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六卷第二十章小步微迎半步崩向山看了對方的老熊守山姿勢,就知道對方是不會輕易先動手的。因為老熊守山緊閉門戶,是個非常嚴密的守勢。

練拳人的兩膀外側是不怕踢打的。如果兩膀外側再怕踢打,這拳法就基本沒入門。而老熊守山這一勢。將兩膀外側往前裹了,雙肘幾乎挨住,這本來是受到激烈攻擊時,雙手抱了要害的防守法。王信久這時右手在頜前,左手在咽間,雙腿摩肋。小小腹後收,地盆盛了丹田,雙腿合膝,正是一種完全的守勢,只不過沒有雙手抱頭罷了。

向山這邊正要試探一下,剛往前一左進步,步子還沒落地,那邊王信久卻突然就極快地開步迎了上來。抱起的雙膀,右手突然往下一劈。左手就穿了出去,這左手進步一崩,右手卻一擦左手腕就又崩了出來,崩拳的連環雙箭打法。這三拳出來,就一下子顯出了他步子雖小,卻步手相隨的功夫特點。基本走動一手,出一步,這三手出來,他已經進了三步。

向山就被他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正準備伸的手就往回收,因為他正是準備出左步去試探王信久。左腿已經有了跨出之意,這時再要回收步子就有點來不及了,這種力度轉換明顯是來不及了,於是就順勢繼續出步,卻跨一個斜側步,後面左步一跟,在左腿邊一停虛住,身體順勢一團,**手的門子就成了釘膀錘的門子。雙臂就左釘捶抱膀,護了頭臉,右釘捶斜在體側。

王信久正往並沖,就看前面人影一閃,這時他最有力的第三拳已經出,卻就走空了。

但這時向山走到了他右臂外門。他也轉勢不靈,卻也一刻不停”小快步就往前沖,直接走了過去。向山走出了側閃釘膀門,本來走出釘膀捶門子以後,是要打回勢進側角下門的,但王信久卻一溜煙地走了出去,根本沒有給他機會。

這時向山在站起身來時就感覺卜腦上的毛已經驚豎起來,他剛才身體本能地走出了釘膀捶的門子。卻是根本沒經過大腦的。他這時才反應出來,自己差點中招,上王信久一個惡當。原來王信久的老熊守山竟然是誘敵的招式,這時再想起王青山那句:很多時候對的就是錯了,錯的就是對了,歪打還有正着的時候來。

王信久一式走空,前走五六步,就一個龍形回身,只見身體就那麼一扭之勢,渾然天成一般,極順暢的就回過身來,而且這一回身式中,整個就顯出一種小鼻子小眼小、門戶的感覺來,向山就想起王青山的話。王信久步子極小,卻非常快。

他這時就明白過來,為什麼王信久能快,就是因為他的小。

就像說話一樣,你口張越大。說的越己左右擺手,幅度越小、就越快。王信久就將這一個小字。推向了極致,他以小來換取變化之靈,和一動之。正因為小,所以他才快。而且也只有小,他才能快,他手步合一才能達到這種一步一手的度來。

習武人都知道,腿力雖大,卻不如手靈,而且手是掛在身上,而腿卻是支撐着身體的。所以無論我們怎麼下功夫,腿雖然越練越靈,但終不如手臂靈便,所以我們平常說的手腳合一,其實並不是完全的合,而是大部分是手要隨了腿去,也就是靈巧的手臂要稍微遷就一下腿上的步子,所以常說上下相隨,拳腳合一,不僅僅是人們用語的習慣問題。本身也有上面的手臂,要遷就一下移動時總是略慢一拍的腿腳。

也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有了步巧打礙手快的說法,兩個人動手,步子快變化靈的一方,往往能打礙手快腳快的人,就是因為這一點,因為步快,手才能更快!

而王信久卻在拳法中縮小步距,基本一步只跨別人半步,以求手腳相合,以求變化之。

怪不得大家叫他小郭雲深,原來他的路子確實走得是半步崩的打法。形意門的人提起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雲深前輩,都充滿的佩服之情。而對於郭先生的半步崩拳法,很多人都充滿了各種想像。但想像基本就是三種,一是郭先生的崩拳功力極大,傳說一拳出去有幾百斤的力氣,拳到壁穿,勢不可擋;二是郭先生的拳勢如連珠,如亂箭。不可擋;三就更滑稽,說是郭先生縱得極遠,半步一跨也有一丈。

縱一丈的說法,純是扯淡。半步就是半步,肯定是常的人的半步。看別一縱一丈還說是半步,可能嗎?勢如連珠也不足取,步一進之間,拳勢如連珠,力如何整?功力大的說法,這時就成了最有道理的說法了,但練拳者都是練力制巧,練巧降力,縱然郭先生力大,難道郭先生的對手中就沒有身靈步巧之人嗎?

其實從郭先生對於勁力的劃分上,就能看出來。能以明暗化三勁來劃分功夫層次,郭先生的功夫肯定到了化勁神明之境。何謂化勁呢?一是變化,先勁不僵不死,有因勢而變的妙處。二是化合,全身之力,化合歸一,能在一瞬間出別人不出的暴力來。其實說俗一點兒,就是一拳打出,將嘴巴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

形意拳的明暗化三勁中,明勁即明之致,不不1舊明,明勁到。即勁齊整合;暗勁即暗含!勁。就是氣“而未之勁,身上有了暗勁,就是渾身蘊含勁意,一觸則;而化勁就是化合之勁,勁有變化,能隨變而變。勁有化合,一動則全身力。

再說清一些的話,就是明勁是傻大勁兒,知道怎麼,而不如何時;暗勁是觸勁兒,知何時,而不知向何處;化勁是神明勁,知何時,知怎麼,而且還知往那裡,最後在安勁時,還要一絲靈識存靈台,知變化之機。

在這三種勁力中,明勁是練出來的,就是靠行拳走勢站三體,每一動就行**之動,齊三節、驚四梢,儉五行,聚意會氣,一次一次,經過千萬次的強化,練出來的。

而暗勁是提出來的,就是一舉一動。永遠提意聚神,身上各處,似都有勁力流動,雖然並不勁,卻勁意勃勃,時時相機而動。而化勁卻是在實戰中打出來和悟出來的,到了暗勁之境,就要熟背形意打手訣。多和人動手,達到氣一驚達四梢,神一動手腳到,意一領勁勃,身一觸知變化。

到了化勁之境,先要知機、知拍、知變!有了這三知,化勁就初步入門了。

所以郭先生當東的半步崩拳中,力不在大,拳打竅眼,其知機也;步不行遠,一動而敵自到拳前,其知拍也;一拳既出,觸之則飛,此其知變也。此三知,非靈識到不能也!說成白話文,就是並不一定是因為勁大,而是在於拳頭打人的時機和落力點非常合適;步子雖然並不跨遠。但因為能掌握對方打來的節奏,所以小步微迎,敵人就好像送到拳頭前面一般;一拳打出去,對方一接觸拳頭,就被打飛,是因為他能在一觸之中,感知對方的力點重心弱處所以,而且能就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所以對方就被打出去了。要做到知機、知拍、知變,不是練到人的本能狀態,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