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一百七十一章皇太子渡海後唐

狗兒終於在一戶漁家找來了一塊平整的板子。

狗兒畢恭畢敬,雙手呈上這塊板子。

“皇太子殿下,這款板子如何”?

“就是它了”。耶律倍說著,抽出小魚刀。

“皇太子殿下,有什麼需要狗兒幫忙的嗎”?

不需要,狗兒,你等先上船吧,本王即刻上船。

狗兒安排高美人與雪兒先上了船,然後安排把這百匹寶馬帶上了船。

後唐的使節站在甲板上觀看耶律倍的舉動。

只見模糊中,耶律倍用小魚刀在刻着什麼。

“皇太子殿下,船即刻就要啟程了,您快些吧”。

狗兒見使節在催,於是下了船來到耶律倍眼前。

“皇太子殿下,您別讓大家等急嘍”!

“這就好嘍”!耶律倍將這塊木板立在了海岸邊。

狗兒想看看上面到底刻了什麼字,哪知夜晚太黑,根本看不清楚。

正在想着,耶律倍卻雙手上揚,大聲吟誦。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正在引吭高聲時,突然從身邊跑過來許多大契丹兵馬,將耶律被團團圍住。

“皇太子殿下,皇太后有旨,令皇太子殿下速速前去覲見”。

“你想捉拿本太子嗎?真是瞎了你們的狗眼”!

麻答不急不惱,上前一步,行了個單腿跪拜禮。

“東丹王殿下,要以大局為重,還是跟着本將軍回去面見皇太后吧”。

“你休想”!

哪知耶律倍一個雄鷹展翅,翻了幾個跟頭,直落船頭。

這些契丹兵也急了,麻答率先落入船上,就要擒拿耶律倍。

這時,狗兒也一個鷂子翻身,落入船頭,船兒開始行走起來。

契丹兵也接踵而至,直落船頭。

船身激烈地搖晃起來,眼看着一船的人就要落入水中。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狗兒小將軍一把拽住麻答。

“猛虎掏心”。

狗兒喊着,一把拽住麻答,就往海水裡跳。

船兒有了一些平穩,耶律倍與契丹兵殺了個難捨難分。

雪兒說道:“美人,船身不穩,您坐好,我去外面看一看。”

這時,外面已經亂成了一團粥,麻答與狗兒相互受傷,海面中,不時有紅色的血液湧出。

雪兒急了,拔出身上的小魚刀,一縱身跳了下去。

高美人見船身漸漸穩了,雪兒也不見了,也出了艙門去尋找。

這一看不要緊,只見大契丹的兵也跳入了船頭,正試圖進入船艙。耶律倍與幾名太子舍人拼力抵抗。

“皇太子殿下,當心呀”!高美人此刻才意識到雪兒一定出了事兒。四下觀看,突然發現了海水中的雪兒與狗兒小將軍。

岸邊的大契丹兵見到船兒漸行漸遠,立即下令,向船兒射箭。亂箭中雪兒狗兒與麻答一個個先後身亡。

皇太子舍人拿起彎刀左右搖擺,終於撥走了射向船兒的箭只。餘下的契丹兵被太子舍人捆綁後合力推下船隻,落入海底,餵了王八。

剩下的契丹兵寥寥無幾,趕着回去復命。

“報,皇太后娘娘,小的回來複命”。

“什麼?麻答大將軍呢?怎麼只回來了你們幾人”?

“麻答大將軍以身殉職”。

“真乃一群廢物,真是氣死哀家了”!

“東丹王去了何處”?

“報,東丹王上了中原派來的船隻,大約,大約……”。

“你到底想說什麼”?

“東丹王他,他,去了中原的後唐”。

“你怎知他就去了後唐呢”?

“啟稟皇太后,東丹王在海岸上留下詩歌一首”。

“什麼?他到底留下什麼詩歌”?

大契丹兵畢恭畢敬,將那塊木牌雙手呈上。

述律平的雙眼流露出一絲絲悲哀。

“給哀家念一遍”。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投外國”。

“這個忤逆”!述律平咬着牙根,從牙縫處擠出四個字來。

罵後,述律平只覺得嗓子眼兒發咸,喉頭一咳,一股子血腥味出了來。

耶律小哥大呼:“傳太醫!快傳太醫”!

眾人手忙腳亂,將述律平抬到了床榻上。

耶律倍進入船艙,不由得悲從心來,狗兒小將軍死了,雪兒也跟着去了,他與高美人相視無言,沉默着。

還好,其餘的太子舍人並無大礙,只是有些皮外傷。船隻也完好,要不了半月,就會到達中原了。耶律倍想到這兒,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耶律德光也接到了同樣的信息。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投外國”。

耶律德光顯得很淡泊,他壓在內心深處見不得人的東西漸漸地釋放了出來。終於,那個小小的東丹國國王走了,再也沒人敢與大契丹國的皇上分庭抗禮了。

不知母后聽到這個消息,會不會氣得病倒嘍?還是先看看母后吧。

太醫院的太醫直魯古正在為皇太后把脈,皇太后的唇部似乎有些乾癟,她的皺紋也在一夜間生出許多,她似乎更蒼老啦,更脆弱啦。

儘管平日里皇太后有些囂張,甚至跋扈,可這些耶律德光都能忍受。唯獨不能夠忍受的,是今日里看到的情景。

他不能夠忍受母后的蒼老,脆弱。他希望母后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變得高興起來。

“堯骨,你到母后這兒來”。

見母后示意自己到她那兒去坐,耶律德光只好順從地坐在了述律平跟前。

他知道,母后把愛都給了自己,母后之所以變得那麼無助,甚至是脆弱,都是自己的原因。他要開導母后,忘了圖欲,忘了東丹國,忘了這些不愉快。

“這個圖欲,背叛了自己的國家,背叛了大契丹國!他,他,他逃到後唐去了”!

“母后,何必生這麼大氣呢?圖欲走了,母后還有堯骨和李胡呀”!

“母后平生最痛恨那些背叛之徒,母后殺了三百人,就是要告訴那些背叛者,別想着背叛”。

“母后,東丹王是母后的長子,堯骨的大哥,他背叛了母后,背叛了大契丹國,也許是情非得已。等到東丹王想明白了,他會回到母后身邊,會回到大契丹的。”

“母后,沒這個兒子,以後,你們一個個的,少在我面前提起他。嗯,對了,母后還有皇兒與李胡”。

“是啊,李胡三弟也長大了,勇武過人,不比皇兒的膽識差”。

“那就擇個好日子,任李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吧”。

“母后,兒臣還有一事”。

“嗯,不知皇兒還有什麼要緊的事兒”?

“兒臣想升阮兒為永康王”。

“什麼?升我那皇孫耶律阮為永康王?他的父親叛國通敵,母后早已對他們恨之入骨,皇兒你竟與母后背道而馳,不知皇兒這是何意”?

“阮兒乃東丹王長子,母后的長子長孫。留在上京,舉足輕重。既可做皇兒的左膀右臂,又可以化敵於無形。所以,皇兒想任其為永康王”。

“這倒是個一石二鳥之計,永康王既可以對皇上忠心不二,也可以把對皇家的這份仇恨化為無形之中,真是利大於弊”。述律平只好點頭。

“嗯,也只好如此了!不知東丹王可否平安到達了後唐”?

“唉。掰着指頭算,也該到了後唐了”!

“皇兒還有一個疑慮,不知當講不當講”?

“說呀,咱們母子還有什麼話不能開誠布公嗎”?

“母后,不知後唐為何拼了命的要救東丹王”?

“這個,皇兒真的不知嗎”?

“思來想去,皇兒也理不出一個緣由來”。

“那後唐初立,根基未穩,如果東丹王在那裡,不僅可以牽制大契丹的兵馬長驅直入,還可以利用東丹王的身份炫耀他們的實力”。

“難怪後唐屢次三番來吾大契丹,說服皇太子”。

“報,探攔子有飛鴿傳書,東丹王的消息”。

“快,念給母后聽”。

“東丹王入了後唐,後唐天子以天子儀衛迎之。改瑞州為懷化軍,拜為懷化軍節度使。賜名李慕華,賞了後唐先帝宮人夏氏為妃”。

“什麼?又賞賜一位漢人的妃子”?

“母后,現在什麼都不要想了,最要緊的是養好身子骨”。

“是啊!母后還是多聽皇兒的話,養好身子骨,最為重要。”

“有朝一日,東丹王想明白了,自會回來的”。耶律德光最後說了一句話,來寬慰母后。

——全文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