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大唐》 夜星月语

第289章傳國(大結局)

說實話,就目前來看,自己的嫡長子很不錯,穩重踏實,但並不是諸皇子當中最天資最出眾的,也不是母族最強大的了。

蘭陵蕭氏,在蕭琮死後,便開始一蹶不振,這六七年來,朝中有太多新貴崛起,可謂一代新人換舊人。

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反而讓他堅定了立嫡長子的信念,因為哪怕是他,也看不出到底哪個兒子能使大唐繼續輝煌。

皇子們八九歲開始就懂得揚長避短了,各個都有可取之處,這個性格堅毅,那個能友善賓朋,這個聰慧伶俐,那個豪爽大氣…

缺點自然也都是有的,但還沒人能與他們的叔叔比較。

皇帝命諸臣下去佈置冊封太子的儀式,殿中只留下了幾位弟弟,老三晉王李玄霸以及在幾年前隨著太上皇一同去世了。

不過李淵到底是給他留下了七個年幼的弟弟妹妹。

皇帝看向廢齊王道:“元吉,這些年你可悔過了。”

李元吉只是跪下叩首,昔年與其相看兩厭的秦王李世民趕忙道:“陛下,元吉知道錯了,只是他如今篤信佛法,去年封口不言以為父皇母后祈福,故不能答。”

到底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李建成並沒有計較李元吉是真信了佛法,或者是不想與他說話。

皇帝點點頭:“能孝便好,朕本來是要圈禁你一輩子的,但母后臨終前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你,特意讓朕過幾年便放你出來,起碼落個自由。”

李元吉猛然抬頭,卻是不可置信,他不信那個幾乎是棄養了她的母親,會在臨終時想起他。

李建成招招手,一個年老的女官出來,將竇氏臨終時贈給李元吉的話轉述。

李元吉聽完後痛哭不已,李世民也已經是淚流滿面。

……………

“主器者莫若長子,繼明者必建儲兩,既以傳重,亦以宗本,所以固大本而貞萬國也。

則君親之大義,帝王之宏範,無先於此矣。

朕以眇身,承受天命,開國建制,夕惕祗畏,惟懷永圖,承八葉之耿光,居四海而稱大,則匕鬯之主,粢盛之重,樹元貴嫡,有邦之先。

長子承宗,生知禮制,既嫡且長,聰明敏博,溫恭孝親,不自滿假,率由憲章,慶發高禖,兆申甲觀,為子之道,惟父能知。

審其觀志,宜承大統,固能總戎監撫,載乎鼎實,不絕馳道,謙敬益崇。

問安必自於因心,入學固知其讓齒,升茲上嗣,庶貞萬國,可立為皇太子,宜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廢齊王被特赦的消息根本沒在京中掀起絲毫波瀾,冊封太子才是關乎到所有人利益的大事。

東宮空置已經足有十餘年了,如今終於有了主人,同時這個龐大無比的帝國,也有了明確的繼承者。

皇子與太子,只差一個字,但所能掌握的權力卻是天差地別,東宮可是擁有自己的衛率。

在冊封大典過後,還是有不少人尚未死心,因為他們覺得,如果陛下真的屬意李承宗,那么也不至於拖到今日。

但皇帝接下來的旨意,卻是讓他們幾乎死心了,皇帝命諸藩屬國及朝中王公皆出子弟入東宮為太子備身及屬官。

大家都默契的將族中最出眾的嫡子送了過去,如此太子大勢即成,儲位穩固無比。

皇帝也開始對太子放權,任其入內閣參政,一些簡單的政務,都由其先批閱,以作為鍛鍊。

而對其餘皇子,皇帝也沒給他們覬覦的機會,但也不準備將他們養成廢人,大婚後都要到遼東西域以及海外的瀛洲(倭國)封邦建制。

如果是類如昔年晉王李玄霸那樣的情況,不能奔勞在外的,則是可以留在京中,但沒有封地也只能在宗人府為官,享受富貴。

公元六年之後,皇帝不再對開疆拓土感興趣,而是專心治理其現有的疆域,並廣設學校提拔工商。

李建成已經清晰地感覺到,在這個時代,掌控這樣大的疆土,已經是極限了,再遠的便是飛地,只能分封。

在由倭國得到大批量的銀礦後,皇帝開始建立銀本位的制度,並以大唐的信用設國行立存儲發行紙幣,以便通商。作為當前世界的中心,大唐有能力有底氣嘗試任何事情,李建成也沒有給兒孫定下什么祖制的興趣。只是命水師不斷外出,探尋海外新的土地,若有國則定航路贈書冊以便往來,並命將士尋找特定的作物帶回中原。

公元十年,皇帝過五旬萬壽的第二天,太子李承宗的兒子也出生了,群臣都認為這是吉兆。

皇帝也同樣開心,但也有憂慮,孫兒都有了,死期還會遠嗎,幾十年說長也長,說短也是很短的。

誰當了皇帝還能捨得死呢

最明顯的便是,在有了孫兒後,那些僧道又開始頻繁的出現在他眼前,延年益壽之方不知道被敬獻出來多少。

有些還算講究,不說延年益壽,起碼可以身康體健吧,有些是要服用金石製成的丹藥,若是信了少說短壽十幾二十年。

還有些就是邪佞偏方了,要用到童男童女的心肺,皇帝將這等的邪道妖僧全部斬首。

也是在今年,皇后突然病故,很突然,突然到哪怕是坐擁如此帝國的至尊,也根本無力挽回。

皇帝甚為哀傷,將皇后葬在了他們二人以後將要永居的陵寢當中。

為了太子為了社稷,他並沒有再立後,只是命鄭貴妃與太子妃共同管理宮中事宜。

沒有了妻子,便是鰥夫,皇帝又做了十年的鰥夫。

這十年中他殺了許多人,許多因功自傲為非作歹的驕兵悍將,以及眾多的皇親國戚,漸漸的身邊的舊人也就少了。

而隨著太子的位置穩固,越來越多的文武集結在東宮,例如在遼東平叛脫穎而出的薛仁貴,自科舉中揚名的少年英才狄仁傑。

漸漸的,太子越來越穩重,漸漸的皇帝發覺,雖然他還掌握著大權,但太子在朝的話語權已經僅次於他了,而且逐年在逼近。

這是很讓人抗拒的事情,他已經乾綱獨斷太多年了,哪怕是李淵都沒離他的權柄這般近過。

皇帝的本能想要出手,他有很多兒子,只要一道旨意,東宮的一切積累就會灰飛煙滅,他依舊可以繼續安心的執掌人間之神的權柄。

獨自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摸了摸已經斑白的鬢角,幽幽的嘆了一口氣。

在公元二十年,皇帝身體還算強健,尚可以領著文武外出圍獵,頭腦也並未昏聵,至今都被稱頌為至聖天子的時候,突然下詔要傳位給太子。

扶上馬,送一程,或許是最好的結局吧。

太子再三跪辭,甚至領著妻兒自禁與東宮,不允許任何人來見,以此表明心跡。

皇帝還是很欣慰的,雖然他能看出這是兒子在以退為進,是在試探他的心意。

但總歸是好的,如果太子歡歡喜喜的就要準備登基了,他恐怕會後悔自己有眼無珠,立了這么一個愚蠢的繼承人。

在東宮,皇帝安撫了自己的孫兒孫女,然後便命兒媳婦將他們帶下去,只留了兒子及長孫。

“父皇,您龍體康健,這是何必呢,兒臣絕沒有這個心思!”

李建成笑道:“康健又能康健多少年呢,早早晚晚而已,朕不想哪般匆忙的傳國,至使內外上下皆有動亂,還是親眼看著才最放心。

為父希望將來你也能夠做到,可以親手將國家交給你的兒子,不過這可不容易,不知道你哪時有沒有這個氣魄了。”

李承宗看了看身邊的兒子:“父皇為兒臣做了好榜樣,兒子自然也會為了我們李家的江山社稷,好好傳承下去,不會為了自己那點私心而誤國誤民。”

“那就好啊。”

在年底,禪讓傳位大典舉行,皇帝無喜無悲的將自己打下的帝國交給了兒子,成為了大唐第二位太上皇。

雖然不是皇帝了,但實際上,李建成還是繼續把控朝政了年餘,然後才徹底將大權交給兒子,自己回到了長安。

前兩年還是有些不習慣的,但眼見著國家繼續繁榮昌盛,他也就逐漸開始享受起生活。

物華天寶,橫制六合,駿奔百蠻,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這是他的國家,也是後人的。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