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大凡圍城,不會總把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特別在圍大城市的時候。一座城池,方圓幾十里,哪兒有那麼多的軍馬去圍困?充其量佔據要塞,不讓城裡的軍馬出來,同時也盡量做到不讓馳援的軍馬進入城中。如此,便算一次成功的圍城。

這點要求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關係到很多的方面。尤其圍城一方主帥的全盤統籌能力。有過許多的戰例,儘管圍城方號稱軍馬幾十萬眾,在遇到城中有特別驍勇的將校時,卻是往往包圍圈形同虛設。

唐玄宗時安史之亂,叛軍尹子奇等圍睢陽。睢陽城中有驍將南霽雲,先以三十騎,出城往求援軍。“賊眾數萬遮之”。南霽雲左馳右射,殺出重圍後,“止亡兩騎”。隨後,引三千步騎援軍,又殺回來。“至城下,大戰,壞賊營”,死傷兩千,依然還能剩下千人入城。

人多了,範圍大。並且良莠不齊,有勇敢的,有不勇敢的。有善戰的,有不善戰的。又不全是騎兵,還有步卒,行動不太靈活方便。所以似乎還沒有人少的時候好在敵陣中衝殺馳騁。不過,這也已經算很了不起的戰績了。

南北朝時,又有一人,城池被圍,缺糧,他從城中殺出來,運了糧食,再殺回去。不止一次,往複數次。這就更叫人嘆為觀止。當然了,此人如此勇不可當,或許也有圍城方較為柔弱的原因在內。如果換了察罕去圍城,大約結果就會是另外一回事了。

察罕既克臨朐,前後左右數路軍馬齊聚益都城下。合計有近四萬人之眾。他一邊布置圍城,一邊分軍北徇安丘、膠水等地,以與萊州的關保連成一線。

為了給城中的守軍造成壓力,並又精選了數千的“樣兵”。人人高大威猛,披掛着精耀的鎧甲,耀武揚威地在城外不遠地方來迴轉走。三軍擂鼓,號角悠揚。遠遠地從城上看去,圍城的元軍無邊無際。

守在城樓上的海東士卒,受其角鼓聲的震動,皆面現驚容。恍然間,連城牆都似乎在為之晃動。無數的灰塵粉末,簌簌地從牆頭落下。這震耳欲聾的聲響,直透城內,與城北的滾滾河水遙相呼應。

鄧舍本來正在王府,接到軍報,即召齊諸將,一同登城觀看。走到半路上,他想起了件事,教羅李郎過來,問道:“吳國公、陳友諒的使者現在何處?”

朱元璋等派來的使者,抵達益都城的時間不差先後,前後腳。他們來到不久,察罕即麾軍東進,旬月間,攻陷濟寧、東平諸路。這些地方一丟,基本上就算斷絕了從陸路回去江南的可能。

陸路沒法走,倒是還可以走海路。方國珍與張士誠的使者一見察罕來襲,當時就坐船回去了。朱元璋與陳友諒的使者也想走,可是他們要走海路的話,難以直接抵達本國。東南沿海,多在張士誠與方國珍的控制下。他們走一截海路之後,還得再借道張士誠或者方國珍的境內,才能進入本國。

朱元璋與張士誠的關係不好。張士誠的弟弟就是間接死在了朱元璋的手裡;朱元璋又曾屢次三番地蔑視侮辱張士誠。彼此的仇恨不可謂不深。所以,他的使者汪河等人就乾脆沒走。

鄧舍貴為燕王,還有膽子不走呢!怕什麼?就算萬一益都兵敗被俘,他們又不是海東的人。兩國交戰,尚且不斬來使。何況他們還是第三國的使者。朱元璋與察罕又有過書信來往,曾特意向察罕示過好。料來察罕也不會為難他們。這麼一想,留下來也就留下吧,還能順便看看海東的戰力。

至於陳友諒的使者。

陳友諒與張士誠沒仇,可陳友諒與朱元璋有仇。朱元璋的地盤在陳友諒東邊,走海路回去,難以繞開。因此,他的使者們也索性留下不走。再則,陳友諒派來的這兩位使者,一個孟友德,一個傅友德,皆為武將出身,同時也有點自恃其勇。即便做最壞的打算,益都陷落。他們也有足夠的自信,認為就憑他們的武力,不說別的,至少自保還是沒一點問題的。

羅李郎答道:“汪、孟諸使,皆在館內。”都在迎賓館裡。鄧舍吩咐道:“去請了來,一併上去城頭。”羅李郎躬身應命,自去請汪河等人上城。

汪河有藉機觀看海東戰力的打算,鄧舍也未嘗不是沒有藉機炫耀海東武力的念頭。察罕再猛,鄧舍對他一手帶出來的海東軍隊,卻還是一樣很有信心的。不敢說必勝,最少短日內不會落在下風。要不然,他也不會留下城中不走。

說起來他留下守城。當初,羅李郎等人是很有勸他的,都請他不如趁察罕未到,先及早返回海東,以避開危險。如若田豐能在前邊多檔上一陣,鄧舍或許也就從諫如流,早回去海東了。

但萬沒料到,田豐竟然敗得如此迅速。山東半壁已失,他再一走,益都交誰鎮守呢?益都新得之地,尚且未曾徹底穩定下來,強敵便驟然臨門,若沒有重量級的人物坐鎮,下場可想而知,定然不戰自敗。

鄧舍處心積慮、不惜給王士誠背後捅刀子,這才好容易佔據了益都,取得了一塊立足中原的橋頭堡,豈容這般輕易便拱手相讓與察罕?他絕不能坐視前功盡棄!故此,他非留下來不可。

現在看來,他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從一個方面便可看的出來:他身為全軍主帥,親自坐鎮益都,城中軍卒猶且鬥志不高。設若坐鎮益都的換一個別的人,面對察罕軍馬的洶洶來犯,那三軍之士氣更不知會萎靡到何種的程度!那泰安、泰山、濟南的守軍又更不知會不會堅持到現在。

鄧舍與諸人步上城樓。

不多時,羅李郎引着汪河、孟友德、傅友德三位使者也聯袂來到。汪河等拜見鄧舍。城下鼓聲喧天,城樓上他們行跪拜之禮。

汪河與孟、傅兩位各為其主,彼此很不對付。此時卻不約而同,一邊行禮,同聲心中納悶,都在想道:“元軍來襲,這燕王不去忙着整軍備戰,卻為何忽然叫了俺們來?卻也古怪。”不知鄧舍用意。

鄧捨命人扶了他們起來,笑道:“江南繁華之地,富庶遠勝益都。幾位尊使已來有多日,我益都卻一直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東西,用來招待你們。實在慚愧。正好察罕率軍遠來。察罕,天下之梟雄也。我料諸位對他怕也是聞名已久,只是不知有親眼見過他的么?”

汪河作為朱元璋的使者,曾見過察罕。孟友德與傅友德沒見過。不過,汪河去見察罕,是作為秘密使者去見的,不宜公開承認。故此,他三人都是搖頭,道:“不曾見過。”

鄧舍微微頷首,徐徐說道:“佳肴易得,梟雄難見。若佳肴為宴賓之上品,則梟雄實待客之尤物。察罕跋涉山川,千里迢迢,難得來一次。我請諸位登城,沒別的意思,不敢獨享,所以請諸位,一起來觀察罕。以為待客。”

汪河、孟友德、傅友德諸人面面相覷。好傢夥。察罕名動南北,引千軍萬馬來攻益都,天下群雄聞之,無不色變。到了地頭,鄧舍這位地主反而絲毫不以為意。不但不以為意,還居然把察罕與佳肴相提並論,用來做待客之物。真不知該說這位燕王殿下是鎮定自若的好,抑或膽大包天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