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江湖行》 新作者YGAiMN

第193章西行雪域

距離神木堡北邊不遠的一處低矮小山,此處乃是小山背陰的北面,靠近山頂之處,豁然有一處小小的土墳,土墳上的土仍十分新鮮,顯然是新挖埋就的。

土墳的正面,朝下看去,便是平緩起伏的大草原,只是此時還未出冬月,草原上十分荒涼,萬物蕭索,淒冷的冬風在這小山頂上呼呼刮過,顯得格外凜冽。

土墳前並沒有墓碑,光禿禿什麼都沒有,只是擺了一隻小小的香爐,香爐中插著幾根線香,香爐邊上,則擺了幾碗冷酒。

土墳的旁邊,則站了數百號人,俱都無聲靜立。

為首的是兩個身著江湖尋常青衣服飾的中年人,也都默然不語,直望著北方那遼闊的草原,還有天邊起起伏伏的天際線上,馬上就要落山的殘陽。

“福貴哥。”林永磊輕叫了一聲。

“永磊啊,你知道大哥為何吩咐要把他葬在這裡嗎?”背手負立的趙福貴沒有回頭看林永磊,只是淡淡問道。

“屬下不知。”林永磊拱手,微微躬身:“軍師自來智謀無雙,凡事皆有用意,非屬下所能揣度。”

“他是想守在這裡看著,看著那些北邊的韃子,還敢不敢再南下中原,屠戮我漢人百姓,謀我漢人江山……他這一輩子,都是為了這個夢!”趙福貴微嘆一聲。

他對於徐東彬的敬重,是發自骨子裡的,無論何時何地,也無論刀山火海,矢志永追隨。

只是現在那個令他尊敬的大哥,已是永逝,他有些茫然失措,不知以後自己還能做什麼。

也許,如同大哥所說,縱馬江湖,遊蕩江湖,快意江湖?年輕時候的他,會覺得那些事十分痛快,十分憧憬,從今以後便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了。

只是,為什麼,如今的他,突然覺得那些事,也實在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思,沒有一絲一毫的興奮之感。

照他內心的想法,他寧願還和以前一樣,恭恭敬敬地給大哥奉上一杯茶,然後聽大哥的命令,去完成那些大哥吩咐他做的事。

他希望永遠都能這樣。

可是,大哥已逝,那些情景,一去不回,他只能在夢裡回味了。

“永磊,大哥吩咐,天一盟的事已了,為老主公復仇的事,也無須再提,你該做的事,都已做完了,老主公的大恩,你也已經報了,大漢朝與你,再無瓜葛……你身為江南霹靂堂嫡系弟子,參加義軍,離家十餘年,家中還有年老的寡母在堂,你就回到你的霹靂堂中,好生地經營霹靂堂,孝順老母,安生過平常日子吧。”趙福貴重複著徐東彬臨終前一夜對他所說的安排。

“是,屬下遵命……”林永磊一躬身應道:“那這些玄武弟子……”

他看了一眼在神木堡一戰後僅餘的百餘名玄武隊。

“我已與他們都說了,玄武隊解散,弟子各自回家,有願意跟著我的,我也會想辦法好生安頓,尋個偏僻的郡縣,落藉落戶,開荒種田務農,做個平常百姓。”趙福貴顯然早已想好。

“屬下那江南霹靂堂,也算當地旺族,有不少田產,倒是可以安頓幾十佃戶……”林永磊輕道。

“你自己去和他們說吧,看有多少人願意隨你一同回鄉……”趙福貴看了一眼那站得整整齊齊,默不作聲的玄武弟子。

“是……福貴哥,那少主公?……”林永磊略抬頭問道。

“少主夫人重傷,少主公令我安頓好大哥,自己已和他師父一家,起身去往雪域烏斯藏……等我安頓好兄弟們這些事再說吧,也許還有江湖再見的時候……”趙福貴微嘆一口氣。

“是……”林永磊應聲道,又轉頭看向墳前那被寒風吹得一亮一亮的線香,一縷極淡的清煙從香頭燃出,立時便被寒風吹散,消逝在這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

官道之上,兩輛馬車,幾匹馬,不緊不慢地前行。

兩輛馬上之上,趕車的是兩個黑黝的漢子,粗糙皮膚的臉上,透著一絲暗紅,據師孃趙敏說,這叫“高原紅”,草原上的蒙古族漢子有些也有,大多是因為長時間風吹日曬弄的。

兩個康巴族的漢子一個叫洛桑,一個叫格桑,是兩個同胞兄弟,他們是朱文琅請來的嚮導。

據說洛桑和格桑自小跟著父輩跑這條唐蕃古道,曾去過烏斯藏雪域兩三次,至於他們的祖輩,則更久了,前宋朝烏斯藏還被稱為吐蕃國時,他們便已賴這條數千裡的唐蕃古道為生,有時候是替商隊拉貨,有時候是當嚮導,也有極少的時候是自己做些小本買賣,只不過因為沒本錢,故而大多時候還是替人賣力的情況更多。

腳下的這條古道,被人稱為“唐蕃古道”,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據說前唐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時候,和親的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走的便是這條道,還有後來的金城公主,也是通過這條道嫁到雪域的。(見本章史實貼片【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金成公主】)

洛桑與格桑各自趕著一輛馬車,在古道上一前一後緩緩而行,與馬車並騎而行的,是張無忌和朱文琅二人。

前一輛馬車中,是一直躺著的唐玥,旁邊則是麗娜和張明昭。而後一輛馬車中,則是趙敏和明武明遜兩兄弟。

原本剛開始時,明武明遜兄弟還興致勃勃地爭著要趕車,結果才趕了兩天,便已覺得索然無味,將趕車的位置讓回給了洛桑兄弟,乖乖地鑽進馬車陪著母親。張明昭也是一樣,騎了兩天馬,終是新鮮勁過去,也回了馬車,卻不肯待在後一輛馬車裡,反倒是粘在麗娜身邊。

至於他們幾人的馬,則是空著跟在馬車之後,隨隊而行。

“師父,前邊到哪了?”朱文琅雖心急唐玥的傷勢,但也知道此去烏斯藏有數千里路,急是急不來的,只能慢慢前行,好在師父張無忌醫術通神,使用金針封了唐玥全身的穴道,穩住傷勢,每天只在落宿之時解開兩個時辰,方便替她洗沐換衣,倒也不會惡化,朱文琅便也只得耐下性子一路前行。

“我從未去過烏斯藏,也是不知。”馬上的張無忌搖搖頭。

“朱公子,再走一天,前邊便是日月山了,過了日月山,就是‘庫庫諾爾’,也就是你們漢人說的西海,青海,從西海開始,就算是烏斯藏的地盤了。”前一輛馬車上的洛桑大聲回道。(見本章史實貼片【日月山】【青海湖】)

洛桑是弟弟,性子比格桑開朗許多,與僱主打交道大多是洛桑,格桑則很少說話,大多時候只是悶聲趕路。

“還沒進烏斯藏的地盤?”朱文琅驚道。

他們從鄂爾多斯出發,先是南下到西安府,然後一路向西,經大明西北重鎮蘭州衛(今甘肅省蘭州市)、西寧衛(今青海省西寧市),一路不停,走了有大半個月了,想不到居然還沒踏上烏斯藏的地盤。

“還遠著呢,朱公子,你們從西安過來,到了日月山,才算走了一半的路。”洛桑笑道。

“好遠啊……”馬車裡的張明昭自然也聽到了車外的對話,嘟著嘴道。

朱文琅這幾年一直在江湖之中闖蕩,從京師出來跑過山東,經西安,蜀中,還從蜀中跑過一趟雲南,又沿長江而下到了少林武當,加起來只怕也算得上“行萬里路”了,也算是久歷江湖,見多識廣,卻從未遇到過如此長的路程。

就以上次從成都去雲南的那一趟,十幾天下來,也該到了,而這次跑這麼遠,居然還只是走了一半!

可見這雪域之上的烏斯藏,距離中原是多麼的遙遠,遠到天邊。

不僅如此,這一路行來,還頗為荒涼,完全不似從成都去雲南的那一路,山路雖崎嶇,至少也是滿目蔥綠,群山疊翠。

而這一路下來,皆是一片荒涼的景色,曠野、風沙、戈壁,有時走上一天都看不到什麼人家,倒是時不時能夠看到一些遊離的野獸。

只是有他和張無忌在,無論是那兇殘的惡狼,又或是意圖劫掠的悍匪,都不夠看的,往往一人出手便已解決,甚至於還能留下幾隻荒狼的屍體烤上幾頓大餐。

也正因如此,原本遇上馬賊後以為自己難逃一死的洛桑兄弟二人,對於朱文琅這個僱主簡直佩服得是五體投地,以為天上神仙下凡,竭心盡力趕車帶路。

“這邊應當還是西寧衛的地盤。”張無忌道。

“嗯,聽徐寧說了,他們最多也就能顧到日月山,再往西就顧不上了。”朱文琅應道。

朱文琅所說的徐寧,是大明西寧衛指揮使,他們的車隊出西寧衛時,徐寧原本想要派兵一路護送的,畢竟朱文琅乃是錦衣衛千戶,還身懷御賜金牌,顯然是皇上身邊的人,若是能夠巴結上,好處多多。

只是朱文琅以此為私事為由,拒絕了徐寧的好意,為令他放心,還稍稍露了一手武功,結果徐寧手下最厲害的副將在朱文琅手底連一招也沒撐過,徐寧這才無奈,小心伺候地替朱文琅仔細修繕了一下馬車,又替換了幾匹軍中最好的戰馬,馬車上再放上足夠的乾肉乾糧之類,還有足量的清水,才恭恭敬敬地將朱文琅一行禮送出關。

待到朱文琅一行走遠,徐寧立時回到營中,修書一封,將朱文琅一行出關的消息,著人快馬,報往京師,一來報信,二來也算是邀功,畢竟,朱文琅是從他西寧衛出去的,他還好吃好喝伺候了一番。

“這小琅子,不錯,兩千邊軍,百來個錦衣衛,再加上幾個叫花子,竟然守住了神木堡,了了朕的一樁心事,不枉朕養了他十幾年。”御書房中,看著奏章,朱元璋大喜。

“那都是父皇教導得好,這小琅子才能為朝廷立下大功。”旁邊太子朱標看朱元璋心情好,也是湊趣。

“嗯,這納哈出確實是個人物,想出這麼個辦法,千里迢迢跑到蒙西去打朕的神木堡,若是真讓他得了手,還真是叫朕有些為難了。”

“是啊,若是不理,納哈出可以領兵南下,攻榆林或是大同,或是調兵去擋,九邊兵堡又沒有多餘的兵力,只能從薊州調兵,既耗費時日和朝廷的糧草,弄不好還會影響父皇的北伐大計。小琅子以一己之力替大明守住了神木堡,替朝廷分憂,確實須得好好獎賞一番。”自大明建朝以來,朱標便跟隨在父親朱元璋身邊學習處理朝廷政務,自然清楚此次神木堡大捷對於大明朝廷的重要意義。

“那標兒你說說,朕該怎麼獎賞他為好?”

“此等朝廷大事,自然是父皇聖心作主。”朱標忙道。

“磨磨蹭蹭的,讓你說你就說!”朱元璋屬於殺伐果斷的性子,有心為大明培養一個明君聖君,對於朱標各方面都滿意,就是對於朱標有些猶疑心軟的性格不滿,微加重語氣斥道。

“是,父皇……以兒臣之見,小琅子此次神木堡大捷,乃是正兒八經的軍功,再加上之前京師街頭護駕,入江湖後剿滅天一盟,皆是大功,依朝廷之制,功可封爵,兒臣以為,父皇可賜以男爵,甚至是子爵……”朱標細心琢磨著朱元璋的心情,微微躬身小心道。

“呵呵,北伐蒙古韃子,乃是我大明朝廷的大事,此次若是被納哈出搗了亂,搞不好又弄了個不湯不水,耗費糧草不說,只怕還得傷損我大明多少將士,以此來論,小琅子這一回,算是替朝廷立了一大功,可抵剿滅韃子五萬大軍!……若是照這個說起來,就算是給小琅子一個侯爵,也是說得過的,哈哈。”朱元璋顯然是心情十分愉悅。

“父皇聖明!”朱標未料到在朱元璋心中,朱文琅的神木堡一戰,竟是如此分量,也不敢多言,只得恭敬回道。

“嗯,就是小琅子年紀太小,若是現在就封侯,未免有些太重,怕他風頭太過,於他不是什麼好事,這次就委屈他一點,先封個子爵吧……聽說他又要跑到烏斯藏去?”朱元璋話風一轉。

“是,據瞿鬱奏報,是那位唐家姑娘受傷,小琅子帶她去烏斯藏尋藥治傷去了。”朱標回道。

“嗯,那就等他回來吧。”朱元璋放下榆林衛的奏章,又拿起桌上另外一份秘報,乃是錦衣衛遞上來的,也是關於神木堡一役的奏報。

大太監高誦在一旁小心伺候,卻見朱元璋看完錦衣衛的秘報,原本滿臉的喜色,卻是突然陰沉了下來,坐在御椅之上,將秘報放因桌上,呆呆地看著前方,卻是一句話也不說。

“父皇?……”朱標微覺奇怪,也不知其意,小心問了一句。

朱元璋略略抬手,指了指桌上的秘報,依舊不說一句話。

朱標小心地拿起秘報,細細閱讀,那上邊將神木堡一役的經過皆詳細地寫了出來,顯然是當日一起參與守堡的錦衣衛在事後寫出報上來的。

“小琅子的師父是張無忌?!”朱標看到秘報上的字,訝道。

朱標乃是元至正十五年出生,到大明建朝之時已有十三歲,對於大明建朝前的一些舊事已有些許印象,知道當年各路義軍起兵反元,其中明教便是十分重要的力量,各地義軍中,大多都有明教教眾,好些義軍中的重要頭領,都是明教中人,周顛,彭和尚彭瑩玉,在明教中便身居五散人之位,甚至連朱元璋自己,還有大明朝廷的兩大“軍神”,徐達與常遇春,也都是明教中人,而張無忌,便是當年明教的教主,朱標自然不止一次聽說過這個名字。

雖說後來朱元璋在各路義軍之中勢力越來越大,不但打敗了蒙元朝廷大軍,還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兩路最大的義軍,最後建立了大明朝,當了皇帝,而且在大明建朝之後便下旨,將明教驅逐回了西域,但不能不說,明教對於大明朝廷的影響,仍是十分巨大,以至於大明立國之時,都以“明”字作為國號。

而張無忌,則是朱元璋這位大明皇帝,當年都需要在他面前恭敬行禮,口稱“教主”的人物!

雖說自大明建朝以來,便一直沒有過張無忌此人的消息,就連朱元璋安排何文燦細細留意多年,也沒有絲毫的消息,據說是早已隱居起來了,從未在江湖中出現,以至於大明朝廷上下,包括當年曾身為明教弟子的眾多大臣,都已快忘記了這個名字。

但不管怎麼說,明教,張無忌,對於大明朝廷來說,仍是無法忽視的兩個名字,誰也不知道,以當年明教在義軍中的影響力,以張無忌在明教中的聲望,若真是有了張無忌的消息,又或是張無忌出來要對付大明,對付朱元璋,朝廷之中,大明軍中,還會有多少人聽命於他張無忌,又或者,再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不聽命於他張無忌,只怕也會顧及當年的情分,不肯奉朝廷旨意去與他作對,頂多不過是兩不相幫而已。

如此一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麼時候,張無忌一出,只要豎起大旗,便必定會成為大明朝廷的心腹大患。

而這個心腹大患,甚至比當年的陳友諒和張士誠,還要嚴重百倍!

“父皇……”朱標放下秘報,看著一言不發的朱元璋,小心地叫了一聲。

“標兒,還記得嗎?小琅子,還是陳九四之子……”朱元璋一動不動,仍舊透過御書房的大門望著外邊的柱廊,嘴裡卻輕聲說了一句。

“父皇上次說過……小琅子縱是陳友諒的遺腹子,但他自小長在宮中,父皇養了他十餘年,是個有情有義的性子,必定不會做出什麼忘恩負義的事來……”朱標小聲道。

“小琅子的性子是不錯的,朕信得過,可他畢竟年輕,也禁不住會有人會在他耳朵邊上攛掇……”朱元璋微微嘆口氣:“另外,標兒你有沒有留意到,秘報中提到的,神木堡一役中,天一盟的玄武弟子?”

“這……”朱標忙又取過秘報細細讀了一遍,方才有些驚訝道:“這些玄武弟子顯然是訓練有素,經過操練的精兵,每一個都可任什長或者百戶!”

“是啊,雖說戰死了數十人,但仍舊剩下了百餘個。一支精兵,一個深通兵法的將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便是什長和百戶!這百十來個什長百戶,隨便鼓動些青壯入夥,一拉起來轉眼便是萬餘的精兵!再到戰場之中錘鍊幾仗,只怕十萬兵也能令行禁止……標兒,你讀過史書的,前宋朝的岳家軍,滅曹成、滅楊麼、收拾李橫的殘局,恢復襄漢六郡,打敗完顏宗弼主力,橫掃天下……岳家軍最盛之時,也不過剛剛十萬出頭!”朱元璋冷冷道。

“這……”朱標無語。

“陳九四之子,明教教主張無忌,百餘玄武弟子……這三樣若是湊到一起,立時便會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可現在他便真的都湊到一起了!……還有那些火器,連納哈出都弄得灰頭土臉的火器!”

“小琅子……”朱標喃喃道,心裡也是七上八下,一時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高誦,傳何文燦!”朱元璋定了定神,冷哼一聲,吩咐道。

“老奴遵旨!”旁邊的高誦忙彎腰恭應了一聲,快步走出御書房。

***********史實貼片【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金成公主】【日月山】【青海湖】*************

【唐蕃古道】====唐蕃[bō]古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條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來中原內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爾、印度等國的必經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陝西西安(即長安),途經甘肅、青海,至西藏拉薩(即邏些),全長3千餘公里。整個古道橫貫中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聯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著名的文成公主遠嫁吐蕃王松贊干布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它的形成和暢通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條大道的起點是唐王朝的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終點是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跨越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5個省區,全長約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內。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文成公主(625年—680年),生於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李唐宗室之女,漢族,其父史書未記載,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金城公主(?—739年),本名李奴奴,唐朝和親公主,唐中宗李顯養女,生父為邠王李守禮。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入蕃三十年,力促唐蕃和盟,為兩地文化交流貢獻良多。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3年),唐、蕃在赤嶺定界刻碑,立下盟約互不侵擾,並於甘松嶺互市,平息了邊界持續數十年的戰亂,造福邊疆百姓,也助唐朝繼續鞏固繁榮景象。應當說唐蕃會盟的促成,金城公主功不可沒。

【日月山】====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長90公里,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為4877米,青藏公路通過的日月山口為海拔3520米。日月山位於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疊合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自古就是歷史上“羌中道”、“絲綢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

【青海湖】====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仙海”“鮮水海”“卑禾羌海”。北魏以後,始稱青海。蒙語稱“庫庫諾爾”,意皆為藍色或青色的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青海湖之名始於近代,1949年後才普遍稱青海湖。青海湖是藏文化區,不僅具有藏文化區的共同特點,擁有藏文化區共有的民族風情、文化淵源,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水文化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