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說起籍籍無名,這個徐增山在士林里還真是籍籍無名。

可若說起方孝儒,天下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而徐增山則和方孝儒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還曾經打過嘴仗。

方孝儒自不用說,乃是當年海內排名第一的大學者,而當年的徐增山正青春年少,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五陵少年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乃是京城有名的青年才俊,在解縉這個光彩奪目的鬼才還未橫空出世前乃是大明文壇一等一的領軍人物。

這件事的起因是方孝儒於洪武十五年進京應試的時候,同士林中人聚會時。正好碰到一眾讀書書詩詞唱和,方孝儒對這種形式上的東西十分厭惡,說過一句諸如詩詞歌賦都是小道,教化、道德才是一個讀書人最最要緊的東西之類的話。

實際上,作為宋廉的得意門生,方孝儒並不是不能寫詩作詞,文章詩賦乃是宋門諸弟子之冠。可他生性方正剛烈,一心以天下為己任,對風花雪月的東西也看不上,輕文藝,重教化,索性就來了一個一字不作,一言不發。

眾人都覺得奇怪,問了半天,方孝儒才說:“詩詞一物對國家百姓毫無益處,作之何用?不過是幾個士大夫文人雅士對花流淚對月傷心罷了,反徒增笑話。”

此話激怒了徐增山,當年的徐增山血氣方剛,拍案而起,與方孝儒辯論數日,無奈還是辯不過宋廉的這個得意門生,一怒之下,負氣道:“你說詩詞乃是小道,與國家和百姓毫無益處,那好,我徐增山今生絕意科舉,自在家吟風弄月好了,我倒要看看你方孝儒如何在朝堂之上明王道,至太平。”

於是,在世人惋惜的目光中,徐增山拒絕參加當年的會試,進魏國公府做了大將軍徐達家的族學老師。

而方孝儒的仕途也頗為坎坷,洪武十五年中進士之後,皇帝詔對,因應答失誤,為朱元璋所不喜,竟不用,遣返回鄉。至於當初方孝儒同皇帝說了些什麼,又為什麼觸怒了陛下,也沒有人知道。或許要等到皇帝百年之後,《起居注》解禁之後才能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當然,在表面上,皇帝對方孝儒還是很客氣的。據京城小道消息說:陛下喜方孝儒舉止端整、禮遣返,謂太子曰:“此庄士,當老其才。”

所謂老其才,意思是說:這人不錯,還需歷,等他老了,就能大用了。

老了大用,這根本就是一句笑話。當年的方孝儒才二十齣頭,等他老了,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

朱元璋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判了方孝儒政治上的死刑,其實,未必沒有對宋廉和他門下諸弟子的猜忌之心。

從洪武十五年到現在,一晃十四年過去了。到如今,方孝儒現在漢中府學做教授混吃等死,而他徐增山也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睡眼朦朧的老者。

此刻,在雲岩寺的一間禪房內,徐增山微閉雙眼,將手放在銅暖爐上,似睡非睡,一副混混厄厄模樣。

而蘇州知府姚善則笑吟吟地端着茶杯,盯着掛在牆壁上的那副山水畫出神。

禪房靠窗的大案上正放在一本藍綢包皮的冊頁,那正是此次詩會的彩頭,黃庭堅手書的《金剛經》。

看着這本《金剛經》,歸照磨心中一陣亂跳,這可是一件價值不菲好東西啊。當年知府大人也是用了上五百兩銀子,才從一個富商手上購得。如果這東西落到我手上,以如今的行情,起碼能買上千兩白銀。

當然,錢算什麼東西,只要有權有勢,多少錢都能弄到手。

《金剛經》固然吸引人,可如果元節能夠一舉奪魁,引起徐增山的注意,甚至青眼有加,對他的前程卻大有好處。

又抬頭看了一眼正在假寐的徐增山,此人今年四十歲了吧,可看他模樣卻是滿面皺紋,頭髮也顯得花白,看起來糟老頭一個。加上衣着樸素,放在人群中也毫不起眼。在他身上也看不出半點名震京城的大才子的影子。

其實,十多年過去了,京城中能記得徐增山名字的人也不多。

可歸照磨心中卻不敢有半點輕視,在徐增山來蘇州的時候,他已經將此人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

表面上看來,徐增山不過是徐府族學的先生,大將軍徐達的一個遠房侄子,可在以前,此人實際上是大將軍的首席幕僚。

魏國公徐達能夠終老床榻,並在死後追封為中山王,而沒有像李善長、劉伯溫、藍玉、馮勝那群開國元勛們被皇帝來一個狡兔死,走狗烹,未必沒有這個徐增山幕後運籌帷幄之功。

當年徐增山輸給方孝儒後,絕意仕途,固然令人扼腕嘆息,現在想起來,未必沒有明哲保身的嫌疑。洪武十五年那一期的進士們,到如今死的死流的流,也沒剩幾個。徐增山又是徐達的侄子,若真進了官場,在當年那種酷烈的政治環境中未必能活下來。

現在回過頭一想,這個徐增山還真是一個鬼機靈啊!

到如今,他雖然是徐府的族學先生,可官場的大人們都會給他幾分面子。就算是襲了徐大將軍爵位的魏國公徐輝祖見了徐增山,也得客氣地叫一聲大哥。

隨着皇帝年事越來越高,開國功臣們也殺了個精光。這幾年,皇帝的性子也溫和下來,朝廷政治氣氛趨於緩和。徐增山常年遊走於官場之上,為徐輝祖出謀劃策,能量極大。

這次來蘇州,若能討得他的歡心,將來我兒元節進入官場,又靠上徐家這棵大樹,未必沒有飛黃騰達的那一天。

據說徐增山嗜好古人書畫,見到黃山谷親手抄錄的《金剛經》後也是讚不絕口。如果元節能夠在這次詩會中得了頭名,拿到這本冊子,往徐增山手上一送......呵呵,陳艾那廝不過是得了解綸兩句品評,就名滿京城。我兒若是能......

一想到這裡,歸照磨面上露出了微笑。可一想到陳艾那張討厭的臉,他臉上的笑容消失了,牙關咬得咯吱響。

聽到這輕微的異響,姚知府將頭轉向歸照磨:“歸大人,士子們開始做詩了嗎?”

歸照磨點點頭:“方才花大人已經過去出題了,依徐先生的意思,以雪為題,士子們應該都已經做完了。”

這個時候,一直閉目假寐的徐增山睜開雙眼,眼珠子里滿是紅絲,顯出異常的疲憊,聲音里還帶着一絲濃重的痰音:“以雪為題,如今的讀書人大多埋頭研習今文八股,對於詩詞,卻不上心。寒冷窗十年,一舉高中,待到做了官,自然將書本扔到腦後,再不肯多翻一頁。嘿嘿,還真拿書本當敲門磚了。卻不想,讀書這種事情,一來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明白事理;二來,讀書本就是一件有意思有趣的東西,詩詞歌賦又怎麼樣,其中的樂趣又有誰能知道?可嘆世人都以仕進為念,以讀書為苦。卻不想,讀書也是一件很有滋味的事情。姚大人,老實說,我對你弄的這個什麼詩會也沒甚期待,也不指望能讀到什麼好句子。”

“徐先生說的在理。”知府笑着點了點頭,說:“不過,為了弄這次詩會,我把這次府試的考生都請了過來,可說蘇州年輕一代才俊皆匯於此,其中未必沒有人才。”

“人才,據我說知,你們蘇州像模象樣的士子都逃亡一空,能有什麼人才?”徐增山說起話來很不客氣。

知府也不生氣,指了指身邊的歸照磨:“未必,比如歸大人的公子歸元節七歲能詩,十歲能文,乃是城中有名的俊彥。比如吳江府的陳艾,雖然年紀大了,今年已經二十有六,可卻被解綸所看重。”

聽到知府提起自己兒子,歸照磨心中得意,正要故做謙虛。

那徐增山卻道:“陳艾,這人我倒想見識一下。”

歸照磨聽徐增山留意陳艾,心中一團熱火好似被一盆冷水當頭淋下,不覺大為失望。

知府:“徐先生,你若想見陳艾和歸元節,何不隨我一道出去,我蘇州一府的士子可是久仰你的大名,一直盼着同你見面呢!”

“久仰,久仰我什麼?”徐增山冷笑:“這天下間,也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窮困潦倒的徐某,你蘇州城的人怎麼會盼望着見到我?”

知府終於有些尷尬,輕輕笑了一聲:“徐先生,今日雪景正好,要不一道出去看看。”

“不了。”徐增山又將眼睛閉上,淡淡道:“人老了,看東西也淡。如果今日的詩會真有詩句能打動我徐增山,我倒不妨出去同大家見見。否則,一群只知道寫八股,渾身匠氣的腐儒,有什麼可見的?”

......

寺外塔下的空地上,雪已經停了。

突然間,一縷陽光從雲層縫隙中投射下來,久違的大晴天就要來了。

沒有風,也不冷,陽光暖洋洋照在身上很是舒服。

正面的長案上,一柱線香快要燃到盡頭。

場中,士子面前的草席上都放着一張三尺白宣。眾人或奮筆疾書,或字斟句酌。表情或亢奮、或憂慮,或滿面痛苦,或志得意滿。

陳艾面前的紙上依舊空白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