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屠家子》 马服君

洛陽風起,吹得郭嘉的披風獵獵作響。郭嘉的腦子在夜風之中無比清醒,他的目光早已越過重重建築,來到了南宮諸殿的上空。派去攔截何進入宮的親衛,終究是沒能完成任務

南宮嘉德殿,燈火通明,甲士整齊。何進不虞有詐,昂首進入殿內。

諾大的宮殿之中,何進沒有看到漢帝劉辯,也沒有看到司空袁隗,只有張讓、趙忠兩人,站在高高的龍椅旁邊,面色陰鬱地看著他,不時發出幾聲冷笑。

“陛下現在何處為何還不出來”何進蹙眉質問道。

趙忠笑道:“陛下不會來了,宣大將軍入宮的,根本就不是陛下,而是我等“

”哦不知道兩位常侍大人找我何事有事的話,直接讓小黃門知會我一聲就行,何必如此大費周章呢”何進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但是強自鎮定回道。

“既然大將軍都這麼說了,咱家有幾個問題,想要問問清楚:其一,想當初何遂高你不過一介屠家子,現如今位列三公,貴為大將軍,我等可有什麼對不起你的地方其二,先帝曾經與太后不和,幾乎廢黜太后,是誰哭泣解救,拿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和悅先帝,才維護住了太后的地位,皇子辯的儲君身份”張讓厲聲呵斥道。

“這些,當然都是讓公、忠公以及給位常侍大人的功勞進從未忘卻”何進趕緊解釋道。

“說得好聽既如此,你又何必步步緊逼,不給我等一條活路,卻要趕盡殺絕”趙忠也站出來怒喝道。

何進聽得也是一頭霧水,雖然從心底裡而言,何進並不喜歡這些閹人,但剛才張讓說的也是事實,何氏能夠有如今的榮華富貴,十常侍的幫助密不可分。再加上何鹹離開洛陽之前,千叮嚀萬囑咐,不能誅殺十常侍,何進一直謹記在心,從未忘記。

“來人”隨著張讓一聲尖嚷,嘉德殿後面湧出一大隊手持刀槍,身穿鎧甲的軍士,將何進團團圍住。為首的,正是段珪、程曠、夏惲、郭勝等人。

何進大急,“某做了何事,竟然諸位常侍大人如此興師動眾”

“何進,事到如今,你還要狡辯嗎”段珪忍不住呵斥道,“你過河拆橋,與那清流黨人同流合汙,企圖剷除我等宦官,真當我等一無所知嗎”

“和清流黨人同流合汙”說到這個,何進就更加迷茫了,“讓公,何某對天發誓,絕沒有與袁氏聯合,更沒有誅殺諸位大人的意思”

“讓公,何須再與此等不仁不義之徒多費口舌,讓某一劍結果了他的性命便是”段珪激動道。

“等一下”生死關頭,何進靈光乍現,想起來何鹹曾經給他一個經囊妙計,讓他在危急關頭可以拿出來救命。

”吾兒曾言,若十常侍大人發難,可托出此計,即可保得性命讓公,要不要看看“

”段珪住手“張讓制止準備動手的段珪,好奇問道:”衛將軍何鹹早已猜到我等欲對大將軍下手“

何進擦了一把冷汗,趕緊回道:“千真萬確吾兒離開洛陽之前,給某三條建議。其一,絕對不能做對十常侍不利的事情;其二,不可孤身前往嘉德殿,儘量減少覲見太后的次數。第三”張讓聞言大駭,與趙忠面面相覷。因為之前的計劃,十常侍確實想以太后矯詔,宣何進覲見而欲加謀害。沒想到何進數次以身體不適而推脫掉,不得已,十常侍才冒著極大的風險,用的皇帝矯詔宣來了何進。何鹹離開洛陽的時候,這些事情明明還沒有計劃好,難道這何鹹能夠預見未來

“這第三又是什麼”張讓震驚之餘,趕緊追問道。

“吾兒給了我一個錦囊,說裡面有一條妙計,可助我脫困。”何進說著,從腰間翻出一個錦囊。

張讓對段珪使了一個顏色,段珪持刀上前,從何進手中一把奪過錦囊,拆開一瞧,裡面只有六個字:裝死,便見分曉。

段珪將紙條遞給張讓,張讓看著紙條,沉默不語。

“衛將軍果真不讓你做對我等不利的事情”趙忠問道。

“當真吾兒言,十常侍與外戚乃唇寒齒亡的關係,任何一方倒下,另一方就將成為清流黨人除之而後快的目標所以,必須相互依存,方能存立下去”

趙忠聞言一怔,發現確是這個道理。

就連殺意最盛的段珪與夏惲也意識到,殺了何進,就算換成劉協為帝,長久來看,清流黨人也未必肯放任他們猖狂。

“我明白了”一直沒有說話的郭勝突然調出來說到,“讓公,奴婢突然想到,衛將軍這個錦囊的意思,是不是提醒我等:假裝宣佈大將軍已死,看看各方的反應,說不定就能知道,誰才是真正想要剿滅我等的主謀”

何進感激地看了一眼,附和道:“讓公,何進既已落入你等的手中,要殺要剮盡在張讓的一念之間,何不先看看,終究是何人在幕後挑撥若果真是何進所為,再殺不遲”

張讓開始遲疑,有些拿不準何進說的到底是事實還是謊言。

一名小黃門突然慌慌張張地跑進嘉德殿,口中高嚷:“讓公,大事不好啦”

”住口慌慌張張成何體統“段珪離得最近,飛起就是一腳將這小黃門踹到在地。

小黃門“哎呦”一聲,在地上滾了幾圈,頹勢不減,用哭腔嚷出了下半句:“右中郎將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率領麾下軍士殺進南宮,說是要救大將軍,殺宦官,清君側”

“什麼”聽聞此言,張讓、趙忠等人盡皆大駭

“呸你還說與袁氏沒有勾結若沒勾結,袁紹、袁術如何會來救你”段珪舉起手中的寶劍欲刺向何進。

“鐺”郭勝用劍一擋,隔開了段珪的必殺一擊,急道:“讓公這其中有蹊蹺啊要來救援,也該是何氏麾下的北軍校尉,為何卻是袁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