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大人,此言差矣!”
一聲高呼傳來,第一時間對長孫無忌的話語進行反駁的,還是那褚亮。
雖說這褚亮只是一個文人,不過這個時候的他看起來卻像是一個武將一般,當即就站了出來直接就對著長孫無忌嚴聲呵斥了起來。
“長孫大人!話不可這麼說!陛下乃是明事理的君王,更有囊括四海之心,自然需要雨露均霑。李績將軍初為瓦崗效力,後來跟隨李密歸順大唐,也同樣是數次易主。”
“如今他現在又如何?率領十五萬大軍橫掃突厥汗庭,一舉弘揚了我大唐天威。”
“那侯晏雖說同樣數次易主,不過也均是未遇明主,對他的如何懲處,應該也是交由陛下頂多,這是這唐天卻越俎代庖,竟然不經請示就如此廣而告之地殺了侯晏,這豈不是在告訴天下人陛下無容人之量嗎!”
“若是這一次不嚴懲唐天以儆效尤,日後大唐再有叛亂,亦或者被叛亂牽扯其中,屆時可還有人願意懸崖勒馬嗎?”
如此一番話語說得慷慨激昂唾沫橫飛,那長孫無忌聽完之後當即也是掩面退讓,並非是他不願意和這褚亮爭論,而是這褚亮實在是太過激動,唾沫星子都吐到了他的臉上了!
儘管褚亮極為激動,可是還有人比他更加激動,這個人正是那李玄道。
真正聽到了這褚亮的話語之後,李玄道隨即也是二話不說地站了出來。
“褚大人此言差矣!李績將軍雖數次易主,不過那時天下混亂明主未定,倒也能夠理解。”
“不過眼下卻是不同,陛下登基已經有了足足兩年多的時間,這兩年來一直都在勵精圖治,天下各處的百姓也在休養生息。”
“三年前我等還要被迫在突厥的大舉進攻之下籤訂渭水之盟,如今才短短三年的時間,我大唐將士就已經平定了突厥一雪前恥。”
“陛下的聖明,民間更是深有體會才是,那侯晏卻依舊執迷不悟助紂為虐,自然也進行嚴懲!”
“若是不以儆效尤,如今吐谷渾、吐蕃還有高句麗三方都在進攻中原,到時候還有不少中原之士子對這三方進行幫助,讓我大唐將士損失慘重,屆時又該如何?”
在這樣的一番質問說出之後,那李玄道也是滿臉認真地對著唐天進行請示了起來。
“陛下,依臣的看法,這唐天不僅不能進行任何懲處,而且還要大肆進行嘉獎,只有如此才能夠震懾那些和異族勾結,圖謀不軌的中原百姓。”
“也只有如此,才能夠讓天下人知曉陛下對於這些叛國之人絕不饒恕的態度!”
此時這褚亮和李玄道二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朝堂之人也是據理力爭了起來。
也正是因為這二人的爭鬥,其他人朝臣這才明白,原來作為李世民麾下的十八位弘文館學士之二,他們的口舌和才思究竟如何了。
在這二人的爭辯之中,不僅說的底氣十足更是引經據典,每每說出一個例子出來,都會得到其他朝臣的點頭贊同。
偏偏在這其中一人說出來了一番極為喝彩的話語之後,另外一人卻也能夠同樣角都刁鑽地找到能夠有理有據進行反駁,並且證明自己觀點的話語。
一時之間朝堂之上唇槍舌戰好不熱鬧,就連李世民聽完之後,此時心中也是不由得點了點頭,他有如此臣子相助,何愁不能建立一個盛世?
只不過此時李世民更加清楚,如果不能說服這兩個臣子,而是讓他們繼續亂套了起來,恐怕到時候將會朝堂之上也是會變得極為不寧。
儘管李世民有制止這二人繼續爭論下去的意思,不過他也明白這二人本質上誰都沒有做出,他們也只不過是站在彼此的出發點,對李世民日後的大唐發展進行提議。
所以他必須在不打擊這二人的積極性的情況之下,安撫好這二人的心態才行,這才是最為困難的事情。
正當李世民為這件事情想破頭腦,依舊沒有想出來一個好辦法,並且那褚亮和李玄道更是越爭越烈,大有將朝堂吵成菜市場的時候,一聲高呼傳了過來。
“啟稟陛下,臣魏徵有事起奏!”