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華人官員們打一開始並不全都認為是通鑾害死了鄭信,儘管相當一部分人心裡認為是這樣的,但是他們沒有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意見。

因為公開發表相關意見的人,不管是華人還是暹羅人,都被通鑾處死了。

在這方面,通鑾一點掩飾都沒有。

軍隊在通鑾手裡,吞武里在通鑾的控制之下,形勢比人強,只要通鑾能保障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這個事情同他們也就認了。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這些謠言說的有鼻子有眼,連鄭信的死亡細節都被披露出來了,還非常符合暹羅的傳統。

這未免有點太真實了吧?

難道,這真的是一場陰謀?

通鑾和舊貴族沒打算就此收手,而是要進一步展開對華人勢力的大清洗?

混到他們這個份上,對於因為族群原因而展開大清洗這種事情是不太相信的,什麼華人本地人之類的,都是上層社會統治底層人民的話術罷了。

然而根據這些謠言所說,如果說這真的牽扯到利益之爭的話,那麼就不得不顧慮起來了。

因為這個事情的確是存在的,華人新貴和暹羅舊貴之間的矛盾爭端也是客觀存在的,並非虛假。

如果通鑾真的是那些暹羅舊貴族扶植起來的代言人,要為了他們的利益而行動的話,哪怕不是暴烈的大清洗,就算是一點一點切香腸,也不是華人勢力能夠忍受的。

當年緬甸幾乎吞併了整個暹羅,你暹羅能復國,我們這些華人流了血,出了力,大戰數年,這才趕走了緬甸人,這個國家的獨立有我們一份!

現在你們想什麼都不承認,就要摘桃子?

你們算老幾?

一些脾氣不太好的華人官員的心思也為此活躍起來。

“老話講一朝天子一朝臣,咱們這些漢人都是跟着鄭王的,算是鄭王的臣子,就算是他的兒子都未必能信任咱們,更何況是通鑾?”

“這話說的不假,我讀史書,歷朝歷代,舊帝的託孤之臣往往不會有太好的下場,輪到現在更是如此,通鑾如果真的害死了鄭王,那咱們……豈不很危險?”

“整個吞武里的軍隊都在通鑾手裡,他要殺人,易如反掌,我們如何反抗?”

“那些舊貴真的就在鄭王眼皮子底下為通鑾辦事?他們打一開始就沒有承認過鄭王?鄭王可是光復暹羅的英雄!”

“說起來,一年前,我去通鑾府里辦事,曾看到過一些舊貴子弟和通鑾親密交談,言辭頗為神秘……”

華人官員們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流言的影響。

雖然他們第一時間把這些流言當作謠言來看待,但是結合流言和一些他們所知道的訊息,他們驚訝地發現很多事情的邏輯都是通暢的。

站在通鑾的角度,站在那些暹羅舊貴族的角度,這些事情都非常的正常,正常的可怕。

為了奪取華人所佔據的社會資源,暹羅人貴族聯合起來,要對華人勢力展開清洗。

華人的力量雖然不弱,但是人口並不占多數,如果暹羅人都聯合起來,華人一定落入下風。

那些舊貴族利用暹羅人把他們全部消滅掉,然後輕而易舉的掌握他們所掌握的社會資源,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

西山王朝對嘉定地區華人的大清洗先例在前,由不得暹羅的華人們不為此顧慮。

儘管也有一些華人官員從各個角度分析這件事情不可能發生,然而疑慮的種子已經被埋下,互不信任的因已經出現。

何時結果?

誰也不知道。

這一段時間裡,很多西山軍對嘉定華人的屠戮的事例被披露出來,很多細節都被傳的沸沸揚揚有鼻子有眼,於是吞武里地區的華人們更加恐慌了。

恰好在此時,吞武里城外發生了一件駐守在吞武里周邊的通鑾軍隊當中的暹羅士兵和華人商隊發生矛盾的事情。

據說是這些暹羅士兵喝醉了鬧事,圍住華人商隊要賞錢,華人商隊不願意給,暹羅士兵就憤怒的打人,還把整個商隊的貨物都給砸了,之後揚長而去。

那名華人商販被打斷了一條腿,失去了貨物,很快陷入了破產的境地,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沒幾天就在絕望中上吊自殺了。

這件事情的發生使得恐慌浪潮進一步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吞武里地區的華人們現在迫切的需要有一位英雄人物能夠站出來保護他們,向他們提供安全的保障。

過去,這個人是鄭信,但現在鄭信已經死了,還有誰能夠被他們所依靠呢?

那些鄭信手底下的華人將軍們?

還是說某位英雄豪傑?

於是,就像是應運而生一般,不知何時開始,趙學寧的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傳揚起來。

據說,趙學寧是蘭芳國的大總統,之前嘉定華人遭到屠戮的時候,趙學寧憤怒出兵,率領軍隊進駐嘉定,打敗了數以萬計的西山軍,救出了十萬華人去蘭芳定居。

據說,趙學寧領兵英勇奮戰,浴血廝殺,以劣勢兵力多次擊潰西山王朝的優勢兵力,親手斬殺了很多西山兵,挽救了大量華人的生命。

據說,趙學寧為了震懾西山王朝,將所斬殺的西山兵的頭顱全部斬下,鑄成京觀,以此威懾西山王朝,使之不敢再對剩下來的華人為非作歹。

據說,趙學寧自認為是整個南洋華人的領袖,認為他對所有華人都有保護的責任,如果有華人被欺負,就可以去找趙學寧,趙學寧一定會為他們出頭。

這些傳言越傳越廣,越傳越廣,幾乎和暹羅高層要清洗華人勢力的流言同一時間傳播開來,在吞武里城內外和周邊地區的華人社區內傳的沸沸揚揚。

由此,一些新的說法開始流傳。

“我覺得,別的不說,至少蘭芳的王是個漢人,就和鄭王一樣,會對咱們好一些,是不是?”

“留在這裡,不知道會有什麼危險,去蘭芳,至少能保住性命。”

“土地財產什麼的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活着,什麼都還有希望。”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在這裡生死不明,不如找個地方避風頭,等風頭過去了,局勢穩定了,再回來也不遲。”

如此這般的說法漸漸開始在華人圈子裡有了流傳度和民意基礎,一部分自認為警覺性比較高的華人聯想到過去的諸多次災難,便已經開始整理家產,找尋船隻,準備南下婆羅洲去投靠趙學寧了。

在這裡不安全,就算要回來,也要等局勢完全穩定之後再回來,在此之前,為了全家滿門的小命着想,還是趕快去蘭芳避一避風頭。

有一個人開始行動了,就會有第二個人跟着行動,有第二個人行動,就會有第三第四個人跟着行動。

群體性的焦慮會帶動大多數人做出相對應的反應,最後形成恐慌性的浪潮,席捲到那個社會環境之下的每一個人。

即使事後能夠反應過來,覺得自己受到了裹挾和欺騙,但是事情發生之時,面對着洶湧的浪潮,大家都是“烏合之眾”,能夠逆流而上的,是少數。

當通鑾得知相關消息的時候,恐慌浪潮已經全面席捲了吞武里地區的華人社區,並開始進一步向周邊地區傳播。

這些流言和之前的士兵打人事件已經開始對廣大華人居民產生了推動作用,相當一部分華人已經開始收拾細軟,準備潤到蘭芳避避風頭了。

得知流言的內容和外部的局勢之後,通鑾頓時臉色鐵青,立刻找來了弟弟素拉·辛哈那對此事進行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