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將領,如果說是在中原之地,或許其威名絲毫不會遜色於劉武周竇建德和蕭銑這樣的一方諸侯。
儘管受制於高句麗的地方並不如同中原那麼地大物博,可是那王藝臻也是同樣在高句麗闖出來了一番名堂。
和中原的士族階級一直都是掌控著權力不同,王藝臻的成名之路並不算長,甚至可以說很短。
而真正讓他崛起的時機,正是楊廣三徵高句麗!
十幾年前,當隋朝第一次發兵進攻高句麗的時候,高句麗內部一片恐慌,為了抵禦中原的進攻,當時剛剛登基極為的榮留王隨即也是下令廣招兵卒。
而那個時候年僅十六的王藝臻將軍,也是陰差陽錯的踏上了這一條戰爭之路。
或許是天賦異稟,又或許是經過了血與火的洗禮,王藝臻在第一次隋與高句麗之戰中就完成了銳變。
因為在戰場之上奮勇殺敵,剛開始被冊封了一個百夫長,後來更是因為好幾次臨危受命掩護偷襲,真正當第一次隋與高句麗之戰結束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小將軍了!
那一年,他才僅僅只有十七歲,卻開始了輝煌的人生!
或許是因為有了和隋朝交戰的經驗,知曉隋朝絕對不會僅僅只進攻高句麗一次,所以真正在隋朝撤軍回去休整的時候,在接下來的時間之中,他也開始快速訓練兵馬。
真正當隋朝第二次進攻高句麗的大軍前來的時候,這王藝臻率領的麾下兵卒,已然成為了抗擊隋朝的主力兵馬。
也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藝臻也算是真正接觸到了權利的中心,瞭解了高句麗整個國家的運轉機制。
所以真正當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對於王藝臻來說,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境界。
作為一個將軍,他在抵禦外敵的同時,也在想著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為何高句麗會被隋朝看中,接連進行三次征討!
真正對於這樣的疑惑,沒有人可以給他回答,誘惑說是不論是誰,都不可能做出一個完美的回答。
有人會說這是高句麗的羸弱引來的災難,也有人說這是楊廣好大喜功,這才發兵進攻高句麗。
在這樣不同的回答之中,很顯然王藝臻並未找到答案,而他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隨即也是開始進一步的發展起來了自己的勢力。
彼時的高句麗因為面臨了隋朝的三次進攻,並且誰都不清楚是否還會有第四次進攻和第五次進攻,所以各地的將領為了抵抗潛在的危險,一直都在招兵買馬。
這些事情哪怕是當初的榮留王,也是進行過授意了的。
只不過這原本只是想著抵禦外族的命令,真正在推行的時候,卻是遇到了問題,因為這隋朝在三徵之後,隨即就因為國力的空虛,內部開始分崩離析了!
伴隨著中原大亂,各地軍閥林立,中原也是陷入的一片混亂之中,甚至之前飽受戰火洗禮的高句麗,此時竟然也是成為了中原百姓躲避戰亂的一片淨土!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那些原本就擁兵自重的將領,也開始接納了不少中原的百姓,如同突厥的逐漸崛起一般,高句麗也是迅速變得強大了起來。
一個國家的強大,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多的原因,真正要追根究底,或許也僅僅只能夠用國運來代替。
高句麗在中原軍閥林立的這段時間,因為吸收了大量的中原百姓和人才,不論是經濟又或者是軍事力量都得到了極為巨大的提高。
儘管此時高句麗的內部,各路將領因為招兵買馬過多,紛紛開始有了擁兵自重並且內鬥的苗頭,不過這樣的內鬥,卻並是赤地千里。
相反因為有榮留王在這其中斡旋,所以這些將領之中的相爭,更像是一種優勝劣汰一般。
伴隨著一個個擁兵自重的將領落下帷幕之後,另外一個個能力出眾的將領,隨即也是開始敲響了這高句麗新時代的大門!
為王藝臻如今在高句麗的地位,真正要說起來,更像是戰國時期完成了變法的秦國一般。
不僅內部完成了改革,而且還足夠影響到君王,只要這王藝臻願意,榮留王是否還能夠繼續成為榮留王,那也是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