少朝臣來說,得知此事之後,他們自然又是驚疑又是憤怒,繼而憂心忡忡徹夜難眠,但也有些如釋重負。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位主兒要造反,如今總算是反了,省得總是擔著那心思!再說了,英國公親自綁了那枚青獻於御闕之下,無疑表明了勛貴們的立場,總算能稍微安心一些。

漢王朱高煦昔日勇冠三軍,但再勇也就是一個人,哪怕加上天策護衛和搜羅的山東青壯,已經如當初朱棣那樣別立五軍,也仍然沒什麼好怕的。怕只怕滿朝掌兵的勛貴和漢王串聯在一塊。到了那時候,京衛京營全數倒戈,這才是最可慮的情形。眼下這重隱憂自然是就不存在了,除了張輔綁了枚青送給皇帝之外,安遠侯柳升亦是旗幟鮮明地請戰,這就是兩位一等一的勇將了。

儘管回來的路上差點遇險,但朱瞻基登基之後仍是循父親的舊例厚賞漢趙兩藩——畢竟,天子行事,不能讓人抓着半點把柄。不但如此,當漢王上書言國事的時候,他還特意下大臣廷議,擇可施行者施行,可以說是給足了這位桀驁不遜又野心勃勃的王叔面子。如今聽說漢王朱高煦反了,他面上不說,心裡也着實鬆了一口氣,當即下令群臣廷議。

由於此事不但涉及大逆,而且還有軍務以及藩王政務等等要緊的方面,這一回的廷議林林總總到場的竟是有七八十人。除了四品以上的文職軍官之外,五軍都督府的所有勛貴和頂尖武官幾乎一個都沒有落下。然而,前晚才做出讓人意想不到舉動的張輔這會兒卻三緘其口當了啞巴,其他人便更不好說話,只有寧陽侯陳懋等幾個勛貴勉強還算開過口。但大多數時候,便只能聽到文官唇槍舌劍的聲音。

“漢王起兵之後便盡奪鄰近州縣的畜馬,又和鄰近諸衛所遙相呼應,以這樣看來,別說青州府,就是濟南府也難保!當務之急是立刻遣將出征。絕不能讓其做大!”

“濟南府?漢王自永樂年間便是野心勃勃,始終在南京不肯挪窩,封國雲南不去,青州亦是勉強而行,最後還是太宗皇帝雷霆大怒,這才只得去了樂安,他倘若起兵,極可能便是揮兵南下南京,以南據北,謀求一戰之力!所以,先馳令南京加強守備才是重中之重!”

“山東沿海諸備倭衛所常與倭寇交戰,不比內地那些衛所武備鬆弛。若是讓漢王得到那些精兵,則山東通省淪陷是遲早的事。如今應該儘快派精兵強將前往招撫曉諭,以免官兵受到蠱惑,屆時局面大亂不可收拾!”

這會兒爭執一團的是兵部尚書李慶,禮部尚書呂震和工部尚書吳中。三人都是年過花甲的老臣,眼下卻是中氣十足,隱隱之中竟有些旁若無人的架勢。站在都察院兩位副都御史下手的張越聽了足足大半個時辰的爭吵,耳朵都有些嗡嗡作響,見楊士奇等閣臣還一個都沒開口,他不禁在心裡暗自嘆氣。

如今已經不是永樂朝閣臣預機務卻無品級那會兒了。閣臣之中。楊士奇掛兵部尚書銜兼少傅,從一品;黃淮是戶部尚書銜兼少保,從一品;楊榮是工部尚書銜兼太子少傅,正二品;金幼孜是禮部尚書銜兼太子少保,正二品;杜楨則是刑部尚書銜兼太子少保,正二品。在品級寵信上,五個人已經完全和六部尚書平齊,他們都不說話,以資歷人望為文臣首的蹇義夏原吉明顯還在斟酌,勛貴們也都集體成了啞巴,單單這三個人爭什麼爭?

許是察覺到了旁人的安靜,三位尚書漸漸都停了爭執,很快歸回了原列。這時候,受命和張輔一同主持廷議的蹇義方才與張輔低聲商量了一番,旋即輕輕咳嗽了一聲:“李尚書呂尚書吳尚書三人的意見是漢王可能會攻濟南府,抑或是南京,以及染指沿海諸衛兵權,此外便是派兵出征。茲事體大,請諸位將自己的意思寫在紙片上,由兩位司直郎整理出來。”

最初已經爭論過,之後呂震三人又羅列了幾種可能性,其餘人你眼望我眼,便決定少說兩句為妙,各自埋頭苦思苦寫了起來。由於是頭一次參與這種場合,張越原本打算一直沉默下去,可蹇義既然這麼說,他總不能在紙片上隨便寫一個附議。想到朱瞻基回京之後必然已經派人給劉家港發去了密令,他知道朱高煦哪怕真派人去山東沿海備倭衛所,所帶人等也不會多。而朱高煦也活不了多久,於是沉吟一番,只在紙上寫了寥寥幾個字。

兩刻鐘之後,蹇義便命人把所有紙條都匯總了來——這短短的時間裡,眾人大多是長話短說,而武臣那邊除了張輔等少數幾個,不少都交了白紙。蹇義自永樂朝便是文官之首,見慣了這些,因此也不以為忤,帶着兩個司直郎花了半個多時辰把東西整理了出來。

結果,是大多數人覺得朱高煦會攻濟南收登萊,佔據山東全境;小部分人認為朱高煦會糾集所有兵力一舉攻下南京,因為那裡是金陵王都,能夠得到大義名分。說完之後,他便和張輔又商議了兩句,當即決定眼下便入乾清宮求見復命。

說是蹇義張輔主持廷議,同去乾清宮的卻還有夏原吉楊士奇等閣臣和五府的其他四位都督。這些個大佬一走,其他人自然是也各自散去。滿腹疑惑的張越正朝外走,卻被人叫住了。認出是先頭的老熟人,前任山東都指揮使劉忠,他不禁笑道:“劉帥在外頭晃蕩了這麼一圈,如今也總算是入都督府了?”

“什麼總算,我寧可在開平塞外吃沙子。也好過在京城混日子。”劉忠沒好氣地嘀咕了一聲,又衝著張越嘿嘿笑道,“還叫什麼劉帥,如今你前途正好,要巴結,也該我叫你一聲張大人才是!對了,看你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剛剛你在紙條上怎麼寫的?”

倘若問的是別人,張越便會理所當然地含糊過去,可劉忠當初在山東幫了他老大的忙,也算是對山東情形廖若指掌的人。因此他不便相瞞,索性實話實說道:“我在上頭寫,漢王色厲內荏,宣揚聲勢不過是為了讓四方人認為他是明主,於是紛紛來投,其實沒那麼大能耐。太宗皇帝當年是在北邊連年抗擊蒙元,很少停過打仗,可漢王卻已經二十多年沒有真正上過戰場了。真的打起來,他絕使不出當初勇冠三軍的本領,所以他不會輕易出擊,恐怕會等到朝廷走一步,他才會跟着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