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經過了數日的磋商,定海軍與莫氏達成合議:每支火槍作價一千石稻米,賣給莫氏。當然,定海軍的支持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與明朝的一樣,就是入海禁止令:非經定海軍允許,不得下海通商,更不得出海為盜。

如敢違反,捧得起你也踩得扁你!

“小遠哥,咱們定海軍並不缺糧啊,要這麼多稻米幹什麼?現在還要建很多倉庫來儲存它們,真是吃力不討好。”岑慧君看着鎮遠港的規劃圖上標着數十個大型糧倉,不解地問道。

“你啊,眼光總是太淺。咱們現在在鎮遠港廣建糧倉,是為以後的糧食貿易做準備。你可別小看這東南半島,這裡開發好了,一年就能產出數千萬石的稻米,能養活整個大明朝。咱們現在未雨綢繆,把這裡打造成天下糧倉。”

“切,現在大明朝都能自給自足,根本就沒有必要進口糧食。咱們囤這麼多糧食,有什麼用啊?”岑慧君很不以為然。

“怪不得人家都說頭髮長見識短,現在大明朝還不缺糧食,不過很快,整個大明朝就會出現上百萬石糧食的缺口。如果我們定海軍不幫忙把這個缺口給補上,餓死人都有可能。”

“你怎麼就這麼肯定明朝會缺糧?”

“因果關係你懂不懂?現在下西洋的商路就要全線開通了,絲綢,瓷器,茶葉等手工藝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些東西的價格必然會上漲。百姓見有利可圖,當然會大力養蠶種茶開瓦窯,種田的人肯定就會少很多。另外,百姓安居樂業了,肯定會多多地生孩子。種田的人變少,吃糧的人又不斷增加,缺糧是遲早的事。”

其實,劉致遠還有一點沒有說:種種跡象表明,能把大明朝壓垮的小冰期氣候已經來臨了!中原地區將會出現數十年的南澇北旱的災情,這就足以把整個華夏民族推入飢餓與戰亂的漩渦之中。

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是基於對小冰期氣候來臨的恐慌,劉致遠才會在鎮遠港大造糧倉,廣囤糧食,為災年來臨做好最壞的準備。

“單單是靠囤糧還是不夠的,還要儘快從美洲引進玉米和土豆等耐旱作物。另外,還要大規模引進紅薯,紅薯這種東西雖然不養人,但是種植簡單,產量大,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方種植,一般畝產可上千公斤。後世的辮子王朝,不就是用紅薯養活數億人口的嗎?”劉致遠心中暗暗提醒自己。

當然,辮子王朝是不可能再出現的了。劉致遠已經派一支艦隊負責在黑龍江一帶巡邏,女真各部都得老老實實地窩在山窩裡跟熊玩。現在,也不知道那個努爾哈赤出世沒有。不過,他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了,因為那個叫李成梁的傢伙,已經被劉致遠幹掉了。

話說這個李成梁,劉致遠是深惡痛絕的。要不是這個民族的敗類遺賊養寇,養出一個辮子黨,我華夏就不用留幾百年的辮子。這個辮子黨統治中華的幾百年時間裡,除了給中華民族留下奴性之外,數千里的文明積累敗得乾乾淨淨,徹徹底底。

萬世之禍首,該殺!

正是出於這一份痛恨,劉致遠也不管這個李成梁出山沒有,直接派特戰隊潛伏入遼,把這個傢伙從鐵嶺綁到軍中,一刀劈掉!

“軍帥,南京遣使前來。”傳令兵匆匆來到書房。

“讓他們進來。”劉致遠示意身邊的岑慧君先行離開。

來人一共有五人,一進書房就給劉致遠請安,而且還送上了一份禮單。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劉致遠把禮單放到一邊,問道:“中原戰事如何?”

“不太樂觀,去年年末,漠北韃靼部突然大舉南下。聖上擔心北京城落入外族之手,所以就暫停對北京方面用兵,讓北京方面可以騰出兵力來全力抗擊外族入侵。”

“隆慶還沒降嗎?他也真是太死硬了,半壁江山都沒有了還死扛什麼?”

“隆慶想投降,不過他手下那些大臣們不想,他們都只想保住自身的權位。一旦投降,他們就不可能再居高位了。”

“戰事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要不這樣,定海軍把你們把部分軍隊運到遼東一帶。一方面可以向西牽制韃靼,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南北夾擊北京城。”

“聖皇陛下英明,我皇也正有此意。不過,兵就不用運了,因為遼東方面的軍隊缺糧缺餉,現在已經無以為繼了。所以,遼東總兵向我皇發信求救。只要糧餉一到,他們就會投降我皇。不過,南京的糧餉要想運到遼東去,就要走海路,這個還要聖皇的批准。”

“原來是這樣啊。”劉致遠沉思了一會,說道:“這樣吧,糧食由海商黃氏承運,至於運費方面,你們自己跟黃氏商量。另外,我定海軍要收二成的過路費。”

黃氏,現在是定海軍最大的合作夥伴。他們現在有大型貨船數百艘,商業往來與倭國,琉球,台島還有南亞各地。可以說,凡是有定海軍艦隊出沒的地方,就有黃氏的商船。

由於黃氏是定海軍的第一個生意夥伴,劉致遠給他們很多優惠的條件,不但利潤抽成比別的的海商少,一些特殊的行業也只對黃氏開放,比如說軍火貿易,定海軍賣給倭國的軍火,一般都是由黃氏代為收錢。黃氏將倭國的白銀運到回到大陸,再換成黃金支付給定海軍。另外,奴隸貿易也是黃氏的主要業務,倭國的俘虜,全部都是黃氏代為販運到台島出售。

現在,黃氏又主營朝廷的海運業務,想不發財都難。要知道,江南的糧食一般只賣到一石大米一兩銀子。運到遼東,最少可以賣到二兩一石,利潤是百分之百。

其實,二兩一石還是劉致遠採取壓價保民生之後的結果。兩年前的嘉靖三十八年,遼東大旱,斗米至價銀八錢,民飢死者十八九。斗米八錢,就是八兩銀子一石大米。白銀八兩一石米!這是天價!倭寇一平定,劉致遠馬上組織商隊組成運糧隊,從浙江運米北上,解救遼東的飢民。

遼東地廣人稀,本不應該出現缺糧的狀況。只是遼東地區的農作物每年只有一次收穫期,與江南地區的兩次收穫相比,糧食產量自然低下。如果遭遇災年,產量就會更低,米價也就隨之上漲。

另外,遼東軍糧來源主要仰仗明朝從山海關一路運輸餉銀,江南地區的米粟,經過漕運到達京師,再由京師運抵遼陽。這一路走下來,運費都不知是糧價的多少倍了。而且遼東屯兵近十萬,人吃馬喂,一年要消耗數十萬石糧食!

糧食!糧食!

民以食為天,兵以食為命。自古當兵吃黃糧,天經地義。你不給糧餉,他就抽刀造反。為了遼東的安定,定海軍可謂是用心良苦,無私地為無能的北京朝廷解憂。當時,劉致遠之所以向北京朝伸手要一千多萬兩銀子,就是為了拿這些銀子囤糧食,補上遼東那個大窟窿。

現在好了,東南半島是產糧之地,陽光與雨水充沛,一年可三熟。如果開發得當,這裡就是另一個魚米水鄉,年產糧食數千萬石不在話下。

如何開發此地,劉致遠心中已有計劃,無非就是鼓勵當地人多種糧。劉致遠相信,只要把這裡的糧價稍微提升一點,並且以穩定的價格來收購糧食,這裡的民眾就會瘋狂地開荒種水稻。

稻米囤積起來,再通過海運運到缺糧的地區去,獲利是肯定的,關鍵是不能讓百姓餓死。

放走了南京來的使臣,傳令兵又來報,說暹羅國派使者前來。據當地人介紹,現在統治暹羅國的是阿瑜陀耶王朝,首都在阿瑜陀耶城,曾經盛極一時。不過,現在向西北部的東吁王朝爭戰不止,國力日衰。

劉致遠比照過地圖之後,發現暹羅就是後世的泰國,而那個東吁王朝,其實就是位於東南半島西北部的緬甸。泰國與緬甸都是東南半島上的“大國”。它們打起來,對劉致遠來說,有利無害。因為戰爭之地,就是軍火商的斂財之地。

劉致遠手上還有兩千多條落後的火繩槍還沒有出手,倒賣給暹羅人,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本着無商不奸的思想,劉致遠親自接見了暹羅國的使者。和莫朝的使臣的待遇一樣,劉致遠最後“勉為其難”地與暹羅國達成軍火買賣協議:每支火槍,作價一千二百石糧食,商定暫時只賣一千支。

“軍帥,咱們現在只建了五個大糧庫,根本裝不下這麼多稻米。”何心隱向劉致遠提醒道。

“裝不下也沒關係,先放船上。現在關鍵是要加快糧倉的建設,我要讓鎮遠港成為天下糧倉,要有存下上千萬石糧食的能力。”

“上千萬石糧食?那最少要建大糧倉上千個啊。照現在的進度,最少還要用五年的時間才能建成。”

“不急,慢慢來,以安全為主。四周的城牆和護城河修得怎麼樣了?”

“護城河挖好了,寬五米,長四千米,可以把整個鎮遠港圍起來;城牆也是四千米,現在修了一半,估計半年之內能完工。”

“嗯,不錯。鎮遠港以後就是天下糧倉,是我華夏的救命糧,絕對不可以疏忽。”

“這一點請軍帥放心,整個鎮遠港安如鐵桶,就算是被數萬敵軍齊攻,也攻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